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他是一个内向胆小且学习基础薄弱的男孩。与他相处了大半学期,我从未见过他举手发言。问其缘由,他怯怯地说:“我怕说错了同学笑话我。”我问:“别的同学不也有说错的吗?有没有人笑话他们呢?”他羞涩地笑笑,沉默不语。“以后要大胆地举手发言哦!”他点点头。  相似文献   

2.
施迎春 《顽皮娃娃》2009,(1):I0014-I0014
爱子一岁时,我问他:“你爱妈妈吗?”他果断地答道:“爱!”我虽然乐上云巅,但仍清醒地意识到:他正在“鹦鹉学舌”阶段呢。  相似文献   

3.
从倪同学的一系列“前科”来看,要想教育好他,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耐住性子慢慢转变,动足脑筋方可奏效。要有打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教师要“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对症下药”,方可达到预期目标。这并不是说要与倪同学斤斤计较,让他破罐破摔。而是要坚持不懈地与之“抗衡”——不厌其烦地找他交心,每当他犯规时。  相似文献   

4.
语音变化有规律,也有例外。在上古,“你我他”韵母都属歌部,声母分属泥母、疑母、透母,所不同的是,“你”的本字“尔”,韵母带介音,“我他”韵母不带介音。到中古,按语音变化规律,“尔”变成日母支韵,“我”变成疑母歌韵,“他”变成透母歌韵,“尔”的分化字“你”却例外地变成泥母之韵。到普通话,按语音变化规律,“你”变成(ni),“尔”变成(er),“我”例外地变成(wp),“他”也例外地变成(ta)。这种变化是在人们时时刻刻使用、感受与收听过程中发生的,对此,语言研究者应给予充分地关注。  相似文献   

5.
初中四年,我一直是他的班主任,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不求上进、纪律涣散、学习成绩“瘦骨嶙峋”的学生。最让我头疼的是,他在我面前表情“麻木”。每次找他谈话,不论是“暴风骤雨”地批评,还是“和风细雨”地引导,他的眼睛都是盯着某个地方,  相似文献   

6.
一张“猩猩”脸,两道粗粗的“蜡笔小新”眉毛,再配上一对亮亮的“光能勇士”眼睛,最后再把他的皮肤用咖啡色做上点缀。完成了!这就是他。他是整个院子最调皮、最捣蛋、最让大人们头痛的小孩,再加上他的名字里有一个“三”字,所以我决定送他一个绰号——瘪三。像我这样听话的女生,跟这种“瘪三”级人物照理是应该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没有理由地,我总是看不惯他。见面时,我会用90度的斜眼“藐视”他,然后恶狠狠地说一句:“瘪三!”他则总是嬉皮笑脸地望着我,嘻嘻哈哈地应一句:“肥婆!”我最喜欢听大人们讲他打架挨骂,成绩不及格的事;我还喜欢拿着…  相似文献   

7.
明,是个出了名的“淘气包”。因为和同学的频繁摩擦,他经常性地“应邀”到办公室“吃蛋糕”。对于和他班主任老师同一办公室的我来说,明的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他的班主任老师经常在办公室和其他老师谈起他,总是少不了那句“我昨天苦口婆心地和他谈了一大堆的道理,想不到,唉……”班主任老师一脸的无奈。  相似文献   

8.
七根火柴     
角度之一:眼神的描写。本文有五处写到无名战士的眼神。(1)开始写他“眼睛努力地闭着”,表明他在生命垂危时仍努力支持自己,突出他刚毅的性格。同时暗含着他对“火”的需求,为情节发展铺垫。(2)当卢进勇靠近他时,他“吃力地张开眼睛”,眼睛“失神”“呆滞”,反映他体力耗竭,危在旦夕,但又不愿拖累战友,与他用生命保全火柴形成对照。(3)当卢进勇帮助他时,他先“闭着眼睛摇了摇头”,又“忽然睁开了眼”。“闭”是拒绝战友帮助;“睁”是要向战友托  相似文献   

9.
爸爸妈妈出去了,刚才还安安静静的弟弟就开始“大闹天宫”。他摆出自己的“杰作”,把所有的玩具都端了出来,乱七八糟地堆在床上。正在写作业的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不但不知错,还用双手向我扒了个鬼脸,真叫人哭笑不得。我不想理他,埋头做自己的作业。可他却越玩越厉害,玩起了什么“坦克大战”,一会儿“嘟嘟嘟”地叫,一会儿“叭叭叭”地喊,吵得我没有心思再写作业了。我气呼呼地朝他走去,抡起手正要打他,他却早有准备地溜到我身后去了,还学着爸爸的口气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嘛!”没办法,我只好把那些玩具全部装进箱子里,让他在房间里看电视。…  相似文献   

10.
他啊他     
他是我的初中同学,如果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那就是:可爱+蛋白质+纯真+数学天才=他。他——可爱他虽是男生,可绝不比女生长得“差”:小小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小小的嘴巴。于是,就构建了一个小小的他。“哇!你的皮肤好好呀!用的什么润肤霜啊?”女生开玩笑地说。“拜托,我是男生!可不像你们女生。”他也“机智”地答道。有时候羡慕地对他说:“你皮肤真好,脸这么白。”“我才羡慕你嘞!脸白了会被人家叫白骨精。”“算了吧!脸黑了会被人家叫乌骨鸡。”他——蛋白质说他可爱吧,也不全是,还略带一点傻傻的味道。“喂,还差几分钟下课?”他伸出手表让…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故事,我曾经多次拿它来教育孩子: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小孩子独自站在山谷里大声嘁道:“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回他的回声:“喂!”他又喊:“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传来“你是蠢材”的回答。孩子十分愤怒,对着小山骂起来,小山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因为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  相似文献   

12.
多余的人     
凡读过这篇《多余的人》,我想心里都会深受感动的。作品写一个特殊家庭里的特殊人物——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试想,一个女孩子与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如何相处呢?更何况“我”是一个女孩子,更难于启齿叫他“哥哥”了。作者选择“我”考上大学、母亲硬要“他”来送“我”到西安上学的情节,写“他”一路上送“我”的情况。作者用了几个细节来刻画“他”的老实人的形象,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写出“他”与“我”的无言的感情交流,使“我”为之感动。作者在写人物时,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作者写“他”与后爸来到自己家里后,从早到晚在田野种棉花,天黑了也没能及时回来;写“他”知道“我”不喜欢“他”,在送她上学时,有意远离她,以致火车行了一天一夜,同坐的旅客竟然还不知道他们是一起来的,更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写“他”时时护卫她,甚至连有人想坐到她身边“他”都警惕地警告对方;“他”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这个妹妹受累,自己扛了这么多的行李,还时时照顾她;作者还写出“他”的聪明,像“他”引导她找接待站等。作品着重写人,而且很好地写出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人物的特殊心境,通过“我”对“他”由反感到感动,写出“他”的人性美。其实,“他”是很爱这个妹妹的,但是“他”不能表露出来,这是由于他的地位和文化程度所决定的,为此“他”只能把这种爱深藏在心中。在“他”与她离别时,“我”终于感动地叫“他”一声“哥”时,“他”感到满足了,作者写道:“他一听,连忙转过身,笑着对我挥手。我第一次看到他笑。”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心灵的美在这里表露得很充分也很到位。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无论从写法到思想内容上都有独到之处,值得同学们去学习。  相似文献   

13.
“善良”要去寻找天堂,他背起行囊出发了。他走在一条坎坷不平的小路上,行囊里装着的道德和责任压得他直不起腰。他艰难地迈着步子,汗水从额头滚下。这时,“自私”一蹦一跳地从他身边经过,好奇地问:“善良,你背着这么重的包干嘛去?善良抹了把汗说:“找天堂。”“太好了,我也去。”自私兴  相似文献   

14.
那是儿子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说:“爸爸,给我10元钱。”我问:“要钱干什么?”他神秘地对我说:“可以不告诉你吗?”我回答说:“不可以。”他想了一会说:“爸爸,你相信我,过两个月以后我再告诉你好吗?”我一听就火了,生气地说道:“不可以!”没想到他也来了倔强劲,气急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耕耘在杏坛基层;他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他是一个快乐者,至今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中。他,就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即“绿色语文”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尝试“扩展式语文教学”,是他的“戊戌变法”:实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父母必读》2009,(6):140-140
是的,小家伙现在能走了,甚至还晃晃悠悠地跑起来了。带他外出的时候,他不肯再像小时候那样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小推车里。但是一旦他走累了、玩累了。又会“坚定”地一步不走。与其那时候束手无策,还不如就把小推车当成“手杖”带上——他不走的时候就让他坐在里面推着他。所以,这时候能拥有一辆“羽毛”型轻便推车是十分理想的。  相似文献   

17.
女人的眼泪     
彭霞 《高中生》2010,(5):61-61
“你为什么哭呀?”他问他的妈妈。 “因为我是个女人。”她告诉他。 但是,他并没明白。后来,这个小孩问他的父亲:“为什么母亲无缘无故地哭?”  相似文献   

18.
即将开学时,一位家长带着她5岁的儿子来幼儿园要求入托。只见这孩子戴着“耳机”一样的东西,在他母亲身上爬上爬下,一副淘气样。我走近轻声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呀?”他却像没听见似的,不理我。他母亲赶紧俯在他耳边大声地说:“快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这时他才呜呜噜噜地“回答”了我,可我却怎么也听不出他“说”的是什么。这时,我才明白他是一个聋儿,他耳朵上戴的是助听器。由于孩子情况“特殊”,园长让我自己决定是否收他。我从孩子那好奇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聪明与希望;而从他母亲那焦急的  相似文献   

19.
这只是一个游戏,一个小小的益智游戏而已。他却自作聪明地另辟“蹊径”通“罗马”了。因为他“明智”地选择了一条距离最短的路,所以他就与所有迷茫中的微笑,拐弯后的风光擦肩而过了。  相似文献   

20.
“什么?”两人异口同声,接着是不爽地将书包甩在桌子上,两人对视,走之。这便是我与同桌第一天第一时间所发生的事。由于对他有成见,所以一直不同他讲话。“小A!”一声疾呼吓了他一跳。“干吗?”他无精打采地问。“作业!”那同学眉飞色舞地看着他。小A边说边回过头:“未有。”那人不依不饶,用笔有节奏地敲打着小A的后背,小A却将身一扭甩了一句:“你这厮甚烦,告诉你没有了。”我瞥了一眼,那作业本安然无恙地躺在桌上,小A似乎意识到了,急忙将本塞进了“满满的抽屉”,快乐地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