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碱、盐》一章内容繁多,规律性特强。要想学好这一章,首先得弄清本章的重要概念,而本章有的概念之间的意义又很接近,同学们难以区分,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出错。为此本文列举几例加以辨析,以助理解。一、酸溶液和酸性溶液酸溶液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是指呈酸性的溶液。酸溶液一定呈酸性,足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有些盐的溶液也呈酸性,如硫酸氧钠溶液,由于硫酸氢钠溶于水后发生以下电离过程:NaHSO4=Na H SO42-也产生了H ,所以这种盐的溶液呈酸性。  相似文献   

2.
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第八章第四节,第八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它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使学生对无机物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一章是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总结。第四节“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在本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第三节学习的是“常见的酸、酸的通性”第四节重在指导学生用学习酸的方法来学习碱,并通过分析碱与酸的差异更加深了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为盐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四节的第二课时要讲的…  相似文献   

3.
符慧敏 《化学教与学》2012,(9):84+97-84,97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教学的关键,而什么是离子反应、电解质溶液中真正是哪些离子参加了反应,仍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初中化学中,"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是学生化学学习上的一个分水岭,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最后一项学习内容,容量较大,涉及面较广。文章从简化图形、物质分类以及微观本质的角度来归纳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酸、碱、盐反应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第八章酸、碱、盐是在同学们学习了氧、氢、碳、铁、溶液、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物质结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 ,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 ,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 ,将初中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无机物相互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及规律 ,物质的检验、物质的性质及用途等加以总结。因而本章虽然是在学习酸、碱、盐等的新知识 ,实际上也对初中化学知识 ,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初中化学第八章是《酸、碱、盐》一章,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几种常见酸、碱、盐的性质、用途,以及酸、碱、盐和氧化物等各类物质的通性.学生们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应注意克服“易学易忘”和“难记难用”的困难,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酸、碱、盐》一章是初中化学最后一章,通过本章学习,可使学生获得无机物分类的系统知识,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十分重要。个人体会,要讲好这一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陈伟 《考试周刊》2009,(15):171-172
本文指出在复习电解质溶液时,可以水的电离平衡为主线分析在纯水和酸、碱、盐等稀溶液中,各种因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旨在使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酸、碱、盐等稀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及规律。  相似文献   

9.
研究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寻找新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教材的特点 1、注意新旧衔接 分散知识难点 新教材第一章为“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燃烧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所了解。这部分内容源于初中,但又高于初中,与初中的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得氧失氧、酸、碱、盐在溶液中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酸、碱、盐是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物质,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本专题通过对前面几个专题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的分析和归纳,使我们对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地掌握。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要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会用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会用指示剂和pH试纸进行检验溶液的酸碱  相似文献   

11.
酸、碱、盐这部分知以内容庞杂,同学们学起来感到千头万绪,无从学起。在这里向同学们提供一种按知识逻辑梳理酸、碱、盐化学性质这一部分知识的组织策略,仅供参考。一、什么是酸碱盐先在物质的简单分类中找到“酸、碱、盐”的位置: 学习概念时要先抓住中心词,比如“酸”的概念,中心词是“化合  相似文献   

12.
王丹  叶兰 《西藏教育》2023,(4):39-42
<正>一、问题提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化学学科本质凝练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化学观念中的“微粒观”是探索物质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中学化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能对宏观世界的本质追根溯源。微粒观的运用能很大程度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与分类、化学变化的本质等,这点在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板块更为突出。酸碱盐知识涉及的物质种类多、涉及的化学反应和需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也多、  相似文献   

13.
初中化学教学中<溶液>这一章的内容一直是重难点,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相近的概念比较多,学生难以掌握.同时,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更重要的是学过溶液之后是酸、碱、盐的学习,相关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此,提高<溶液>教学的效率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溶液>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做一些阐述,供各位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孙学东 《教师》2010,(32):100-100
初中化学教学中《溶液》这一章的内容一直是重难点,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相近的概念比较多,学生难以掌握。同时,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更重要的是学过溶液之后是酸、碱、盐的学习,相关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此,提高《溶液》教学的效率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溶液》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做一些阐述,供各位参考。  相似文献   

15.
1 对知识不断整合,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让学生学会分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各个单元知识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按一定规律去联想,揭示知识内在的规律性,产生知识的飞跃,实现学习的目的.初中化学第八章是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落脚点,学生对酸、碱、盐的概念在第一节中学生比较难理解,通过学习"盐酸、硫酸"后,由具体物质的性质及发生的现象,逐步在学生大脑中形成这两种物质的表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性质所表现的相同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最后回到第一节内容,学生便很清晰地形成了"酸"的概念,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形成碱、盐的概念,通过典型物质的学习,逐步归类,形成知识结构--酸、碱、盐各类物质及相互转化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分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揭示其规律,才能产生超越教材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4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一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属于“理解水平”,在本章“基因的表达”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难在对基因、遗传信息、转录、翻译、遗传密码、中心法则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上;二是难在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上。本文着重谈谈如何在本节教学中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7.
酸、碱、盐的概念是进行第八章学习的关键,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再从电离的观点对概念加以理解,最后做到从组成上直接判断出物质的类别。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不能理解为只要电离时有氢离子生成的化合物就属于酸。如:NaHSO4=Na H SO42-,虽然NaHSO4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中有H ,但阳离子不全部是H ,其中还有Na ,因此NaHSO4不属于酸,而属于盐。从组成上判断  相似文献   

18.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这节教材,主要是综合应用了“酸、碱、盐”这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用图表的形式,归纳出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新授课已经把酸碱反应实验现象、原因分析、反应实质、反应的应用等介绍给学生,但对解决酸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等相关问题还没有形成思路和方法。本课意在帮助学生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知识后进行应用和提升,使其初步掌握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分析和验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初中化学第五章“酸、碱、盐”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重点、难点、也是分化点。本章按酸、碱、盐、氧化物四类物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它们的定义、命名、通性和相互反应的初步规律。学生如果能较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无疑能为今后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选一个中等班级,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