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刘纪 《文教资料》2010,(33):94-95
美是生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能品出不同的美感。命运夹杂在生活中,使生活多了分神秘,更吸引我们。生活美与艺术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我们在寻求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生活美对艺术的作用。生活是平凡的.但伟大的艺术总是源于平凡的生活,我们应怀有感恩的心去生活。  相似文献   

2.
摄影被称作"瞬间艺术",而我觉得它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反映了生活的品质。我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的人和事。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正在炼就这样的眼睛,用手中的相机留住这些瞬间的美丽。——谢媛媛  相似文献   

3.
美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人们始终在生活中寻觅着现实美、艺术美和行为美,且不断审视、感受、领略其中美的真谛,用来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使我们向美的生活靠近,使我们趋于完美。美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自然环境及现实生活之中,在小学体育中自始至终都体现着美,小学体育中的美是自然美和艺术  相似文献   

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7,20(5):F0002-F0002
摄影被称作“瞬间艺术”,而我觉得它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反映了生活的品质。我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的人和事。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正在炼就这样的眼睛,用手中的相机留住这些瞬间的美丽。[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幼儿美术教育是艺术领域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美术教育也是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的。新《纲要》把“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作为艺术教育的第一目标;把“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的人、事、物,  相似文献   

6.
有了情感才能发现美、才能创造美,生活中不缺乏美的存在,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光、欣赏美的情感和创造美的才能.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艺术"技能"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能认识和欣赏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情感教育比技能技巧的培养更为重要.本文就此谈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7.
哈尔斯、维米尔的绘画艺术不仅生动地诠释了荷兰社会的大众审美趣味,而且说明了人类生活的质朴、美好.哈尔斯、维米尔的绘画反映了荷兰民众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情趣;他们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段,艺术地再现了人性之美、生活之美;两住大师的艺术唤醒了我们对生活、艺术真谛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史莉  朱水莲 《早期教育》2010,(7):24-24,26
艺术来源于生活.因而,暑期生活中也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艺术通道”,我们相信具有慧眼的家长一定能够和孩子创造出生活中更多的美!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观自然风物,看社会万象,美无处不在,美对人类如此重要,我们不仅感受美、追求美,而且创造美、思索美,从而将美的精神传承下去。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马克思说过,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自然界、美的生活和艺术,而且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由此可见,学校的劳技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充分  相似文献   

10.
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着背离幼儿生活、缺乏生活体验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环境、选择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内容、挖掘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素材等方式,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美、享受美、创造美,让美术教育真正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1.
论哲学美     
哲学是呈现在人的思想领域里最美的奇葩 ,这种美表现为思维美、思想美、智慧美。这种美是一种人性美、境界美、自由美 ,它具有化育智慧胚胎、培植幸福心灵、开拓美好人生的奇特功效。  相似文献   

12.
彭映艳 《湘南学院学报》2003,24(6):59-61,65
林语堂的"避隐"思想,不是为逃避社会与生活本身,而是为逃离政治与是非的漩涡。这既是他的存身之道,又是他追求诗意审美生活情境的重要手段。这种思想,在他的创作及其生活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花是人们最喜爱的也是最常用的修辞语象之一。中国人以花喻美,以花喻德,或是借花抒情,都融入了人们对花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更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认为"美"源自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并非是主体的某种精神状态,而是"存在"的本然状态。美是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存在"即是美的本质,也是美的功用,美不是显现的结果,而是"显一现"这个动态过程。存在之显现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无法在流变的世界中领会与观照存在之本质,存在必然在生活的日常状态中被遗忘,只有打破了这种遗忘状态,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获得存在之澄明,这种获得存在之澄明状态过程,就是获得美的本质与本源的过程,美就是存在者的澄明之光,是存在之光。  相似文献   

16.
宗白华美学的人格理想是"空灵"与"充实",即在美的关照下达到和谐、富有节奏的理想人格。"空灵"的美学内蕴是自由玄远的心灵以"静照"的态度去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以审美的精神来看待自然、艺术、人生和整个宇宙,从而创造出具有超然绝俗的玄学的美。"充实"的美学内蕴是"真"之美和"动"之美。"空灵"与"充实"的二元冲突在美的介入下达到和谐,展现出具有张力的节奏之美。  相似文献   

17.
《葬花吟》所表现的,是生命之美与绝望之爱的悲感:在现实世界里,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生命之美脆弱易逝;另一方面,真爱不再具有可能,黛玉无法忍受生命中真爱的缺席,以死殉爱就成了无奈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审美化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传统审美理论受到了挑战,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审美客体的视觉化与审美方式的直观性等审美现实,对高校美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思考,即力求传统美学理论与现实审美需要相结合,以及正确理解图像与文字二者在审美上的不同特征,注意时代审美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尼采的“酒神精神”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它致力于在悲剧的现实世界中发掘出备受压抑的允诺自由和幸福的潜力。中国魏晋时期的士子丈人虽与尼采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理环境中,却对于生命和存在有着相似的见解,他们都清醒地看到了生命此在的永恒悲剧性,却又积极寻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并都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之美的培养,希望在审美化的生存方式中尽情地展现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郑良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91-93,107
“林泉之心”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具有二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抱着平等亲爱的心态,与林泉为朋。二是人情人性与山水的共鸣,移情作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隐逸到山水之中,在现实社会中同样可以获得山水之乐。郭熙的“林泉之心”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