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欧阳予倩作为中国近现代戏曲改革的代表性人物,积极从中国古典名篇中进行情节摘选,不仅把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改编成京剧、桂剧和话剧进行舞台演出,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多角度尝试,还根据唐代诗词《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走向,创作了戏曲剧本《长恨歌》。在改编过程中,欧阳予倩保留了原著人物、情节、结构等的有机组合,将戏剧改编和时代需要进行融洽,在具体的文本改编中,体现个人的艺术表达,满足当代观众的接受水平。在新剧《长恨歌》中,欧阳予倩通过截取故事的几个重要场景,突出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着意表现反抗奢贵君王的气节,在表现安禄山精神气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小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为古典戏剧的现代改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水浒戏曲的传播主要是以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为主角的剧目。"五四"运动以后,欧阳予倩改编的京剧《武松与潘金莲》,洪深改编剧的评剧《阎婆惜》,都体现了妇女解放思潮。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水浒戏曲的改造,以《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为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水浒戏曲出现新变,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产生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3.
婺剧传统剧中的"聊斋戏"虽然数量很少,且与《聊斋志异》中的原著相比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其艺术特色鲜明,令古典小说与地方戏曲的魅力相得益彰。因此,婺剧"聊斋戏"作品可以给当下的婺剧传承与繁荣,尤其是古装新剧创作以有益启示,如从古典小说中选择合适的原著进行创编,改编要突出婺剧的地方戏曲特色,主题内蕴要符合当代观众的接受需求等。  相似文献   

4.
在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作为戏曲大省的河南戏曲改良活动逐渐展开,河南新剧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新剧团不仅演出和推广新剧,同样也改良旧戏,因其不同于传统戏班的全新形式,加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民初河南戏曲改良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启蒙。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同志和南开新剧运动日志》是我们搜集整理《南开新剧运动史料》的过程中编写的。编写这个《日志》的目的,是力图说明,在我国南方话剧运动发展的同时,我国北方的话剧运动也发展起来了,南开新剧团的活动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日志》,真实地记录了周恩来同志对南开新剧运动的重要贡献;概括地反映了五四前夕南开新剧团的活动情况;生动地说明了南开新剧的倡  相似文献   

6.
李渔将戏曲取材于小说这一文学现象总结为“稗官为传奇蓝本”。不同于绝大多数剧作家在戏曲创作时拾取现成题材的做法,李渔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四部小说改编成戏曲,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小说和戏曲本身存在的文体差异以及李渔创作理论的影响,改编而来的戏曲在叙述方法、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都与原本小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鲁迅虽然在创作上几乎不接触戏剧,但对戏剧艺术却一直予以关注。鲁迅是中国现代较早正确而深入认识莎士比亚文艺思想的文学家。鲁迅对易卜生、萧伯纳勇于批判现实、改革社会的戏剧一直倍加赞赏。鲁迅十分肯定新剧(话剧)作为那个时代战斗武器的作用,对传统戏曲也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鲁迅对提倡与发扬戏剧艺术做了很多工作,他对待戏剧的现实主义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8.
代言体弹词的形式在之前的说唱艺术中已经孕育,但戏曲的成熟使它有更多的营养可以汲取,并最终被认为是弹词正宗。弹词与戏曲除了形式上有其类似之处外,在内容上也互相借鉴。它们的优秀篇目往往相互改编。从改编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弹词与戏曲在处理相同题材、同一故事情节时的不同方法,从而也显示出了弹词与戏曲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雷雨》作为曹禺的经典之作,除了话剧舞台接受与传播外,也先后被沪剧、京剧、黄梅戏、越剧、川剧等20多个地方剧种移植改编,但评论界也只是在新剧演出之时予以评价,而很少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雷雨》在地方戏曲舞台上的传播在《雷雨》的研究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的成立给社会各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戏曲艺术上的体现就是改造其旧社会留下的不良之风以及改革戏曲使其为新社会服务."新文艺工作者"在这场改革运动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改革带来成果的同时,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也随之伴随其中.  相似文献   

11.
《茶馆》是老舍在产生颂歌的年代创作的独特剧作,它不仅在对三个旧时代的否定中表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重大主题,而且以精巧的艺术构思、独特的结构方式以及鲜明的语言特色显示了巨大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对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借鉴,开创了中国戏剧创作的新局面,在多个方面具有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戏剧艺术本身的独特性,使其与社会政治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割离的天然联系,对此,无论是欧洲戏剧史还是中国话剧史,都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戏剧在发挥政治参与和社会批判功能之时,如何将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合理调配,既发挥其社会功用,承载一定的政治符码、社会担当,又不至于解构艺术底线,呈现出文化意味和审美品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面对四川大地震,作为社会良心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应对,以坚实的艺术实践对这一公共性社会事件及其呈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人格进行了表现,人艺的新话剧《生·活》在艺术如何面对社会生活,如何处理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之关系等层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戏剧运动是根据地政府领导下的,利用民间戏曲形式进行政治宣传的文化改造运动,也是根据地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颇受学界重视。该领域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成绩显著,值得重视和总结。但就总体而言,存在着研究视野不开阔、研究理论单一和研究方法陈旧等不足。  相似文献   

14.
生存问题是目前戏剧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戏剧改革必须走市场化道路,以市场运作为先导,以艺术水准的提高为标杆,以弘扬和传承民族艺术为宗旨,以吸引观众为手段,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在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上推出的秧歌戏《杨柳情》应该是当下戏剧改革的典范之作,值得其它戏剧种类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小说到话剧、影视剧,《倾城之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模态艺术,传达出了丰富的多模态意义。其小说文字溢美,运用各种意象营造出一幅幅图画,展现其静态艺术;上演的话剧、改编的影视剧,从语言、动作、音乐和灯光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享受,体现其动态艺术。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对其艺术多模态表达进行尝试性的展现,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求新变革的时代浪潮、西方戏剧的影响和电影的诞生,推动了戏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发展演变.近代戏曲改良运动,以启蒙话语为主体,梁启超等高扬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提倡戏曲改良.启蒙思想家和学者积极参与改良戏曲的创作,戏曲演员和表演团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台样式和全新的演员培养方式,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的改良取得一定的成绩.近代戏曲改良运动,虽然有种种的不足和缺陷,但却使中国传统戏曲再一次焕发了活力,迈出了古典戏曲现代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从美学和戏剧理论角度分析和评价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及其理论的得失,可见其史实的艺术是虚构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审美规律中进行的,这审美的规律就是叙事剧技法和叙事要素的理论作用。叙事剧的技法是以“古为今用”的创作态度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叙事诗的美学因素就是在历史人物的形象化方面起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最早的戏剧是从宗教仪式中发展出来的,仪式中的程式化、表演化、性格化的特征,已孕育着未来戏剧的萌芽。最早的戏剧是一种混合型的艺术,它是艺术尚未分化时的产物。中国早期的戏剧,是由诗、歌、舞等部分组成的,它的早期形态是三位一体的。不仅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活动,诗、歌、舞也与宗教仪式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最具有戏剧性的是一些宗教舞蹈,特别是那些以述说神的故事或图腾祖先及氏族历史的舞蹈。仪式培养了人类幻想的形象性,艺术的想象力,陶冶了人类激越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人类用象征的、隐喻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渴望和理想。当神话时代渐渐消去,艺术渐趋成熟,仪式就被艺术戏剧所代替。  相似文献   

19.
艺术综合课程中戏曲内容的学习为我国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应注重多角度、分层次、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艺术形式,将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模仿学习与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学习京剧与学习地方戏曲、课堂教学和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学生戏剧表演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戏剧艺术本身的独特性,使其与社会政治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割离的天然联系,对此,无论是欧洲戏剧史还是中国话剧吏,都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戏剧在发挥政治参与和社会批判功能之时,如何将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合理调配,既发挥其社会功用,承载一定的政治符码、社会担当,又不至于解构艺术底线,呈现出文化意味和审美品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面对四川大地震,作为社会良心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应对,以坚实的艺术实践对这一公共性社会事件及其呈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人格进行了表现,人艺的新话剧<生·活>在艺术如何面对社会生活,如何处理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之关系等层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