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教育》2005,(6):60-61
事件:目前,国学教育在深圳的学校中持续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深圳推行国学教育的中小学有近百所。一些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国学教育的校本课程,背诵《弟子规》《三字经》成为学生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但国学教育在深圳的开展也引来了人们不同的看法。有深圳市民表示,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几乎都不用考国学,学国学不如学英文实用。但有专家也表示,国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吸收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没有现实意义的说法,其实正体现出了一种功利的社会文化对国学教育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事件:目前,国学教育在深圳的学校中持续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深圳推行国学教育的中小学有近百所。一些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国学教育的校本课程,背诵《弟子规》《三字经》成为学生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但国学教育在深圳的开展也引来了人们不同的看法。有深圳市民表示,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几乎都不用考国学,学国学不如学英文实用。但有专家也表示,国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吸收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没有现实意义的说法,其实正体现出了一种功利的社会文化对国学教育的冲击。个案:国学教育成为学校校本课程深圳市罗湖区的凤光小学是深圳市较早开展国…  相似文献   

3.
<正>冷落了、批判了半个世纪的国学,率先在中小学升温(准确地说,中小学里的"国学"充其量不过是在国学这张数千年的大"皮子"上,薅下的一小缕绒毛),最火的当属《弟子规》。为什么和"三、百、千"同样是"私塾老教材",偏红了《弟子规》呢?我想原因大概有四:一是《弟子规》内容少,就360句、1080个字,不会耗费师生太多精力,不影响"正课"。二是文字浅,半文半白,相对《三字经》  相似文献   

4.
学年伊始,德胜校区全体师生浸润在浓浓的国学周活动氛围里。
  我们立足学情,依托课内教材开展此次国学周活动。在国学周期间,六年级语文学科恰好学到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因此,我们决定以教材为依托,开展“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做讲孝懂礼的毕业生”主题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把国学中的经典理念落实在日常行为中。  相似文献   

5.
毛道生 《四川教育》2014,(11):47-47
近期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文化与教育》等教育大作,我感受颇多:以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身份享誉海内外的钱穆却是治学和从教两不误,他少有的专业发展之路更是值得当今的教师学习,所以我期待能“走进”他.但事实上,我也无法“走进”,因为钱穆先生思想深邃、学识精博,说“走近”已是狂语,遑论“走进”.  相似文献   

6.
我和楹联之间,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说来给大家听听。爸爸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在他的要求下,一年级时,我已经背会了《三字经》《千宇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一些少儿国学内容。当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又开始让我背诵绝句与律诗。再到后来,他又一点一点地教我背诵高中课本上的唐诗宋词,即使是《春江花月夜》《滕王阁序》这样的长篇他也不放过。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背诵  相似文献   

7.
师: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大家已经学过了他的不少诗篇,同学们能背诵出来吗?   (学生有表情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著名诗篇。(板书课题)   点评:导入设计朴实、得当。新课一开始,学生就摇头晃脑地背诵学过的古诗,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表现的欲望得以满足,同时,能自然地进入学习古诗的氛围,激起学习古诗的兴趣。   师:我们先来了解《朝发白帝城》的内容 (演示课件 )。同学们读读古诗,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学生自由练读诗歌)  …  相似文献   

8.
国学是我国古代教育中对学子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这些内容经过千锤百炼,其内容之深邃,其形式之多样,其语言之精辟,堪称经典之作。在教育形式上,以朗读、背诵为主,辅之以点拨。学子们读之、诵之、背之,不独将许多经典故事、名言警句铭记在心,更重要的是砺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和神韵。国学这门传统的人文课程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许多中小学开展古诗文素养教育,用朗诵加上音乐诠释的形式表现古典诗文,激发了孩子们对古诗文…  相似文献   

9.
熙格 《家长》2009,(8):41-44
李肖肖(化名,以下人物姓名皆同)为了把儿子打造成她心中的小绅士,对儿子进行了严格的“国学教育”:让儿子每天都要背诵《弟子规》,并按照其中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儿子。为了让她的“国学教育”计划达到理想效果,她还专门做了把“戒尺”挂在客厅的墙壁上,让儿子时时受到警醒。  相似文献   

10.
学习完课文《与朱元思书》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背诵检查。当一名学生背到“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时,“无绝”一词脱口而成“不绝”。这时,其他学生在一旁说“无绝”、“无绝”,而我正好阅读到《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与朱元思书》赏析文章的相关语句为“不绝”.便按此纠正说:“不绝!”可此时我又感觉有些不对:此句的前一句尾词是“不穷”,对应的此句尾词会是“不绝”吗?  相似文献   

11.
名人的背功     
章太炎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当年,鲁迅、钱玄同等人都曾对他执弟子礼。他早年在台湾当记者时,有一次与同事李书闲聊,颇为自负地说,自己所读之书,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背诵。李书不信,搬出自己所学的经书欲考倒章太炎。谁知章太炎不假思索,如数家珍地一一作答,甚至哪一句在哪一部  相似文献   

12.
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在现代教育视野中,因为背诵有死记硬背的嫌疑,不符合注重兴趣和理解记忆等现代教育理念而曾经被忽视甚至被摒弃。在语文教育百受诘难的今天,背诵再一次被提到应有的高度。然而。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大概都深有体会,对于语文的学习,学生感到最难的要属作文,其次便是背诵了。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幼师学生,让其背诵像《出师表》这样的古文,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面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新课标提出的背诵要求,我们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3.
王希怡 《小读者》2013,(1):60-60
在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过程中,背诵经典篇目都被公认为传承文化精华、增加知识积累和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手段。 日本学生背诵孔、老、孟名篇 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日本的普法从娃娃抓起,学生小学时即需背诵《日本国宪法全文》,从小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另外,背诵书目中不仅包括日本传统名著,还包括中国国学经典,凸显出日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唐燕 《学子》2014,(10):50-51
正国学传承了几千年,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满怀"百年中文,内忧外患"之忧虑,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词经典会成为一个人一生所需的文化"酵母",久而久之,会酿出芳香无比的  相似文献   

15.
“时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这么大,学校为什么要叫学生读背《三字经》、《弟子规》呢?”2006年底。一封家长的反映信走进了市长信箱,刚开始尝试国学教育的前进小学遭遇了“滑铁卢”,满腔热血换来的是家长的不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回归国学教育"是目前语文界最热门的话题,这也是一种人心所向。但这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国学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传统国学教育和当代西方教育相比较,它的优点和不足在哪里?我们现在提倡的国学教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哲学取向和文化体系?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进入国学教育的殿堂。《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论——中西文化对话视野的国学学习哲学》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愿意和语文界同仁互相切磋,共同促进语文课程与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南教育》2013,(1):42-43
<正>时下,一些中小学校热衷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读物备受推崇。或者被作为校园文化墙的主打内容,或者被作为学生诵读的重要素材,或者被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课程。没有任何一段时期,国学经典被这样重视过。诚然,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启蒙读物,确实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处事之法,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但是,国学经典之中的糟粕与负面教育因素,却不容忽视。因而,对于国学经典,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时下,一些中小学校热衷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读物备受推崇。或者被作为校园文化墙的主打内容,或者被作为学生诵读的重要素材,或者被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课程。没有任何一段时期,国学经典被这样重视过。诚然,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启蒙读物,确实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处事之法,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但是,国学经典之中的糟粕与负面教育因素,却不容忽视。因而,对于国学经典,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王玫 《山东教育》2011,(5):24-26
近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国学”热,有的地方还办起了“国学”学堂、现代“国学”私塾,让幼儿读经、以“文”化人,甚至还出现了以幼儿吟诵“国学”诗篇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尺的百日追风现象。如何思考国学传承与现代教育接轨的问题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背诵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不应简单地一概加以否定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谓“熟读”,就是要“反复数十百遍”地读,要读得“熟”到一闭眼睛就可以把它不失一字地背诵下来。这样,“熟读才真是吟味,才能欣赏到精微处”。这又有什么坏处呢?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这么四句,没有生字,没有典故,明白如话,可以说毫无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