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成语“黔驴技穷”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它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没有别的办法了。说到这则寓言,人们大都会嘲笑黔驴虚有其表。是只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但如果我们能运用逆向思维去稍做分析,你会不禁发问:黔驴技穷谁之过呢?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黔之驴》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一语文课本。“黔”地,课本注解为“贵州省”。由此而演变的成语“黔驴技穷”,过去也大多将“黔”解释为贵州一地。这种解释,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3.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两个成语皆源出柳宗元的《黔之驴》。长久以来,人们在解释这则寓言或成语时,往往把“黔”当怍“贵州”。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有悖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4.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故事《黔之驴》。长期以来在解释这则“黔驴技穷”成语时,不少文章甚至辞典都把这里的“黔”说成是今贵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贵州之名,始于宋朝。柳宗元写《黔之驴》的时间是公元805年。他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后,其时离贵州单独建制尚早六百多年。“黔”作为一个地区名称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秦朝的黔中郡,其辖区主要在今湖南西北部分,包括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由此可见,柳宗元所指的“黔”,只能是今湖南西北部或四川黔江流域…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以前的初中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唐代柳宗元写的寓言《黔之驴》。就这篇文章的寓意而言,教材的编者和教学参考书的观点,是让学生通过这篇寓言了解两个成语含义:一是“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二是“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作者柳宗元的意图,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大概是讽刺这两种人的吧!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尽然。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题是多方面的,《黔之驴》这篇寓言,我以为还有一个“黔之虎”的问题,应该给它一个评价,“黔之虎”的行为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传达给…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的著名寓言故事《黔之驴》,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民所喜爱,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把他概括为“黔驴技穷”、“黔驴之技”等成语,经常用来比喻和讽刺某蠢笨的家伙连仅有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尽。其中的“庞然大物”一语,更为人们所熟知,在社会生活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徒有其表而无实际本领的笨  相似文献   

7.
《黔之驴》     
【自读导言】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读出“黔之驴”由被“船载以入”,到被“断其喉,尽其肉”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老虎的不同表现,理清叙事层次。  2.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从驴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4.掌握成语“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  自读侧重点为联系原文谈寓意,联系现实谈感想。  (解说:初中学生读古文,能扣住原文读懂是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驴(ass,donkey)并不陌生。汉语里有关“驴”的成语、俗话更是五花八门。比如,“黔驴技穷”就是一条几乎家喻户晓的古老成语。“驴唇不对马嘴”是指所答非所问,或两件不相吻合的事情。人感到委屈的时候,会说自己的好心被人当作了“驴肝肺”。北京传统小吃“驴打滚”虽然好吃,但是它要是出现在债务关系上,那可是黑心高利贷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刘兵 《语文天地》2010,(9):54-55
柳宗元《黔之驴》中的黔驴相对于老虎而言.技艺欠缺。最终落得一个被“断喉、尽肉”的可悲下场,为后人留下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讽刺意味极深的成语。千百年来为人所耻笑。每次教学,总是按部就班,以教参为本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学生在思考探讨之余,似乎还意犹未尽。总感觉黔驴身上还有点东西没有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10.
廖敏同志《〈黔之驴〉寓意探微》认为《黔之驴》是“顺宗及八司马与宪宗及太监们的寓言”,柳宗元写作此文为的是借驴“的尸来还改革失败的魂”(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2期)。如此“探微”,新则新矣,但方枘圆凿,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11.
荡倚冲冒。《黔之驴》 课本注: “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似乎言未尽意。荡,放纵;倚,靠近,冲、冒在这里同义,即触犯。“荡倚冲冒”可译为:(老虎)放纵地靠近驴触犯它。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后狼”、“前狼”,课本未加注释,有的资料译为“后边的狼”、“前边的狼”,不妥。“后狼”应是“后得到骨  相似文献   

12.
(一)名词处于谓语地位,并与它后边的代词连用,形成动宾关系,如①驴不胜其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作动词,相当于“用蹄踢”,“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它”。②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孙膑》),名词“烛”用作动词,相当于“用火烛照它”。说明:代词“之”一般是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前面的名词作为动词。  相似文献   

13.
黔驴不笨     
最近,我学习了《黔之驴》一文,文中的驴给大家的感觉就是愚蠢,它面对凶猛老虎的不断挑衅,使出了自己的黔驴之技,最后却成了老虎“免费的午餐”。而我认为,黔驴其实并不笨。首先,老虎不断地冒犯它,它并没有逃跑的意思,可见它并不认识老虎,它对老虎是一无所知,并非愚蠢或狂妄。而后来,它“不胜怒,蹄之”,这种自卫的行为也无可厚非。其次,驴是有宽容美德的。面对老虎的挑衅,驴一忍再忍。而老虎不仅不适可而止,反而变本加厉,使驴终于忍无可忍。设想一下,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总是被一个人挑衅,却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那你还有什么自尊可言?因此,我想,…  相似文献   

14.
在我区进行的“第二十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其中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的课题是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之一《黔之驴》。课堂设计环节大致如下:一、用动漫歌曲《狼爱上羊》导入新课。导语:刚才大家共同欣赏了一首动漫歌曲《:狼爱上羊》,是的,狼爱上羊,自有它的道理,我们且不管它,我们今天来研究另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一只虎如何爱上了一头驴。只是,这爱的方式有些特殊:爱它,就吃掉它。二、寓意新解。师《:黔之驴》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人理解为: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  相似文献   

15.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柳在这组文章前面写了个小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很明显,上述引文中“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这三句话是分别指麋、驴、鼠这“三物”的,而“出技以怒强”指的正是“黔之驴”。《黔之驴》原文末尾有“卒章显志”的几句话:“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可以看出,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要告诫人们:①要有真本领,真才实学;②如果没有真本领,千万不能轻易  相似文献   

16.
不但无辜而且不幸的驴,是如何沦为千夫所指的呢?驴进入黔这个地方,完全不是出于驴自己的意愿,而是被好事者船载而入的。把驴载入黔后,好事者又感觉驴没有用处,又不给驴合  相似文献   

17.
黔驴新传     
很久很久以前,动物王国发生的黔驴技穷的故事,一直成为人们的笑柄,驴家族深深引以为耻。有一天,黔驴的传人——小毛驴想与老虎决斗,雪洗耻辱。它找遍了当年故事的发生地点,可是怎么也找不到老虎的踪影。就在这时,小毛驴突然听到小孩在谈论:“动物园的大老虎可威风啦!”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大老虎!哈哈!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相似文献   

18.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被异化的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经听过《黔之驴》这样一节语 文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了课文的字面意思之后,随后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1.驴为什么会被虎吃掉?2.你替驴想一个办法:怎样才能不被虎吃掉?这时课堂上叽叽喳喳热闹非凡,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学生们好似经历了一场思维风暴。在回答你替驴想一个办法,怎样才能不被虎吃掉时,一个学生竟这样说:“驴可以告诉虎,它得了‘非典’,虎如果靠近它就会被传染,这样虎就不会吃它了。”他的回答令听课的教师捧腹大笑。这两个问题学生尽情发散之后,教师做简单小结就下课了。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的《黔之驴》在描写虎由害怕驴到进攻驴的过程中,写到“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对于这个“冒”字,一般注本都注释为“冒犯”.从上下文意看,“荡倚冲冒”应是描写虎对驴戏弄挑逗的几个具体动作;从结构看,它们当是四个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并列.如果把“冒”字理解为“冒犯”,那么前三个动词是表具体动作,后一个动词则是表抽象动作;前三个动词是“种”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