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性别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以生理差异为基础,认为典型化的性别角色更加适合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男性化与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的两端,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对立的。性别角色双性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定义和认识。近年来对于男女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方面更具优势。性别角色双性化这个主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比较CSRI-50、BSRI以及CSRI三个性别角色量表中的词汇,发现男性化词汇体现出中西方在男性特质要求上的共性,而BSRI的男性化量表包含的体现强烈个人主义特质的词汇,中国的两个量表却没有,这反映出两种文化背景下男性性别角色观的差异;女性化词汇方面,三个量表均反映出大学生对女性特质的观点趋于一致与传统.但与 BSRI 比较,“勤俭心细”维度体现出东方文化对女性的不同期待;与10年前的CSRI相比,CSRI-50缺少了“守本分的”“安分的”“娴淑的”等特质,体现了社会进步对女性束缚的减少.而CSRI-50的中性化量表增加了“谦虚、孝顺”的特质,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回归;另外,BSRI和CSRI中某些男性化和女性化词汇被归为中性化.总之,我国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观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性别角色仍趋于认同;另一方面,两性性别角色界限淡化,性别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的性别角色量表,并探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其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特点。研究一根据5000多名被试对中国人人格量表项目的反应挑选出男女被试有显著差异的项目,经过因素分析建立了各由30个项目组成,分别由七个和六个因素构成的中国人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并据此将被试划分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和双性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研究二则比较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在中国被试中双性化的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低、女性化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最好。这一结果与Bem关于双性化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本研究从中国文化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中国文化是女性化文化,同时又是反男性化文化的假设,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儿童性别角色期待问题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儿童一出生,就会被社会分别贴上男性或女性的标签,开始其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历程。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征,早期教育对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对儿童进行早期性别角色教育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及其被社会和群体规定的行为模式。[1]在个体形成与其性别身分相适应的、为社会所认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之前,社会和他人总会根据个体的性别身分,对其提出某种角色要求或寄予某种角色期望,这就是性别角色期待。无论是发…  相似文献   

5.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生了严重偏移,与性别一致的传统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大量减少,而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弱的未分化类型则急剧增加。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高的双性化是我国性别角色的理想类型,男性化特质则在双性化特质中起主导作用。在针对偏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引领对策:(1)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2)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3)全面开展理想化类别的双性化特质塑造教育;(4)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纳西族初中生性别角色对心理素质的影响,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整群抽取云南省丽江市两所中学的351名初中生施测。结果显示:纳西族初中生不同性别心理素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西族初中生未分化心理素质得分最低,与其他性别角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西族双性化和单性化在心理素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化维度、女性化维度与心理素质总分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化维度对心理素质总分及所有因子的正向预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化只对学习能力有预测力(P<0.001)。纳西族初中生性别角色比生理性别、男性化比女性化对心理素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对福建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性别角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性化和未分化更高,而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性别角色是男性化,其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女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差。这一结果和前期大部分研究支持双性化是理想型性别角色的观点稍有不同。福建省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社会适应性一般。  相似文献   

8.
每个民族和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这种传统文化就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运用广播、影视、小说、戏剧等形式,凭借奖励、惩罚等手段,使男女儿童形成与其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而性别角色也就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该社会的个性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性别角色的社会化除了受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影响外,学校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学校教育能够高效地而又非常系统地把知识、社会规范、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传授给学生,因此,它在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方面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9.
对福建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性别角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性化和未分化更高,而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性别角色是男性化,其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女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差。这一结果和前期大部分研究支持双性化是理想型性别角色的观点稍有不同。福建省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社会适应性一般。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角色划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被认为是更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性别角色类型。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学生的性别类型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女生双性化比例普遍高于男生,男生男性化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学生的社会适应好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好,未分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差。建议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11.
论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中,父母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父亲的性别化的行为模式、父亲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身份认同、性别行为定型等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说,每年通过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询问变性问题的孩子有上百人。如今,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的女性化的男生在增多。其实,男生的女性化本质上是性别感错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家里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不难见到。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  相似文献   

13.
幼儿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性别理论认为,一个人要么是男性化的,要么是女性化的,不可能二者兼有。更多的男性化即意味着较少的女性化,反之,更多的女性化也就意味着较少的男性化,二者是不可结合的。 在近20年的妇女心理学发展中,这种传统的两性人格理论受到了质疑。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贝姆(Bem)提出了心理两性化的新看法。她认为,男子气和女子气属于两个分离的独立维度,人可以具有两性化的物质,糅合男女两性人格特质优点,而不必只接受某一性别的特质而拒绝另一性别的特质。通过测试她发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玲  王雄雄 《高等理科教育》2005,29(5):23-27,64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与SCL-90量表,对随机分层抽取的四所不同类型的2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双性化者心理健康最佳,其次为男性化、女性化以及未分化.结论:两维性别图式有其合理性,但传统的性别图式观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双性化人格以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水平而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与性别角色的关系,从Bem提出的性别角色模式出发,利用钱铭怡主持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自编的大学生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自编的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各性别角色类型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化被试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均与一般两性交往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男性化和双性化化对一般两性交往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现行小学教科书导向下的教师形象性别角色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其内容也必然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作为社会成员的男女儿童,也必然会按照社会传统文化的性别要求,被教育、被指导并逐步形成与其性别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除了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学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材中的性别角色容易反映社会文  相似文献   

17.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及其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18.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每个民族和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这种传统文化就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运用广播、影视、小说、戏剧等形式,凭借奖励、惩罚等手段,使男女儿童形成与其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而性别角色也就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该社会的个性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  相似文献   

20.
遗传因素先天决定了我们是男性还是女性,即通常所说的性别,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性别角色,即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在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特定的社会情形会使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形象发生变化。现在的男生的确出现了很多女性化的表现,诸如:留长发、洒香水、皮肤白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