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中期,南赣社会动荡加剧。为保持地方稳定,王阳明对基层乡村管理进行了系列实践,如通过"十家牌法"完善乡里社会管理体制,订立《南赣乡约》规范社会秩序,实施惠民政策践履民本善治,这些措施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王阳明乡村管理思想与实践对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基层政府要突出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监督管理机制,并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提高乡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生成体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其基本内涵包括:从育人理念上看,体现治理的核心精神: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从主体来看,多元主体组成育人共同体;从权力的运行向度来看,多元主体是平行的,通过协商共同发挥作用;从空间上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多个层级,更加注重体系建构和协同联动;从时间上看,具有持续性、动态性和反思性.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如下基本价值:为各领域的改革奠定制度自信的人心基础;为各领域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发挥价值导向和政治保证作用;通过培育时代新人、现代公民为各领域改革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助推中国之制的优势转为中国之治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晚明曾一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深广。王阳明的思想,就整个体系来说,在思想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政治实践上是反动的。但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母胎中,却生长出某些符合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如此。本文试就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作一肤浅的评介。  相似文献   

4.
中国儒家思想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探讨的是伦理哲学;治国平天下探讨的是政治哲学。从宋代的吕氏乡约到朱熹的增损乡约以及王阳明的南赣乡约,再到现代梁漱溟用儒家的"孝""仁""诚信"教化民众的乡村建设思想,都是儒学在乡村中的创新性发展和转化,这种具有乡土特质的乡村儒学,让儒家精神内化于民众之中,促进了农村公民道德的重建。同样在现代农村治理中,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侧重村干部的榜样性和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村干部要用儒家文化的为人为官和治国安邦理念来修身养性树官德,民众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用孝道伦理秩序营造纯朴民风。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形成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共同促进了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其在庐陵和南赣任职期间的作为,更是被后世奉为地方乡村治理的典范。无讼思想作为王阳明哲学思想转化为地方治理实践的纽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更需要充分挖掘王阳明的无讼思想,发挥其价值,为法治建设所用。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的立脚点和归宿都是社会政治,它适应一定的社会的政治需要而产生,又反过来为社会政治服务。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把哲学、伦理、政治、社会溶为一体,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根本特点。为巩固明王朝统治,他提出了一整套安邦治国的学说。这个学说从调合物我,到折中知行,再到调和一切社会政治矛盾。调和折中的思想象一根红线贯穿其始终,是社会政治观上少有的调和论。毫无疑问,它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但是,王阳明这种调和论的社会政治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合理成分。否则,它就不可能在当时和后来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一度取代程朱理学占居正宗地位。 为了深入研究王阳明心学体系及其后学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本文对王阳明的社会政治思想进行一些探讨,以请教于学者。  相似文献   

7.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农民思想道德领域呈现出诚信缺失、"等靠要"、以贫困户为荣等新变化,警示我们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时刻不能缺位。新时代应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培育新型农民,为促进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高度认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夯实农村经济基础,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发挥基层干部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农民崇尚劳动光荣的优良品质;发挥隐形教育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国家对乡村社会拥有无所不在的统治权。从1980年代开始推行的村民选举制度,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和村民选举的实践,逐渐实现了农民的有限自治。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它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促进了乡村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的契约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使乡村政治文化在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新的乡村政治环境下,民意成为乡村政治的精神基础,协商成为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诚信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刘军  莫志斌 《教育史研究》2006,(1):48-50,96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傅葆琛依托其深厚的乡村教育理论和脚踏实地的亲身实践,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从乡村教育的原因、方法与使命着手阐发和构筑了其乡村教育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今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尽管学界已经注意到了乡村治理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努力从理论上进行提炼以指导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实践,然而乡村治理绩效的不理想仍是学界的共识。这不能不对我们过去的治理结构及所推崇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为此,我们提出了协商治理的概念,并分析了它介入到乡村治理的依据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而从结构的视野进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与范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种结构形态和结构体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旨在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体系,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化梳理,从而更好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成为时代的要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学科发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的政治优势,在知识体系上需要自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来的创造性实践和创新性理论。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提炼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是构建符合知识体系叙述逻辑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9月,《史学月刊》副主编翁有为教授在"第二届中国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近代富农问题是中国乡村史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如果从近代乡村史角度来看,富农是近代中国乡村社会中具有标示意义的阶层,它是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如果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共农村革命中界限模糊、难以处理的革命"问题"。正是由于富农问题的复杂性,引起了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富农政策的多变性,导致中共富农政策的正确与错误并存。也许由于富农问题的独特魅力,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而从结构的视野进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与范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种结构形态和结构体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旨在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体系,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化梳理,从而更好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彭湃从唤醒动员组织海陆丰等地农民参加革命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他主要从培养农民干部、融入农民生活、针对农民认知水平、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等方面入手,开展特色鲜明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彭湃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具有亲民性、务实性和问题性等特点。他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做好当前"三农"工作、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旨趣、哲学形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阳明心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个案分析,可以把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的实践性内涵,可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种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性哲学。他的工夫论不是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导出。实践工夫论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原点和“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17.
工农联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个“农民国度”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找到并确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之前,“城市中心论”是全党的共识,毛泽东也曾受到“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中国革命发生了从城市到乡村的重心转移后,毛泽东辩证处理中国革命实践中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中国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也正是在探索这条革命新道路上的实践,给予了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植根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由于梁漱溟认为近代中国衰弱的问题在于文化失调,为了使中国社会形成“新秩序”,他意欲创办一个组织来实现文化重构,他从“乡村救国”的角度出发,成立了乡农学校,它有三要素组成:乡村领袖,成年农民和乡村运动者。通过进行乡村教育、引导农民自力团结及发展乡村经济,乡农学校为乡村建设做出很多贡献。虽然乡农学校自身存在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导致了梁漱溟的乡村改造运动的失败,但是乡农学校的一些思想对于我国当今的农村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革命时期,谭平山的政治实践涉及国共两党一系列重大政治活动.他一直关注农村、农民问题.他对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提倡保障农民利益、采用地税方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用阶级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农村问题等诸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关于"乡村中心 "的思想是 1930年 1月提出的.而在此前后周恩来也提出了"乡村中心 "思想,用词还更明确.从 1927年底到 1930年八九月间,周恩来从提出"农民割据 "是中国革命的"特殊方式 ",到提出"农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 ",到明确提出"现在中心是在苏维埃区域,不仅党是 [有 ]政权的党,而且有红军、赤卫队,而且是要发展及于全国 ".同时他倡议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 ",统一领导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并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到中央局工作,从而完成了他从思想到实践、由"城市中心 "到"乡村中心 "的思想转变历程.而且他从党中央领导的角度开始党的工作中心转变,因此更具有全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