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主客的“融合”与“分离”原是用于评说汉赋的创作特点,本文借此术语概括杜甫与茶山叙事诗的不同特点。诗圣杜甫亲历了给唐代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史之乱,创作了以“三吏”为代表的大量叙事诗,其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为无数后人推崇和仿效。相距千年,18世纪末在朝鲜半岛诞生了有“杜甫还生”之称的实学思想家和诗人丁茶山。丁茶山面对朝鲜王朝末期传统社会体系崩溃前危机四伏的封建统治、混乱不堪的政治经济、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劳苦百姓,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叙事诗,最高成就之一是对杜甫二吏的效仿之作。本文以杜甫与丁茶山的“三吏”为例,探讨两位伟大的诗人在诗歌叙事中,表现出的“主客融合”与“丰客分离”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叙事诗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汲取了《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作了真实写照,开创了把现实生活高度艺术化的新风格;“三吏”、“三别”是其叙事诗的代表作,诗人在这组诗中通过典型化、寓情于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景物描写叙事化这些艺术手法写出了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三吏三别"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著名作品,也是反映唐代社会现状的现实题材佳作,在诗人杜甫这些诗歌作品中,诗人通过对于战争时期人民生活和官吏到处抓人充军、人民离别苦痛的现实生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百姓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将战争造成的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疾苦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于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相似文献   

5.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再看看“史”字吧。“史”字在《新华字典》中就解释为“历史”。大家知道吗?在纸张的发明之前,所有的历史都是靠人们口耳相传的。这“史”字不正像一个人张着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理论界,论及杜甫诗歌常常涉及他的一些近体名篇,而对他的乐府名篇《三吏》《三别》则较少涉及(《石壕吏》除外)。本相对这两组诗的思想和展开全面深刻论析。本篇首先论术组诗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认为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史之乱后的唐代社会现实,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诗人对平叛此次战争态度,和表现他热爱祖国、关心民生的伟大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7.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正是这特定时代的投影和折光。诗人将他的所见所感写进诗中,表现出同情人民、热爱祖国、憎恨黑暗现实的高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8.
“以吏为师”是秦代专制集权思想统制的一种措施,是法家从商鞅、韩非到李斯的一贯主张,得到秦始皇认可的一项措施。近来有《中国教育通史》一书解释说:“以吏为师”,并非秦代创建的制度,实则是周代“宫师合一”、“政教合一”思想的延续。并认为章士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过:“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就是铁  相似文献   

9.
“三史”、“三别”足杜甫的杰作,肖涤非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不是《古诗十九首》,而是‘三吏’、‘三别’。”(《杜甫诗选注》)杜甫为何能写出如此惊天动地、光照千古的作品呢?仇注于《无家别》后引王嗣爽曰:“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非亲见不能作”,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又说明作家自身思想艺术修养之  相似文献   

10.
《三吏》、《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其中的《石壕吏》,一直被选作中学教材。如何评价这组诗的思想意义,过去似有定论。近年来,一些同志提出了相反意见。正确评价这组诗,不仅是杜甫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关系到用什么思想教育青少年学生,因此,有讨论清楚的必要。《三吏》、《三别》是在什么背景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呢?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三吏》、《三别》写作于759年3月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经过一年多时  相似文献   

11.
周章,三国名将周瑜的曾祖父,东汉顺帝时历任豫州刺史、河内大守,有政声。范晔《后汉书》本传载:周章“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上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赠送什物,无不充备。”此言周章“举吏”,但所举为何科目,却用语含糊。检《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张璠《后汉纪》,言所举乃“孝廉”,可据以补范氏之疏。 又有可议者:汉时举吏,名目繁多,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明经、孝廉、有道、计偕、茂(秀)才四行等。但从前引范氏语来看,很容易使人误解为“举上计吏”。据汉制,每岁末,各郡国都要派郡吏上京送计簿,汇报郡国一年来的政事,曰“遣吏上计”(《续汉志·百官志》五)。范书则称为“举上计吏”(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理论界,论及杜甫诗歌常常涉及他的一些近体名篇,而对他的乐府名篇《三吏》、《三别》则较少涉及(《石壕吏》除外)。本文则对这两组诗的思想和艺术展开全面深刻论析。组诗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在于: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史乱后唐代社会现实,构成生动历史画卷。艺术上在继承汉魏乐府基础上有所独创,无论在人物的心理刻画,或场景气氛描写方面都有一定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三吏”、“三别”的继承和创新经美英杜甫在其诗歌创作中,相当注重学习前辈的创作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转益多师是汝师”是以“别裁伪体素风雅”为前提的。在诗歌创作中,杜甫始终把握方向,掌握原则.力求推陈出新.所以艺术造诣日趋完美...  相似文献   

14.
东晋南朝时期,在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各类人口中有一种被称为“吏”的民户。这种“吏”和一般称呼官吏的“吏”不同:官吏属于统治者,是地主阶级中的掌权分子。这里的“吏”则属于被统治者,是封建国家的依附民。本文试图对这个时期“吏”民的基本状况作一粗浅的描绘和论述。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吏”民的身分和地位。(2)封建国家对“吏”民的使用。(3)关于“募吏”和“白衣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生活颠沛流离,饱受磨难。这就使他在思想上进一步接近了人民,从而用诗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年代、那个社会的现实,因此他被誉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被称为“诗史”。  相似文献   

16.
张俊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9):110-112
秦汉史书中,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多次提及“刀笔吏”,然而学界似乎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可以看到的关于“刀笔吏”的文章甚至于字眼都极其少。对于这个一直出现于历代史籍中乃至今天还有人用的称谓进行考究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刀笔吏”最早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所记:萧相国“于秦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就以秦汉时代,这个“刀笔吏”源起时代为时限,对“刀笔吏”问题中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初步考述,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将“官吏”二字分开来解释,但我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或阅读古代文献时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官”和“吏”的意义及其日常使用是有明显差别的,这种差别并不仅仅只是书面语和口头语之分。“官”在古代一般指的是国家用于办公的地方,《礼记·王藻》释之为“朝廷治事之处也”,后来才引申指行政机关。如《聊斋志异·促织》“上于盆而养之……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与此相关的是,与“官”相联系的事物则为国家所有,即“公家的、国家的”,杜甫《台上》“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衰”即用此意,后来由此又延伸出“官道、官街、官车、官银…  相似文献   

18.
《水浒》赞叹宋江:“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单是“纯熟”这不常用的形容词,就足以表明宋江这个“于女色上不大要紧”的人物,是一个竭尽全力混迹官场、苦心经营禄位的刁滑之徒。对于这样一个政治投机家钻营“吏道”所取得的“纯熟”“经验”,实在是值得我们好生分析研究一番的。宋江钻营“吏道”的“纯熟”“经验”从何得来?他自己写道:“自幼曾攻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不难看出,除了他自己揣摩积累外,大部分是从“经史”上“攻”出来的。宋江出身地主阶级,他供职押司,受反动思想的熏陶,使他对“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垂涎三尺;他自幼攻经学儒,封建正统观念与忠君思想灌满了他的脑肠。所有这些,不断地驱使他沿着建功、成名、就利的“吏道”拼命攀縁,以致混到了“吏道纯  相似文献   

19.
卞华成 《语文知识》2006,(12):25-25
《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迹。”萧何在秦朝时曾经做过政府机构中的文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当时为什么把文秘人员叫做“刀笔吏”呢?  相似文献   

20.
至今烩炙人口的《三吏》、《三别》,是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珍贵而又富有审美价值的现实主义文学遗产。对于这份遗产的评论,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一般评论认为,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关于战争的诗歌,是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明人张綖评这六首诗时说:“凡公此等诗,不是专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得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则刺也,此可已而不得已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