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之道"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成人之道、教行迁善之道。《学记》对大学之道进行了细致阐释,在传统中国行之有效。中国早期大学培养治国人才,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的大学仍然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但到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动使人们疏离了传统,对"大学之道"竟然变得"习而不察、莫名其妙"。毫无疑问,高校要服务社会,更应引领社会,传承和创造文化。因此,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在具有"世界眼光"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中国意识",认真借鉴传统的"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2.
《劳工之爱情》是狭义上的早期中国电影或日旧市民电影闹剧、打斗特征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艺术特点一般是不惜牺牲生活真实和原封不动地照搬戏剧表演模式.在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上属于旧文艺的范畴。出品于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表明,在中国新文学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双重丰收之时,同时期的中国电影却未能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1915年,在美留学的胡适先生与康乃尔大学英文教授亚丹先生晤谈时,亚丹问:“中国有大学乎?” 胡适无言以对;又问:“京师大学何如?”他只能据所闻而答。亚丹说:“如国欲保留固有之文明而造新文明,非有国家的大学不可。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皆无所附丽。国之先务,莫大于是……”此话极大地震撼了胡适,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吾他日能生见中国有一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康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嗟夫!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四百万方里四万万人口之大国乎?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大国乎!”第…  相似文献   

4.
“大学”之名与中心城市新办院校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学”之名与中心城市新办院校的发展秦国柱80年代广东中心城市的崛起促成了一场“新大学运动”。一批新办院校迅速脐身于中国高校之林,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在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新兴的城市与新兴的大学互为呼应,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册上留...  相似文献   

5.
金圆券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在全面崩溃前夕演出的一场闹剧。这场闹剧,自1948年8月19日颁布试行起,年11月31日草草收场,前后仅维持了七十天,便告夭折。其势之猛,其亡之速,在世界币制改革史上均属首屈一指。为什么国民党政府大肆鼓噪的这一场币制改革竟如此脆弱、如此短命呢?本文就此问题略作述评。一第三次国内战争爆发后,南京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极度孤立,军事上节节失利的同时,经济上也陷入财源日趋枯竭的危机,南京政府计无所出。不得不凭籍发行巨额法币的手段以抵  相似文献   

6.
中国很早就有"大学"一词,并且很早就提出了"大学之道"。现代的大学教育与《大学》讲的大学之道是有距离的,今天的大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令我们不得不反思和重新体认"大学之道",希望传统的"大学之道"能启迪我们现代的大学教育,使我们能还原和践行大学教育的本真,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大学自诞生起就有其发展的内部规律,大学人在遵循其内部规律的前提下,顺其发展,并加之以时代之精神,民族之文明,学者之性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理念。中国现代大学发轫于北京大学,而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大学。就在于蔡元培先生之大学理念。在大众化背景下,蔡先生之大学理念对中国一流大学的长远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乾隆与书     
靠武力创业,赖专制继统的中国封建帝王中,固然不乏不学无术的莽夫和文盲,但爱好儒雅,乃至故作斯文者,也颇有一些。而作为文明结晶的书籍,历来是经纶睿智的源泉,也是风流儒雅的点缀。于是,在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便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皇帝与书的故事。爱书如命者有之,恨书入骨者亦有之;广搜遗逸,积极刊布者有之,随意删之、改之、禁之、焚之者亦有之。有喜剧,亦有悲剧;有正剧,亦有闹剧。  相似文献   

9.
庞莹 《文教资料》2006,(31):51-52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成名作,亦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作品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手法为读者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而在这闹剧背后又隐藏着发人深省的荒诞与悲哀。  相似文献   

10.
从大学生硫酸泼熊、研究生虐猫到马加爵杀人、女中学生要父买豪宅,这样的校园闹剧总像一根又一根尖锐的刺,刺痛了我们的每一根神经.自从马加爵进入了大学后,他感到了人生的窘迫和尴尬;就连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女孩小靓也已有这样的想法:家庭的贫困会让人看不起,会被人嘲笑!于是,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也不得不问自己:"为什么天之骄子会沦为阶下之囚?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竟不能为个人创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正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大学因校长们的频繁抛头露面而充斥媒体,大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但与此同时,中国今日的大学精神却饱受诟病,甚或影响大学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亦受到质疑,中国当今的大学怎么了?难道是人们对大学的期盼过高或者信仰丧失?大学能够作为人类之灯照亮世界吗?张学文博士201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理性研究》一书力图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大学理性是大学之所以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教育问题广为国人关注,世说纷纭. 中国的高等教育更为人所诟病,一个“钱学森之问”,把大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类问题若只是在某些学校中存在,那么这类问题靠大学自身完全可以解决;但若是几乎反映在所有大学中,那么大学自身定然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大学运动——广东中心城市新办院校研究厦门大学博士生:秦国柱导师:潘懋元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1996年6月27日80年代广东中心城市的崛起促成了一场“新大学运动”。一批新办院校迅速跻身于中国高校之林,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在中外高等...  相似文献   

14.
荆轲只是这场刺秦活动的幕前实施者,作为整个刺秦活动的幕后策划者和指挥者,太子燕丹既没有识人之智,也没有用人之量,更没有自知之明,整个刺秦活动固然悲壮,却更像一场闹剧。他才是刺秦失败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证了所谓“万历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实刻于清初,兰陵笑笑生不是《金瓶梅》的作者。文章认为将《金瓶梅》的作者说成兰陵笑笑生,这不过是三百年前的书商作伪,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兰陵笑笑生考证不过是一场大闹剧,这场大闹剧的演出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大悲剧。  相似文献   

1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在袁世凯复辟闹剧中,最令人捧腹的莫过于中国新闻史上最大的丑剧——伪版《顺天时报》,发行量只有一份,只供刚登上“中华帝国”皇帝宝座的袁世凯“御览”。  相似文献   

19.
荆轲只是这场刺秦活动的幕前实施者,作为整个刺秦活动的幕后策划者和指挥者,太子燕丹既没有识人之智,也没有用人之量,更没有自知之明,整个刺秦活动固然悲壮,却更像一场闹剧.他才是刺秦失败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20.
在袁世凯复辟闹剧中,最令人捧腹的莫过于中国新闻史上最大的丑剧——伪版《顺天时报》,发行量只有一份,只供刚登上“中华帝国”皇帝宝座的袁世凯“御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