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生本教育"理论强调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我们所施行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儿童在身体、智慧、审美、价值观和各方面的社会适应性得到锻炼提高与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强烈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走向  相似文献   

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这"四个学会"的要求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这些都应从小培养。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因而,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我们教师应从以前重点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这个称谓也赋予了更新的概念。"责任"是最重要的核心规范;"爱"包含着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学生的爱。所以,教师的责任与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用责任与爱去充斥着我们短暂的人生,从而无愧于教师这个称谓!  相似文献   

4.
正读罢马海玲老师的《我的"输"与"赢"》这篇文章,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看到了马老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真教育的坚守。但是转念一想,难道我们对真教育的坚守和学生的发展,就非得以教师的"输"为代价吗?这两者的关系就非得是"水火难容"的对立关系吗?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在积极追求一种"共赢"或者"双赢"目标。难道教育这个特殊领域就特殊到不能实现"双赢"吗?我觉得,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双维目标。我们教师有能力培养出得到社会认可的学生,也就一定有能力把自己发展成为有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5.
<正>一、树立发展的学生评价观念着眼于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看到了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教育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第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第三,大教育格局基础上的学习化社会的形成。面对教育发展的这些趋势,我们树立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相信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成功,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而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正>新世纪的来临,给社会创建了又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近年来,小学英语教育领域不断涌入的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使我们明显地看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这时,符合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的新理念——"儿童英语兴趣教育研究"深入我校,使我真正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需要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需要与时代的变化接轨,需要有利于孩子的终身发展,而整个教育过程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枣营分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九年黄金成长期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提出了"成长教育"的办学理念。一、"成长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成长教育"是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以未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系统。针对此背景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们提出"一个能力、七个素养"学生培养目标和操作体系(见图1)。"一个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家校共育"也是未来学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家长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成才创造和谐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发展,核心是学校发展。什么是学校发展?是不是学校规模(校舍、学生数)扩大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学校董事会(股份制学校、社会力量办学)满意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家长、学生满意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教育质量提高了就是学校发展?等等。由此看来,对"学校发展"的内涵有待我们重新审视。学校发展需要资源支撑,尤其是在当前"穷国办大教育"的前景下,教育资源短缺,学校发展必然要面对"看得见"资源的竞争和对"看不见"资源的开发的现实。一、学校发展的资源基础(一)学校发展资源的竞争与获得学校获得教育资源的基础是社会交换,只有满足具有资源的利益主体关系人的需  相似文献   

11.
<正>社会实践是培养中小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和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核心思想就是提倡教育要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培养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一、建国以来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始终"坚守"的一项教育活动。深度审视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以前我们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常采用"灌入式"、"翻译式"的老一套教法,培养出了许多"聋子"和"哑巴".这种教学枯燥乏味,且不适应社会需求.这与人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悖的,也不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施建平 《考试周刊》2014,(61):178-178
<正>"生活即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因此,小学实验教学应该与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相结合,通过"玩"的方式对基础的科学原理形成感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让学生  相似文献   

14.
国际教育界已经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阐述中开宗明义地说:"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让课程回归生活,摈弃过去"学科化"背景下,"思品"课与学生现实社会生活基本无关、就教育而教育的落伍课程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课程和教材毕竟是由成人设  相似文献   

16.
正杜威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是培养出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归宿点。所以他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他要求教师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但是当前学校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对所学知识的个性化占有,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立足学生视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一、学生视界是教学的出发点的归宿当前课堂教学越来越追求本真有效,教学的实效是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或者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因为这些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7.
新的化学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发展"的教育理念,新的化学教材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扩大了留给学生的空间,从而使学生体验更多的学习欢乐,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从"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情境化,增强学生体验"和"教学探究化,深化学生理解"这三方面入手,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19.
发展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目前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发展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将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构建主体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开展发展高校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促进了师生主体性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物理新课程特别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教学,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物理学与自然、物理学与技术、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物理学与人类的发展的互动关系.我们每天都在享用现代技术的成果,但是,许多学生对技术的态度十分冷漠.因此,在加强学生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学生的技术教育.在物理学业考试中设置与技术相关的试题,即技术类试题,以此对物理教学进行正确的导向则是加强技术教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