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杰  张安强 《职教通讯》2012,(26):55-57
运用变革型领导思想开拓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教育形式需有利于学生内化、政治认同动机需积极引导、教师首先需要政治认同。变革型领导思想中的要求人员之间思想高度统一、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理念对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具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社会转型时期,重构我国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政治生活现实的双重诉求。基于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的启示,应从价值规范和经验事实两方面对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进行新思考:一方面,以和谐、正义、民主、法冶、自由和平等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增进公民对执政党的认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公民政治社会化程度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具体经验取向。  相似文献   

3.
<正>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从公民的国家意识出发,把政治认同确定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根据心理发展规律,人们对事物的真正认同需要经历疑、知、信、行四个环节,政治认同的达成也需通过构建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的内在系统经历认知冲突、情感认同、认知确信、认同践行四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收获真知。试以《经济生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为例,阐述政治认同的达成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一定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具体包括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评价和政治参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给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带来了严重干扰,不利于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政治稳定。为此,我们学校政治组开展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生政治认同教育策略"的课题研究,现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整体的政治意识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认同危机现象。导致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过程、环境影响处理等方面忽视学生个体感受,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有效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需在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认同培养工作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杨峻岭 《学子》2015,(2):48-49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权力运作方式产生的一种肯定、接纳、赞同的情感体验,它反映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体现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诉求。建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既是执政党维持其执政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和谐的关键,也是增强公民政治忠诚感、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的娱乐活动纳入到国家的政治共同体中,成为向人们灌输政治文化,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加强思想教育、政治动员的重要载体。本文对高度政治化的农民娱乐活动呈现出的全民性和强制性、娱乐方式趋向于集体化等特征,并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的正反面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表现为人们对于一种政治统治和政治秩序的心理上的认同与支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性与归属感。政治认同是执政党维护执政地位的基础,而政治认同的支撑是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不断强化政治认同对于维护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国家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政治认同,指的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作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在多语环境下选择使用某种语言,表明了人们对该语言背后所展现的文化认同心理。这种语言选择促进了某些语言的扩张,也使一些弱势语言走向衰亡。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人们在多语环境下对语言的选择,以及文化认同和语言的传播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帮助人们在多语环境下建立语言的平衡,防止强势语言的过度扩张和弱势语言的衰亡。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其中,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改革和时代的需要,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讲,就是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3.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对政治系统产生的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归属感,它与政治合法性密切相关,有助于确保政治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政治认同发生了历史性飞跃,但同时在大的社会转型变革中,广大公民政治认同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处于转型社会这个因素,以健全制度化认同机制为基本点、以完善政务公开为突破点、以建立社会利益均衡机制为关键点和以培育法治精神为生长点,大力推进我国公民现代性政治认同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肯定、认可和赞同,通常表现为国家归属感、政治立场和社会理想。政治认同教育是对高中生进行理想与信念、意识形态与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旨在培养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只能在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运用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5.
红色基因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光荣传统和精神品格的淬炼凝结,具有特定的政治认同功能。着眼传承红色基因的视角来探讨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的对策,必须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张力,依托“四史”学习教育培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思想根基。立足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新机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推进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优化政治认同培育效能。针对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需强化理论引领,依托红色资源唤醒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探索变化环境中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强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教育与政治认同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缺一不可.政治认同教育与思想教育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但它们在起源、内容、特点、功能上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把握高校思想教育与政治认同教育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大学生积极思想观念与政治认同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的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上的认同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文化正经历着解构与变迁,传统政治文化正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转变,因而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康雨 《华章》2011,(15)
政治认同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主要措的是政治主体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基于自身价值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是当代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政治发展方面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中外学者提出的政治认同概念加以介绍、分析的基础上,对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比较界定.  相似文献   

19.
在学术、科学与批判三重权力角逐的高等教育场域,知识人分化为一个复数的群体。本文认为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是最为核心的分类。在三种知识隐喻的框架下,本文剖析了文化政治认同的心智基因,以及其间文化与政治之分合演变的历程;指出工业社会尤其是进入后工业社会,技术认同成为垄断性旨趣,并分析其知识基础、社会基础与现实困境;最后提出,知识人需要用责任伦理所支持的沟通行为来整合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高等教育也需借此免于启蒙的理性狂妄与服侍的被动茫然。  相似文献   

20.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归属感,群体政治认同教育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命题.大学生党员具有特殊政治身份,其政治认同教育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认识其政治角色差异,关键在于培育政治角色意识,教育内容在于党员角色规范,最终实现大学生党员主动担当政治责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