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第一单元围绕“亲情”选编了《礼物》《平分生命》《妈妈的葡萄》三篇主体课文,选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拳拳亲情。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在本教学设计中,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通过扩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从小到大,你都收到过哪些礼物,是谁送给你的呢?(学生畅谈)2.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它们将陪伴着你度过快乐的童年。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观察插图,创设一个个情境,引导学生披情人境,联系自身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下面我就结合这堂课,具体谈谈我是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的创新型提问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的创新型提问艺术是指那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提问设计思路和提问方式方法。一、迁移式提问学完《羚羊木雕》课文内容后 ,可设计这样的提问 :“学了《羚羊木雕》 ,我们对万芳及其父母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解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是怎样处理的 ?”这个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让学生联想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自己与父母在家庭中产生矛盾的事。这样把语文学习引申到广阔的生活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 ,使学生…  相似文献   

5.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致力于语感的培养。几年来我参加了“教学与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研究”的课题实验教学。我们以联想方法为主组织课文教学(主要是指阅读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语言文字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发展形象思维,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感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一册第五课《小竹排在画中游》,我根据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的特点,注意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例如在讲到“树木”一词,我这样设计提问:“许许多多的树,我们叫树木。一棵树叫不叫树木?”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定义,理解了“树木”这个词的含义,准确回答了问题。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联想,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情景:“这些树一棵挨一棵,书上用了哪个词来写它们?”学生回答:“密。”我又问:“像这样密密麻麻的树,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标1.学会认读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特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仿照课文前四段写一段话。3.懂得礼物的含义,使学生了解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体会亲情的可贵。4.背诵课文,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二、教材分析《礼物》以诗歌的形式,描写的是小作者去年和今年收到家人送给自己的礼物,自己从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一些道理。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琅琅上口,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适宜朗读、积累和练笔。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识…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扩展学生想像思维》一文中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联想的方法。一、补白联想补白联想就是根据内容的前后联系,在课文未展开的情节或空白处,通过合理的想像进行情节的补足。如教学《月光曲》时可提问:当你随着兄妹俩欣赏《月光曲》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二、充实联想充实联想就是在课文内容的简略概括处进行充实扩展联想。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文,教师可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马戏节目,发挥想像,仿照前几节的写法,对“马钻火圈”“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等先说样子后说名称,或先说名称再说样子。三、角色联想…  相似文献   

8.
《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的话和作者的感悟是重点段落,尤其是作者感悟一段紧承上文,含义深刻,理解这一段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意义重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感悟,突破重点。一、自主质疑,引发探究首先出示作者感悟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问题引导探究:1.什么是“不确定中的生活”?2.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二、指导探究,初步感悟确定了问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抓…  相似文献   

9.
教材介绍人教版第四册第四组第三篇课文《妈妈的爱》是一首诗歌。全诗共4小节。这首诗歌篇幅不长,但词汇丰富,文字优美。设计意图本设计将以“感悟母爱”为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人文性、实践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的教学思想,力求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教学重点1.抓重点词句,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进行朗读训练。2.尝试探究与合作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内插入生活材料,扩充信息,进一步认识母爱的伟大之处。3.引导学生想像,扩展相关生活素材,通过“感悟母爱”这一体会性的学习,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教学过程一…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何让词语教学充满灵性呢?一、借助表演,感悟词义教学《金子》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一、二自然段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写下来。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写出以下词语:“蜂拥而至、一无所获、扫兴离去。”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孩子 ,不是“小皇帝” ,就是“小公主” ,一大家子人围绕他们转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友情、亲情 ,甚至漠视母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借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母爱”课。根据课文节选的第二部分内容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感悟 ,感受自己生活中的母爱。学习这一部分时 ,我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从课文中找出母亲关爱理解“我”的句子 ,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你 ,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一提出 ,同不们便快速阅读、圈点 ,不一会儿便有同学举手发言。有的同学找出了“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  相似文献   

12.
教学重点、难点: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图画的内容,能根据图画想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读好人物对话,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奶奶的感激之情;体会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及邻里之间的亲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预设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设置悬念1.师: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有救命之恩的……)2.揭题:亲人(齐读课题)师设疑: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激起情感1.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不懂的地方同桌交流或向老师、同学请教。3.全班交流。课文…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克服问答式的程式化的教学,再教《第一场雪》(第九册)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设问要利于课文思路的理清 《第一场雪》写的是某年“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的情景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联想。课文的题目很有意思。理解课题不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清课文思路,而且有助于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准确性的训练。 1.“ 一场雪”是什么意思?“第一场雪”呢? 2.“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3.根据课题,按你的想法应该怎么写? 然后要学生自学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并按顺序排列。 2.找出各时间中作者所叙述的内容,并按顺序  相似文献   

14.
感悟四要素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感悟”已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怎样的感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悟呢?结合个人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感悟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落到实处。一、感悟要有时空基础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伊始,一篇课文或一段内容让学生匆匆读过,教者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发问,你读出了什么?你悟出了什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了。学生没有读、思的时间,何来感悟?教者之所以这样匆忙,可能是防止时间不够,要么就是把学生都当成“天才”了。因此…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两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篇目。就教材选编者的意图而言,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就实际教学目标而言,语文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疏通与掌握课文大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感悟亲情之可贵。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引发联想,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儿童的阅读活动,离不开其原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文字信息与记忆中相似的生活信息组块,激发联想,启迪再造想象与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应该怎样做》第一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水流得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多数学生都说水流得很快、很多,但不能具体说出怎么快、怎么多。这时,我…  相似文献   

17.
《加了一句话》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七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富含哲理、具有强烈的语言感染力的美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理念,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水乳交融,并创设活动情境加深体验升华情感。一、通读课文,自主确定探究主题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法国巴黎街头的故事,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你们想读吗?生:(大声地)想!师:下面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相似文献   

18.
案例一:教学《梅花魂》片断当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接读课文后,我没有按照常规这样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听的语文课,包括各级的教学大赛、研究课、观摩课,有几百节,其中,“半截子语文课”居多。何谓“半截子语文课”?我们来见识见识它的模样。下面是《散步》的案例(提纲):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1.文章写什么内容?2.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后,全班讨论:1.文章所表现的亲情体现在哪里?2.结尾段如何理解?3.哪一段最能表现出“我”的责任感?4.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总结课文内容;朗读课文,之后向课外延伸,讨论:1.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名言?2.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作品、故事?3.教师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这节课,…  相似文献   

20.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灵活地发展与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下面谈一下《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智能训练。1.悬念导入教师在简要地介绍了时代背景和板书了课题之后问学生:课文中是谁称谁为亲人?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然后带着这几个问题自读课文。一开始上课教师就结合课题,提出一连串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