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蟋蟀.亦称作“促织”“趋织”“蛩”“吟蛩”“秋蛩”等.俗名为“蛐蛐儿”。蟋蟀鸣声多样:或高亢,或低沉;或激烈,或舒缓;或愉悦,或凄凉……不一而足。蟋蟀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入诗,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如《诗经·唐风》中的《蟋蟀》诗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豳风》中的《七月》诗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2.
此物故非西产此句课本只注“西”字,说“这里指陕西”。我认为,仅注此字,容易误会。学生会把此句理解为“这虫儿本来不是陕西所产”。果这样理解,当然不合原意。蒲松龄不会认为到了明代或清代,陕西竟还没有蟋蟀(促织)。因为周代的《诗经》中的《七月》,写的就是今之陕西一带的事情,那里面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蒲松龄肯定是背得很熟的。所以,这里的“产”字当作“名产”或“特  相似文献   

3.
正《诗经·七月》描写全年岁时活动,其中一段文字颇俏皮:"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时令的变化依蟋蟀的活动而展开,而叙述的主角却衔着推移时令的游丝隐在最后。周历七月正是夏历五月,八月即夏历六月,此时暑热渐起,逼得蟋蟀从野外藏到庭院里避暑来了。"八月在宇"后来被化用到小暑节气,用以描述第二候,即"蟋蟀居宇"。  相似文献   

4.
历来认为《古诗十九首》为太初以前作品的根据,是《东城高且长》、《凛凛岁云暮》和《明月皎夜光》这三首诗。就《东城高且长》说,有人依据《毛诗·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这诗既云“岁暮一何速”,又云“蟋蟀伤岁促”,可见它是太初正历以前的作品。但《毛诗·蟋蟀》一则曰:“蟋蟀在堂,岁聿其暮”,再则曰:“蟋蟀在堂、岁聿其逝”,是夏正的秋,也可叫做岁暮。因而不能由这两句诗而肯定本诗是太初正历以前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蟋蟀     
住在城里好久没有听到蟋蟀叫了,搬到郊区望月村新居,即便是住在二楼,这小家伙也跑来伴我。每天午夜醒来,总有一段时间睡不着。一天,我在枕上突然听得窗外凉台上传来蟋蟀的鸣声。蟋蟀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成虫在夏季出现,秋后转旺,深秋后便渐渐稀少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从夏到秋,从秋到冬,蟋蟀也跟人一样怕冷,逐渐从野外迁到屋子里来了。现在正是蟋蟀在户的时候,怪不得我的凉台上有蟋蟀叫了。  相似文献   

6.
睡在自然里     
夜半,我悠然醒来,竟有一只蟋蟀在窗下鸣唱,“唧唧、唧唧”,窗外、院子里,到处是它们在唱。“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二千年前的古人已替我写下如此真实美好的句子。妻微微打着鼾,儿子发几声呓语,打个滚又睡熟了。我却怎么也睡不着,听着蟋蟀的吟唱,忽地忆起小时随父亲在野外看庄稼的情形来。那年大约十二三岁,秋庄稼即将收割,我执意要随父亲去地里睡。父亲拗不过终于答应了。他携几抱麦秸摊在地上,铺上褥子,把地排车移过来,在车架上搭块塑料布,一个简易的“房子”就成了。我睡进…  相似文献   

7.
<正>"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比赛中,武亦姝脱口而出《诗经·七月》里的诗句,瞬间圈粉无数,在中华大地掀起一股吟诗诵词的热潮。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深厚积淀的体现。初中生喜欢诗词,也有一定的积累,在课堂中利用诗词打造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魅力的同时获得情感体  相似文献   

8.
“促织”:即蟋蟀。为直翅目蟋蟀科蟋蟀属昆虫。以卵在土中越冬。翌春,孵化为幼虫。蜕皮数次,入秋,羽化为成虫。蟋蟀称为“促织”。就是因为立秋后,此虫才盛为发生,“但闻四壁虫声唧唧”,似催促人们纺织,早作御寒之计。《诗经》云:“蟋蟀在堂,岁肇其暮”,“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促织之戏”:在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及游手好闲之徒,常利用雄性动物的争斗作为娱乐,并对其胜负进行赌博。如西班牙人的斗牛,马来亚等地的斗鸡即是。我国唐代好  相似文献   

9.
对蒲松龄《促织》中“促织”的解释,一般选本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上,均为“促织,蟋蟀”或和“蟋蟀又名促织”。但是,蟋蟀为什么叫“促织”,“促织”究竟是什么意思?似有进一步弄清之必要。蟋蟀的名称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当是“蟋蟀”,这个名你《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后,它的别名就很多了。举其要者,曰蛬  相似文献   

10.
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首意象清新独特的诗歌,抒发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诗中写道:“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每到夏季,就有关于“七月流火”一词意义的争议频频见诸于报端,有人认为“七月流火”表示七月的天气极为炎热,有的文章则表示“七月流火”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能表示天气炎热。的确,“七月流火”一词源出于《诗经·豳风·七月》一诗,原诗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萑苇”的句子。“七月流火”在原诗中的意思是;七月,夏历七月;火,东方心星,大火星;流,下;流火;火星渐向西下,是暑退将寒的时候。(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22页)但是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语言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我的八月     
陈羲 《新读写》2012,(9):64-64
《诗经》里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从古至今,季节就是这样转换交替。这个秋天有点早,下过几场雨之后,天气微凉,入夜,秋虫开始唧唧啾啾。八月在家的日子居多,晚睡晚起,时间被挥霍浪费,想来沮丧万分。我应该再多睡一会的,再多吃些好东西的,再多玩一会游戏的,再多买两件裙子镯子的,再多出去玩几天的,可惜,我好像除了长胖,越来越像矮冬瓜,并无其他建树。  相似文献   

13.
山水有韵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底,几天的溽暑过去之后,窗外已有了秋虫的鸣叫,它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感受那一丝不甚分明的秋凉。这一天,一辆大巴载着神思悠悠的我向着威海出发了。我的眼睛忧郁迷蒙地望向车窗外。夏季的山野满是逼人眼的绿。在无边无际的青翠之中,那种幽幽邈邈、恍恍惚惚的感觉又回来了,我放松而惬意地进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那里没有刀光剑影、没有尘土飞扬,有的是竹影梅香、笛韵清远。这就是我喜欢旅游的原因。车子一直向东,向东,仿佛一只大舟在绿海中腾云驾雾。停下的时候,蓝天是那样…  相似文献   

14.
课文救生圈     
◎把蟋蟀的巢穴标为“住宅”有什么作用?配合小学语文第9册《蟋蟀的住宅》课文阅读《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其一,把蟋蟀的巢穴称做“住宅”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给读者以亲切感。其二,从蟋蟀建巢穴的整个过程看,工程之伟大,工作程序之繁琐,劳动任务之艰苦,与人造住宅何等相似。所以,用蟋蟀的住宅比“蟋蟀的巢穴”更形象、贴切。◎文中写“猫和苜蓿,下雨和地面湿……”等内容,是不是浪费笔墨与题目不符?配合小学语文第9册《蛇和庄稼》课文阅读作者在课文的开端就详尽地写了蛇与庄稼之间的关系。如果就此止笔抽象出事物间存在着某种复杂的关…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每当盛夏时节,报刊上总会看到“七月流火”的文字“七月流火”究竟是什么意思?一些文章作者和报刊编辑往往把它当成酷暑的代名词。例如,去年夏季,报上就出现过“七月流火”战高温的标题。行文第一句就说:“七月流火,酷暑逼人。”该文作者这样写,报纸编辑照样登。其实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该文作者在这里把“七月”当成阳历七月,把火与酷暑联系起来,但“流”呢?水可以往下流,火怎样流呢?这样解释显然是文理不通。读过一点秦古文的人都知道,《七月》是《诗经,幽风》一个篇名。这篇长诗中有一段“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文字记载。《七诗…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前赤壁赋》的开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境界。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他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长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时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时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前赤壁赋》的开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境界。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他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长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时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时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课本对首句中“唧唧”的注解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这种注解是不准确的。我以为应是蟋蟀的鸣叫声。“唧唧复唧唧”一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严羽的《沦浪诗话·考证》都是“促织何唧唧”,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也为“促织何唧唧”。“促织”就是“蟋蟀”。宋朝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均是指蟋蟀的鸣叫。有人认为“唧唧复唧卿”中的“唧唧”不应是  相似文献   

19.
乡愁何处寻     
吴奇 《师道》2012,(11):54-56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处暑过后,夜晚的秋虫鸣叫得格外响亮。安静的校园,秋虫低吟高唱,吟唱声彼此起伏。这和谐的旋律,不就是天籁之音吗?儿子放下书,问我:"是蟋蟀在歌唱吗?"我回答:"是。""是《诗经·国风》中的那只蟋蟀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白居易的那只蟋蟀吗?""西窗独者坐,满耳新蛩声。"  相似文献   

20.
《诗经》名篇《七月》有这么一段: 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几句诗,叙述了周初“农夫”在“十月获稻"之前的几个月中,采集了好些“副食品”。当然,所谓“副食品”决不能从丰富和调剂生活的意义上来理解,而应当从青黄不接瓜菜代的意义上来理解。唐孔颖达《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