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校本课程发展与课程决策机制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校本课程发展问题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焦点 ,其实质是课程决策机制的转变问题 ,这样就使课程决策机制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建国以来 ,中小学课程决策机制的演变经历了两大阶段 ,其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 ,中小学课程决策机制转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以建立体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平衡关系的课程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教育改革深入到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改革。按照课程改革实验的要求,要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为此“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新课程结构及相关问题,现实地摆到我们的面前。其中“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涵义、特征进行分析、认识,以利对其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3.
发育生物学课程现状与教学内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高校发育生物学课程的开设现状,同时就该课程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发育生物学本科教学基本内容应包括动物个体发育模式、胚轴、器官形成和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三大部分,其核心问题是讲述细胞分化和形态发生机制,并对该课程本科教学热点内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对机制专业实施以制作样品或产品训练任务,融“教、学、做”一体的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工程项目训练课程。文章阐述其课程目标、实施步骤、考核方案等,并提出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师培养模式的建构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更取决于对影响这一问题的变量的分析和认识.本文认为,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充分考虑教师基本素质培养问题,尤其要对影响教师基本素质养成的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可控性核心变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教师培养模式的建构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更取决于对影响这一问题的变量的分析和认识。本文认为,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充分考虑教师基本素质培养问题,尤其要对影响教师基本素质养成的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可控性核心变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在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一是学校与社区缺乏有效的沟通结合;二是社区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缺乏有效的融合。因此,学校要有效地开发社区课程资源支持学校课程发展,其前提是建立起学校与社区的有效交往机制,其途径是建立起社区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校在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一是学校与社区缺乏有效的沟通结合;二是社区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缺乏有效的融合。因此,学校要有效地开发社区课程资源支持学校课程发展,其前提是建立起学校与社区的有效交往机制,其途径是建立起社区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开设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中小学必修课和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由于观念、制度、机制及教师素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虚无化、学科化等问题,致使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要使其有效地实施,就必须从改变观念和行为入手,加快制度改革和完善,大胆尝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微课程教学,提出大数据环境中管理信息系统个性化学习机制,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学习用户行为数据的获取、存储、清洗、挖掘,由改进的余弦相似度算法计算出微课程的相似度,向用户推荐其喜欢的微课程。实验证明,该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管理信息系统学习中微课程推荐的准确性,增强用户黏性,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变革.在此基础上,反思了数学课程的现代化演进的轨迹及其理论基础,认为现代数学课程经历了由人文主义数学课程到实用主义数学课程、再到建构主义数学课程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师范院校新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可作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教师教育改革的参考和指南。通过对西北师范大学8个学院100名师范生的问卷分析发现,新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仍不够完善;陈旧的教学与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虽然对教育实习期望值很高,但对实际效果并不满意;学生的从教信心相对不足。建议改变落后的教师教育观念,开发质量更高的教师教育课程,改进课堂教学及考核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与实习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课程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上,代表认为:对课程本质的再认识,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论的学科性质、功用和价值取向需要同时关注两方面的需求,既能科学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形态,课程论和教学论作为知识形态,两者之间倒是可以用“整合”一词。在课程设计方面,代表们提出两种设计观,即体现课程根本属性的课程设计观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观。课程实施在内涵和外延上比教学宽泛,课程实施受课程制度和课程意识等隐性因素影响,课程实施不应在一种取向下探讨不同取向的课程实施问题,重要的是要依据“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标准来对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针对课程评价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课程评价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进一步做好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评价、制订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对话和协商等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要理性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深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科学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课程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困扰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基于传统认识论的课程定义多限于对课程属性的描述,而课程属性的多样性又使得各种定义只能关注某一方面而不能予以系统阐述,由此导致了观点杂陈、语义多歧的局面。本文借鉴当代西方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新成果,运用谱系学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课程的概念进行阐释和比较,尝试构建课程的概念谱系,以期提供一种理解课程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课程理论对物理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学术之争以"钟王之争"为代表,钟王的学术之争经历了关于知识观、课程改革方向和课程理论基础的三次交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凯洛夫教育学思想?通过对两者的境遇、实践品格、理论品格和意义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自身的课程理论,应立足本国的社会现实,发挥课程共同体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对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程改革是人们对课程进行的根本性改造,与一般的、具体的课程改进相比,综合性更强、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久,它往往涉及有关课程的价值观念、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制度政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或方向性调整。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是人们通过学校课程的不断改变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改革中我们经常会采用线性思维方式和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值得反思和改进。对课程改革的评价可以考虑课程改革的适切性、进步性和正义性。  相似文献   

18.
知识管理:地方课程的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课程是地方依据国家课程的要求、规定及方针、政策,结合地方实际,使国家课程得以在地方创造性地实现的课程。为此,要创建专门进行课程知识管理的机构,实现课程知识管理方式的创新;建立合作的课程文化;为学校开拓课程实施的空间提供服务;创建教师发展学校。  相似文献   

19.
课程论是旅游课程体系设计和建设的理论基础,没有课程论支撑的旅游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课程论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的旅游课程体系,发现教师中心和学科中心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学生中心模式则相对被忽视。中国旅游课程体系重视课程文件建设,但忽视了课程实现的建设。因此,中国旅游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学生的话语权,加强课程实现的建设,方能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20.
课程的间离效果与课程改革:基于隐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和戏剧无论在构成要素还是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叙事剧表演中的间离效果,在师生之间的课程活动中同样存在.基于这种隐喻性假设,当代课程观可归纳为"摹仿型"与"间离型"两种基本类型.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应在实现课程观转型的基础上,重新确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文本、课程与知识、课程与考试以及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课程改革走向人本化的课程哲学路向及其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