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人类历史上的文学书写历来都是由男性进行启蒙的,但是在"文革"时期的《海港》、《龙江颂》、《杜鹃山》三部"样板戏"中,女性却第一次获得了对男性启蒙的神圣权利。不过,这场以女性为主导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却隐含着政党权力话语规训的内容。经过权力话语的训诫,集体理念战胜了个人情感,由女性代表党对大众所进行的思想启蒙运动,终以女性自我情感被淹没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以"性欲压抑"这一话语资源作为文学创作基础的小说并不多,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层一度是书写的禁忌。本文主要将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东西《后悔录》做比较阐释,来探讨隐藏在"性欲压抑"这一象征体背后的话语权利转换。  相似文献   

3.
采用"性别——女性"视角进行文本书写已经成为今日女性文学创作的一种主流书写手段。严歌苓于超文本叙事层之上采用作者本人的"性别"视角,恰吻合了埃莱娜西苏对"阴性书写"所下的定义,在《白蛇》中,此类性别书写的文本表征为徐群姗形象上所体现出的变装、酷儿色彩。本文从性别、书写、同性恋的角度入手,探究《白蛇》中性别作为主要书写元素的表意实践,以此来窥探"文革"题材小说的一种新式写法。  相似文献   

4.
温庆新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41-44,57
在《红楼梦》的书写中,"情"与"政"是作品着重表述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不仅是作品书写的本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作品的书写模式。但解读者历来侧重对"借情言政"模式的探讨,而忽略、乃至有意淡化"借政言情"模式的重要性。从《红楼梦》文本描写的内在性特征及"作者本意"的相关表述看,作品主要是演绎诸"异样女子"之"闺情"、"爱情",可见"借政言情"模式对作品书写内容与叙事格局的重要性。它与"借情言政"的交织与变幻,从而构成《红楼梦》的双重叙事格局,为客观研读文本内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6.
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几乎囊括了她在"文革"期间所有刻骨铭心的遭遇和心路历程。杨绛韬光养晦的生存方式使她避免了在"文革"中卷入更大的灾难,其"文革"记忆富有浓郁人情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杨绛的"文革"记忆几乎全部停留在个人境遇的陈述上,她对于自己的生存方式缺乏反思,缺少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家教世界》2013,(11):34-35
"撂挑子"、"捋虎须"、"妆奁"、"僭越"……这些词你听过吗?你能写出多少?这个暑期,央视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舞台上,当主持人念出这些词时,场外不少成年人都傻了眼。"自愿书写团"的大人们更是经常得"零"分——全军覆没!一场由汉字听写引起的"全民汉字狂欢",席卷了大江南北。"看完这一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发现我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这是最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一句收视感慨。  相似文献   

8.
王朔的《动物凶猛》小说从"历史"的个人化书写方式,以个人复杂的青春期成长体验为切入点,把"文革"描述为一段酣畅而欢快、酸楚而惶惑的旧日岁月。在这种对"历史"的个人化书写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主人公自身的失落感,这种感受正是一种现代性体验。然而,这种体验暗含的却只是一种对于现代性的无奈而不是反思,因而文本对于现代性的认识和反映始终不够深刻。  相似文献   

9.
《尹县长》小说集包含《尹县长》《晶晶的生日》《值夜》《查户口》《耿尔在北京》《任秀兰》六个短篇,特色鲜明,与陈若曦特殊的身份和观察视角有密切联系。她以"文革"的亲历者、旁观者以及反思者三种身份和视角进行创作,使作品充分具有真实性,广泛展现自由度,饱含民族忧患意识,对于"文革"文学的发展贡献颇大,它的地位和价值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张玉梅 《考试周刊》2011,(49):227-228
"文革"时期,《人民日报》共刊登了200篇涉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文章,其内容概括如下:在我国,人口的增长是有计划地进行的,同时,是按照国家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其方法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自觉地实现生育计划。渠道是国家免费提供避孕药品和有关的医疗服务。而这200篇文章所包含的内容反映的是一部"文革"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革"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一节这样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教学用书》在"鉴赏要点"里这样分析:"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的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学用书》把"西天的云彩"分析为告别的对象,本人认为似无道理,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2.
《语文月刊》2015年第5期中《掀起成语的盖头来》称《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姓丁的厨师",这说法对吗?《庄子·养生主》(唐)陆德明《音义》说:"庖人,丁其名也。"《孟子·告子上》的奕秋,(清)焦循《正义》说:"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医师)和(名)、卜(掌管用龟占卜的人)徒父(名)是也。此名奕秋,故知秋为其...  相似文献   

13.
"夜来"一词具有"昨天"义,"来"具有"往昔,过去"之义,这在《汉语大词典》中已有收录。"夜来"一词无论是表示"昨天"义还是非"昨天"义,都应视为主谓结构的复合词。"夜来"三个主要义项"入夜"、"夜间;夜晚"、"昨天"均与时间有关,三个义项之间具有其内在关联。"夜来"在表"昨天"义时是派生词,"来"为时间词后缀的说法有待商榷。"夜来"表示"昨天"义这一用法至今仍保留在山东方言中。  相似文献   

14.
孙小倩 《文教资料》2014,(27):24-25
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麗"古字为"丽",旅行之象,本意为旅行,后为了书写简便又简化为"丽"。"丽"确有数、两及附之意,没有思的意思。胡承珙认为"思"字是"附"字之讹,但经过简单的考证,作者认为胡氏这一说法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不同时期三部雷锋题材的电影作品《雷锋》《雷锋之歌》和《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个案,通过史料梳理与文本分析,揭示三部作品中不同的主题设置、内容选取和美学风格与其各自拍摄与接受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雷锋》回应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艰难恢复之中的历史背景,同时承袭了"十七年"电影中常见的英雄成长母题;《雷锋之歌》回应了"文革"时期阶级话语不断激化以及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的历史事实;而《离开雷锋的日子》则以"仪式化"的文本方式,通过对雷锋形象中助人为乐精神的强调,实现了对文本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想象性弥合。  相似文献   

16.
2013年6月19日郭良蕙在台湾悄然辞世,享年87岁。1950、60年代,她是台湾文坛红极一时的小说作家,生前出版长短篇小说约六十部。她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1949年随新婚夫婿到台湾。1962年爆发的"《心锁》事件",不仅当时喧腾港台两地,且多年来成为热门话题。本文除了铺陈《心锁》从连载到出版、从官方查禁到民间论战,整个"事件"前因后果,也叙述事件与"台湾文学史书写"的关系,呈现国民党文艺政策下的台湾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17.
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放逐"主题主要是指作家身在台湾或从台湾移民到海外时,频频想望所来之地,又无能返归的痛苦情思。将之具体化为文字的书写,是台湾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不同放逐对象的书写正好反映出台湾文学的曲折面貌。从政治放逐、留学放逐到情欲放逐,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放逐"主题经历了50代"复国"怀乡小说、60年代的留学生小说、八九十年代另类的"同志小说"等书写类型的传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小说研究论文集中在宏观考察,探讨"文革"叙事与"文革"记忆、"文革"历史的关系,以及打量其"思想史"意义等方面。2000年以后,研究专著和大量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标志着"文革"题材小说研究的真正兴起。从许子东到张景兰、沈杏培,"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完成了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的转型。当前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在作品搜集、文献利用、研究范式的建立和研究格局的扩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不足,但是,其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与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相呼应,"文革"后的三十年来内蒙古诗歌批评也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几个阶段:"文革"结束至1984年,为诗歌批评的恢复期,批评观念可以看作是"十七年"诗歌批评的复归与延续,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主;1985年至1990年为诗歌批评的激变期,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强势影响,新的诗歌观念确立,批评方法呈现多样化;1991年至今为调整期,诗歌创作走入了低潮,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批评文本。  相似文献   

20.
《小读者》2011,(3):4-4
第一次遇见孙嘉慧,是在《小读者》2010年5月举办的全国性"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颁奖会上,她作为"爱心小天使"来领奖。印象中热衷于献"爱心"的小读者大部分都外向健谈,而眼前这个清秀安静的女孩却有点羞赧。同行的爸爸孙立新和妈妈张玉玲分外热情,别以为他们是专程陪同女儿的,他们也双双获得了"爱心家长"的荣誉。一家三口全部都来领奖,这在《小读者》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到底是怎样一个家庭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