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创业型大学既延续了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又对接经济与社会发展,使大学功能得到了深化和拓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建设创业型大学与大学创业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业型大学与大学创业文化可以成为助推器.大学创业文化的本质是创新精神,它具有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经世济用,宽容和理解失败,倡导社会责任等内涵.高校要从创业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活动体系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深入推动大学创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创新创业型大学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发展范式变革而人为塑造的,其形成需要内部和外部条件。外部条件主要指社会的经济-技术范式,内部条件主要指大学的发展范式。对于创新创业型大学,外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但这种决定性作用要基于相应的内部条件才能实现。在此过程中既要避免大学创新创业的官僚化和过度的功利主义,也要合理延伸大学的服务边界、更新大学的治理结构和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加强创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结合实践,从创新大学理念、培育大学精神、建构大学制度、优化人文环境等方面对大学创业文化的构建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视野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对创新创业价值的认同和导向,是营造和发展创新创业文化的过程。创新创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支点、社会文化建设的新内容。高等学校应强化创新创业这一价值导向,通过行之有效的路径,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创业教育是个人与高校发展的“第三本护照”,其核心是创新创造,是大学文化的延展之基,是提高大学文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提出了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文化竞争力,就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把创业教育上升到文化高度和注重个性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学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在结构上包含创业精神文化、创业物质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创业行为文化,除了拥有与社会创业文化的同样的内涵以外,更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培养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是树立信心、对失败更加宽容的文化。文章就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文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等多重职能,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昌盛离不开大学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应遵循民族性与国际化相结合、知行合一、承继传统彰显个性等基本原则,以崇尚道德文明、低碳理念、现代创业理念等对其进行重塑。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赓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且孕育于海洋文明的福建地域文化,是福建高校发展根植的土壤,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立足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将福建地域文化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等环节,有利于发挥地域文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和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创业文化的结构、内涵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在结构上包含创业精神文化、创业物质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创业行为文化,除了拥有与社会创业文化的同样的内涵以外,更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培养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是树立信心、对失败更加宽容的文化。文章就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文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进行探讨,认识到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互动关系。民族文化自信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内在动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文章旨在探讨民族文化自信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本文还对如何加强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和推广、利用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推动民族文化新时代的创新创业应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创产业的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度等,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高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分析了高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现状,提出了促进高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分别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整体性的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双创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联合多方力量开通多条渠道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确立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鼓励创新创业意识向创新创业行动转化,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采用联合融入机制形成高度整合的系统体系,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开发的各类支撑平台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3.
高校要以物质层面的文化为载体,以制度层面的文化为保障,寓于行为文化之中,着眼于精神层面文化的升华,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无言之道"。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规律、富有个性;创新创业精神文化要鼓励创新,兼容并蓄;创新创业机制文化要优势互补、协同共赢;创新创业行为文化要师生共创、教学相长;创新创业物质文化要润物无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4.
鼓励创新创业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很多国家的发展战略,而创业文化深刻影响着创新创业活动,其中区域文化对创业文化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就河南省而言,中原文化既蕴含有丰富的创业精神而为创业文化建设奠定基础,也蕴含有抑制创业文化形成的因素,而制约着创业文化建设,左右着创新创业水平。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把中原文化融入创业教育,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创业文化与中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是实现河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走在全国前列"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业教育的推进,日益需要用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协同的视角,看待系统增效的问题。论文首先探讨了"协同"的内涵以及文化协同的意义,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协同的必要性,以及明确协同机理的意义。从文化共同点、创新共同点、目标共同点、互通共同点四个角度,介绍两类性格鲜明、指向清晰的文化,在协同增效方面的机理所在,为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协同增效的机制和路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本文从明晰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培育创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创业文化与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和措施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应通过坚持文化自信来引导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过程中存在的培育途径和内涵精神单一、中国各地特色文化的融入传承不足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既要积极探索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文化的方式,做好传统文化自信与发扬工作,也要加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文化的方式,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精神内涵,持续提升师生创新创业自信感。  相似文献   

18.
大学的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是创业时代文化建设的新特色。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创业文化基于学生潜能开发的视角,将研究的重点从大学本身转向学生,更为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生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业激情、活力和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关注全体学生潜能开发的成长文化,是重视学生积极创业体验形成的过程文化,更是强调创业氛围营造的整合文化。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创业文化建设要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与热情;以多元互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创业体验和情绪;以完善的政策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活动,从而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创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不确定和复杂动荡的外部环境挑战及大学面临的经费和知识组织转型内部压力,英国大学通过创新创业来实现转型发展.在创新创业驱动下,英国大学将创新创业融入战略规划,驱动大学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更加重视创业课程与创业课外活动的实施;转变知识组织方式以促进知识交换与转移;持续优化升级大学组织管理模式;强化合作以保持大学与利益相关者的平衡.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大学应规划创新创业发展愿景,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样化的学术创业路径,提升大学对创新创业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20.
创新创业教育是践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占据重要位置。创新创业课程文化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意向性、交互性、人本性和自觉性等特征。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文化存在课程设计理念不合理、课程实施的主体间性发挥不够、课程评价缺乏人本性、课程反思文化缺失等问题,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达成。基于此,我国高职院校需重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理念,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确立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原则,提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研究者、实践者和评价者的反思意识,重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