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实质公平、社会本位的经济法理念看,食品安全法第96条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承担"十倍赔偿"责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对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积弊日久,要更好解决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经济法理念,在现有基础上借鉴美国惩罚性赔偿责任的经验,使"十倍赔偿"制度得以进一步的完善,促进民众的社会监督,提升消费者权利意识,或许才是有效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封雪 《华章》2010,(21)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十倍的惩罚性赔偿,本文对该规定进行了解析,并结合食品消费的特点指出十倍的赔偿不足以达到惩罚侵权人,保障消费者利益的目的,提出应提高惩罚性赔偿的技术,赋予法官裁量权,以真正发挥惩罚性赔偿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是法院作出赔偿数额的判决超出实际损害数额的一种赔偿制度,它体现了对受害人的抚慰功能、报应功能、遏制功能和对市场交易的鼓励功能;《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责任构成要件、责任的内容、责任的适用范围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针对现行立法的缺憾,应当以实际损害作为惩罚性赔偿数额确定的依据、以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价款作为惩罚性赔偿的基数、借鉴美国法浮动限额制度解决赔偿数额的倍数范围、对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生产者适用惩罚性赔偿以及尽快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方面,完善《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公布,引起了一场关于惩罚性赔偿的热议.针对惩罚性赔偿合理性的质疑.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该领域予以确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主张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应当进行一定的限制,即仅限于不法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形,同时禁止纳入责任险的承保范围.关于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应当立足于该制度的立法目的进行合理的确定.  相似文献   

5.
食品安全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原理入手,介绍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沿革,及在两大法系的现状.细述了食品安全的现实状况及严重影响,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作用.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责任主体、赔偿标准、赔偿数额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主体、建立食品追溯制度、完善统一标准与举证责任、赔偿基数合理认定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电子商务成熟发展背景下,我国关于在线食品交易的法律法规也逐步完善。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网购食品纠纷案件,现有的法律制度显然还不够完善,而作为中介机构的第三方平台,因此也承担了较高的法律风险。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背景下,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逐渐成为网络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一环。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可以从提高经营者入网门槛、引进违规预警机制以及完善先行赔偿与追偿制度等方面进行法律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7.
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制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存在主体分散、信息内容狭窄、公众参与缺失等问题。域外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食品安全监督公众参与至关重要,信息发布主体以统一发布为宜,信息内容以公开为原则。我国《食品安全法》设立了食品安全信息的统一公布制度;构建了“统一与分散相补充、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信息发布网络;将食品安全信息分为“重要信息”和“日常信息”,前者由卫生部门统一发布,后者由其他监管部门分散发布。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制度,应落实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设置“信息公开内部申请程序”;通过法规和规章进一步明确列举主动公开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网站。  相似文献   

8.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正确适用食品领域的惩罚性赔偿。让违法者对受害人进行超出实际损害的赔偿,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但适用时还存在适用条件有失合理、程序欠妥、赔偿基数有失公平等问题,因而应适当扩大适用条件、创建便利的求偿程序、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和尝试新的求偿机制,以真正实现惩罚性赔偿的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话题.“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频发.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分析我国现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出发,在总结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律师刘红宇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赔偿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针对这一情况,应尽快设立食品安全行业赔偿基金,建立国家先行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在赔偿数额方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因此引发了理论界、实务界及社会上关于"同命不同价"的激烈辩论。《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一问题,但是否符合法理而非社会压力下妥协的产物还有待商榷。通过讨论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从生命双重价值观和人身损害赔偿类型两个角度解读了死亡赔偿金数额差异的合理性,对《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在指出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诗经》对数字运用的熟练程度及其丰富程度,与今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数字融入三百篇诗句中,准确地描述了事物,抒发了情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诗经》中一至九的基本数在159首诗篇中出现264次;十、百、千、万、亿、秭等位数在99首诗篇中出现155次;大写数字壹、贰,两、双、骖、驷等量词,数、倍等数学词汇,在28首诗篇中出现45次。合计在《诗经》中的数字及其词汇共达464次,平均每首诗出现1.5次。乃至出现了数字化诗篇《豳风·七月》。《诗经》中数字表明:中国在三千多年前创造发明了十进位制;西周时代已有四则运算,已有汉字大写壹、贰;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数学教师。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需以受教育权利与受教育义务为切入点,将该问题放到社会体制的背景中,社会体制便是探讨教育公平问题的正义维度,以分配正义与补偿正义、制度正义与个人正义为基本的分析概念。由此,在法哲学与伦理学的视域内,教育公平问题便转化成了受教育权利作为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如何公平实现的问题。同时,在应然与实然的范畴内,在国家与公民、国家与个人等关系范畴内,公平与正义作为法律价值则指向了受教育权利如何得以公平实现上。  相似文献   

14.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具有承前启后之功勋。本文谈《文献通考》的创新特色主要从它的体例、取材等方面来分析这部著作,以期获得对这部巨著创新特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是规范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的相关立法。细究条例的相关内容,该《条例》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捐献主体资格、捐献主体范围、捐献补偿、器官分配机制等,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完善今后的立法。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建构既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理念落后,致使构建中出现立法匮乏、执法不力、司法保护不周全等问题,我国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路径选择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健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完善管理体制;重视环境经济手段,拓宽资金渠道;海洋生态补偿变"输血型"为"造血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加强司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占用,导致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的出现。由于国家政策和制度的缺失,使其权益受到严重损害。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从建筑工程污染现状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重点探讨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制度。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娜拉热"等思潮和现象的产生,其深层的思想根源是五四时期风行一时的"健全的个人主义"。这意味着五四知识分子激进的启蒙思想、文化姿态和文学主张,如果不以个性解放或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来定位,是很难进行恰如其分的阐发和解释的。激进主义是五四文化转型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文学潮流之一,个性解放或个人主义不仅是其所蕴含的一种核心文化精神,更是这股思潮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动力支撑,而它自身的限度、矛盾及其发展、流转也同样纠结于此。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实施了罪恶的慰安妇制度,中、韩、日等国数十万妇女作为日军的性奴隶惨遭蹂躏。中国抗战文学中有一批慰安妇题材的作品。就作者而言,既有作家,也有学者、记者、高级将领等各色人等;就文体而言,既有小说,也有旧诗、纪实文学和歌剧等多种样式;就内容而言,既有慰安妇血泪生活的写照,也有慰安妇反抗与觉醒的礼赞;就思想倾向而言,既以民族主义为主导,又与国际主义、人道主义适度结合;有的作品还坚守着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