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考是中国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 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教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2.
高考是中国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3.
高考是中国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4.
一、考试背后的教育之痛。教育现象一:2004年惊现教育特殊现象:“南京高考之痛 。人们议论纷纷,是素质教育的错,或是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的错,还是考试的错?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在总结“南京高考之痛”后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5.
2004年7月12日,扬子晚报载《南京的“高考”之痛》,文章引发评论的内容是2004年高考南京市本科录取人数比前一年少了600人.比例列全省倒数之一。有报道引用市民的话,认为素质教育没有用,更有报纸引出一位“马同学”的诉说:“高中三年学习中,学校教学只有80%时间和高考有关……学校用上媒时间给我们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婶素质教育的内容,占了全部学习时间的两成多,但这些对高考没有用,我真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时间。”  相似文献   

6.
正视“富学生”的心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差距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到学校中来,也就自然形成了“穷学生”群体和“富学生”群体。目前,“穷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已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富学生”群体这一自然存在的社会现象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王生 《新高考》2007,(5):45-47
现在,同学们都进入到了后期复习阶段,这是一个能够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时刻,也是一个容易出现“高原现象”的时期,即工夫没少花,成绩却在“原地”徘徊,结果产生了急躁情绪,降低了学习兴趣。有的同学做了大量的模拟题,结果不仅没有提高解题能力,反而影响了对教材知识的全面复习。究其根源,就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复习方法,没能有效地利用《考试说明》。  相似文献   

8.
党和政府提倡素质教育,采取多种措施纠正应试教育行为已有多年,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不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试教育现象不仅没有被扼制,反而愈演愈烈,致使教育部多年来的“减负”工作几乎没有成效,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考作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一项活动,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被称做"高考现象"的社会现象。"高考现象"的出现表明高考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而且已经变成整个社会的事情。"高考现象"出现的背后有种种原因,但学历社会的现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将"高考现象"放入学历社会的背景下考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如今,拒绝“高分低能”学生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索质一直以来是教育界思考的一个问题。据报道,一名考入北京大学的高考“状元”,大学的生活让他逐渐发现,自己除了会考试什么都不会,进而责问12年的学校教育究竟带给自己什么。面对这种社会现象,不少社会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在呼唤重建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考作中虚情假意的失真现象、空话连篇的失实现象、干篇一律的失式现象.人们称之为高考作的“失语”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笔认为,要厘清此问题,不能仅仅“就本论本”或啃允技术论本”。还必须从写作语境的多层制约因素中去作全方位的考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高考相伴而生,并且不可消除。今天之所以成为讨论的热点,原因有二:第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大规模“弃考”;第二,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主动弃考,与被迫弃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当我们深究放弃高考内因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放弃高考却源于对高考价值的误读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许长岭 《现代语文》2006,(1):127-127
我们平常说话、写文章要语言明确。要做到语言明确,就要避免歧义。所谓歧义就是同一语言形式有不同理解的语言现象。歧义也是产生语病的原因之一,1998年全国高考第七题作为专项知识进行考查。可见对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有必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所谓“人才团”,是指在一个较小空间和时间段内人才成团成批出现的现象,具体是指某一民族、某一地区、某一社会团体中人才簇拥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一素质教育从一开始出现就充满争议,这说明了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也说明了理解素质教育的多视角。素质教育与高考之间的关系,向来是争议很大的一个话题。在一些关于高考的讨论中,有人甚至说出“谁搞素质教育谁倒霉”的过激话语。山西榆社高考成绩滑坡造成了榆社的社会危机,县委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高考复读现象之“繁荣”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问高考复读现象之历史源流,最早可以回顾到上世纪的“补习班”现象。“补习”就是让那些不及格或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的成人,通过在班里的补  相似文献   

17.
在大量为素质教育发展献许献策的文章中,有一类呼声比较强烈,也值得深思。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认为唯有彻底改革高考,素质教育的发展才有希望。代表性的说法有:“高考改革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高考要全面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高考改革是新课改的钥匙”、“高考录取制度关乎高中素质教育的成败”,等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专谈“两舌:素质教育的业障”话题,但愿同仁在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上一路好走。枚举“两舌”:看素质教育的业障之象从传统习俗上看,人们把挑拨离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现象称为一口两舌。联想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说的是一套,而做的却是另一套;对上是一套,而对下却是另一套……这些“两舌”现象比比皆是,造成了素质教育的诸多业障。1.口是心非1997年,某省的某市在400多所中小学进行区域性教育改革,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宝贵经验。他们不仅在全国性素质教育大会上被作为引路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校招生》2005,(4):47-48
复读,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都是迫不得忆的选择,选择了复读,无奈,无助总是写在每个“高四生”的脸上,面对再搏高考,“高四生”似乎有更多的感慨。我们虽然不希望看到“高四”现象的存在,但是这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当又一年的高考来临,我们来听听“高四生”自己的心声,听听朋友对他们的鼓励,希望所有的考生能从中得到鼓励,以良好的心态和振奋的士所去面对高考。  相似文献   

20.
学者们普遍认为“故事村”是一种“文化现象”,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故事村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