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法国大革命高举自由的旗帜,沉重地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不仅将自由传播到欧洲各国引起了欧洲革命,而且也传播到东方各国。但是,法国大革命中发生的惨剧令世人感到恐怖和不安。在中国,改良派认为法国大革命以自由为号召有其原因,虽然取得了很多自由成果,但是仍归于拿破仑专制,而中国不存在用法国式的大革命争取自由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主张通过法国式的大革命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国人的自由。这种主张遭到了改良派的反对,改良派一方面认为中国人已经有自由,没有必要以革命为号召;另一方面认为法国大革命提倡自由的理由不适合于中国,中国当时的情势决定了中国人不能通过法国式的大革命实现自由。  相似文献   

3.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详细论述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并深刻反思了法国大革命对旧制度的彻底否定和完全抛弃所带来的结果。近年来引发世界关注的阿拉伯之春在某种程度上与法国大革命有相似之处,思考法国大革命和阿拉伯大变局的前因后果以及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蕾 《文教资料》2011,(34):128-130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是托克维尔写于法国处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和巩固第二帝国的时代,书中浸透着对法国命运、革命、自由和民主的深沉思考和对拿破仑三世专制政权的强烈仇恨.其闪烁智慧光芒的观点依然值得学习政治学的晚辈深思。尽管托克维尔在政治上倾向自由主义,对自由情有独钟,但这并未妨碍他保留着贵族般的情感。托克维尔的政治自由思想正是透过在旧体制与大革命之间、在贵族王朝与民主社会之间存在着的一种既断裂又连续的关系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新民丛报》学人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决定了中国人只能由开明专制到君主立宪,从而实现个人自由,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反对革命派的共和革命。《民报》学人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的本性,中国人只要发扬内在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本性就可以建立共和,更好地实现个人自由,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借自由之名行专制之实。双方的争论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中国人实现自由的问题,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思想解放的一部分,但是双方势同水火,往往只见对方之弊而不见对方之利。  相似文献   

6.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渐进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奉者,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非常熟悉,严复从渐进主义理论出发,审视和反思法国大革命,通过审视和反思,使他更加确信渐进主义理论的正确,更加警惕极端自由民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更加担心和反对在近代中国进行革命。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呢? 所谓资产阶级两重性是指资产阶级既有参加革命反封建的一面,又有反人民的另一面:既有与封建势力相对立的一面,又有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另一面。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一方面——参加革命的可能性,又一方面——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一身而二任焉”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就是欧美历史上的资产阶级,也是同具的。大敌当前,他们要联合工农反对敌人:工农觉悟,他们又联合敌人反对工农。这是世界各国资产阶级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具有普遍的意义,纵观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的表现大体如此,就是法国大革命那样彻底的革命,资产阶级也不例外。本文拟以法国革命为例证明毛泽东同志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论述作了简要的分析归纳,认为路易十六改革、中央集权和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都促成了革命的爆发,而并不是人民生活的贫困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华兹华斯的《序曲》(1805年版)对法国大革命的描写,贯穿着他对"自由"问题的思考。革命之前,他坚信"人生而自由",认为应该高举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旗帜,废除一切暴政,最终为人类求得自由。而这一思想在目睹大革命的惨烈之后则渐趋温和,他认为自由的实现必须由理智保证,否则就会衍生专制与暴力。追溯华兹华斯"自由"观念演变之源流不难发现,他早期的自由观深受卢梭与博皮(Beaupuy)的影响,而后期的思想裂变则明显带有戈德温的理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0.
法国大革命为何如此剧烈?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专著中,托克维尔给出了如下一些极具启发性的答案:启蒙思想家的作用,政治革命与宗教革命同时进行的后果,旧制度对人民进行了革命的教育,与大革命的目的有关,法兰西民族性格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论述作了简要的分析归纳,认为路易十六改革、中央集权和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都促成了革命的爆发,而并不是人民生活的贫困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改良与革命本来都是实现自由的手段,但是随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开展,《新民丛报》学人与《民报》学人展开了关于改良还是革命的激烈争论,自由本身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新民丛报》学人认识到争论的弊端,试图与《民报》学人进行多方面的调和,但是遭到拒绝。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末,诞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两部伟大的剧作。它们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有其共性文化特征。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两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又有很大不同。前者在现实世界中极度高扬人文精神,后者借梦幻鬼蜮世界曲折地反映至爱真情;前者以人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又以基督博爱精神反抗封建仇杀,后者以梦幻真情反抗封建礼教、程朱理学与宗教禁欲,又以佛教来世主义、禅宗哲学、陆王心学反抗现实;前者爱情与世仇的矛盾与释解,最终展示出个人本位的胜利,后者爱情与礼教双轨并峙,展示出对家族本位、封建礼法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之时,1793年10月,革命法庭开庭审判在5月31日──月2日起义中被捕的布里索、韦尼奥、让索内、加代等国民公会议员,以“反对共和国的团结和统一与反对法兰西人民的自由和安全”为罪名,将他们判处死刑。二百年来不同国籍,不同派别,不同时期的历史学家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角度对他们进行了各种各样、褒贬不一的评价,本文拟就各种史学家对吉伦特派的评价作一概括和评述。一、法国史学家对吉伦特派的评价法国大革命结束后不久,法国历史学家便开始了对大革命的研究,自然也就开始了对吉伦特派的研究。由…  相似文献   

15.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状况,形成研究革命与社会运动的"变迁、结构、话语"三大要素。社会变迁主要集中在关注发展型相对剥夺。大革命前几十年的繁荣刺激了人们的欲望,旧制度无法满足持续上升的需求,人们就产生相对剥夺感而趋向变革。社会结构分为中央集权政治结构和分裂的阶层关系,导致整个国家缺乏中间地带的缓冲和各阶层的整合,革命将君主制顷刻毁灭。话语上,流行的"文学政治"要求自由和平等,激起人们的变革热忱,却因过于理想化而脱离政治实际,缺乏革新社会的切实规划。  相似文献   

16.
法国思想家卢梭主张自由与平等,反对专制和暴政,创立了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以国民总意说为核心的人民主权论,深刻地影响了《新民丛报》学人。他们将卢梭的学说介绍到中国,并且认为卢梭的学说可矫正中国社会的专制。然而,卢梭的学说也为革命派提供了思想武器。他们认为卢梭的学说为美国和法国建立共和提供了依据,因此主张在中国实施卢梭的学说,从而通过革命建立共和。当《新民丛报》学人与革命派展开辩论时,逐渐认为卢梭的学说虽好,但是与中国当时的情势不符,不适合于中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伏尔泰创作的悲剧《中国孤儿》为研究对象,对戏剧史料和剧院上演数据进行整理,全面剖析《中国孤儿》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戏剧是直接影响群众的最好手段,既可以针砭时弊,又可以鼓励行动,由于每个时期观众的需求和戏剧环境的不同,《中国孤儿》演出的数量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所波动,尤其在法国大革命前后反差最为明显。此现象从侧面说明了伏尔泰社会政治观点的两面性,反映了当时大资产阶级既反对封建专制王权又害怕革命的实质。本文对法兰西喜剧院剧目索引的整理以及对《中国孤儿》戏剧史料进行钩稽,致力于完整呈现出《中国孤儿》在法国大革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前后的演出波动情况,探索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评估此剧的思想,社会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狄更斯认识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双城记》中描写了法国革命的风起云涌。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他笔下各类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阐释了他的人道主义,既是对道德领域的规范与重整,又是对混乱无序的社会的批判,拉响了对人性思索的警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革命的胜利进行及其失败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共产国际的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同时对革命的失败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大革命的评论报道充分体现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政策方针,从而为公正客观的评价共产国际在中国大革命中的功与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潘恩的《人权论》和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从不同角度评价法国大革命,代表着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改良和革命是其最根本的分野。柏克以尊重传统为理由反对法国大革命,主张以改良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潘恩则注重理性原则的应用,极力赞美和宣扬法国革命。归根结底,对一个民族变革之路的历史评价,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使其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