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走的是应试路线,课堂中自然"讲授味"多些,而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则又因过分追求合作而多了些"活动味"。不得不说,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会让语文课"乏味",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会让语文课"变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得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让语文课真正富有语文味。一、多一些人文关怀,让语文课多点人文味  相似文献   

2.
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指的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要让学生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做足语文味呢?最近,笔者在杭州聆听了全国语文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蒋军晶老师的一堂课,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语文味。一、"读"占鳌头——让读饱满一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的形式多样、课堂热闹的状况,却让语文课变得华而不实,语文课少了许多“语文味”。我认为语文课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因此,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6.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语文味"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要在引导学生构建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突出语文素养的培养。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学生能在诵读吟咏中品味语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在读中体验,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营养。一、激发学生兴趣,让语文多点"趣味"要想让语文课富有"语文味",得让学生喜欢语文,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去说、自主地去探究,饶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语文味具体表现在个性朗读、潜心默读的“读味”,品词析句、推敲体悟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练笔的“写味”,激发情感、注重体验的“情味”。在“有滋有味”的语文课中,学生享受着语文的快乐,从而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的形式多样、课堂热闹的状况,却让语文课变得华而不实,语文课少了许多语文味。我认为语文课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因此,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任何学科、教材的设置都是为人的成长服务的。语文课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情感及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把握这一特点,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我认为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完成语文课程总体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小学语文应姓"语",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应积极落实"三维目标",让我们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调出"美味、童趣味与和谐味"。一、美味  相似文献   

11.
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它是以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语文课有其自身的个性,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探寻一条把语文课"烹饪"出浓浓"语文味"的智慧路径,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教学方法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应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就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当今语文教学,许多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语文课程元素流失,教学中出现比较普遍的"泛语文化"、"非语文化"等问题,语文本体特点变得越来越淡。这引发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学科焦虑,因而,时下"语文味"这个说法开始流行起来。那么,如何让"语文  相似文献   

17.
语文以其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成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下面,我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当下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每次听完课涌动着的激情是由于人文的熏陶。怎样才能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围绕语文的核心价值点制订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也许是一种解决途径。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强调了教育结果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相对来说明确、具体、详细,利于测量。对一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9.
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凸现课文表达上的独特性,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实现理解文本内容与领悟独特表达方法的融合、统一,增强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课堂上以语言为载体,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获得人文熏陶和价值观培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具体到《燕子》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这些方面:一是分析这篇文章的特点,从而确立其语文价值;二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对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课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