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叫做耦合.在化学中常把一个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和另一个易自发进行的反应耦合,从中构成一个可以自发进行的反应,这种情况称为反应的耦合.在无机化学中反应的耦合是极其普通的.讲清耦合反应的应用.对学生应用化学热力学原理解决无机化学中的问题是极有帮助的.一、指导物质的合成例如,由SiO_2,制备SiCl_4.若用下式(1)SiO_2(s)+2Cl_2(g)=SiCl_4(g)+O_2(g)△_rG_1~¢=234.97KJ·mol~(-1)由于△_rG_1~¢>0,说明在标准态时.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在体系中加入碳(2)C(石墨)+O_2(g)=CO_2(g)△_rG_2~¢=-394.4KJ·mol~(-1)  相似文献   

2.
羟醛缩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它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它即是个重点,又是个难点,所谓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孤立地记这一种反应,对反应实质不能充分理解,因而不能把这一反应与其他相关的反应进行联系和比较,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反应类型太多,难以掌握,如果能把这些相关的反应前后串成一直线,从机理上掌握它们,这样就会让学习同时掌握许多反应,应用起来使可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供了两种方法改进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使之操作更安全,更易于直观地说明问题.要使钠与水的反应安全地进行,就要避免实验中伴随的燃烧和爆炸现象,因而需要创造一个与氧气隔绝的环境,让钠在这种环境中只与水反应,燃烧与爆炸就无从发生了.为此,本人设计了下面的两个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经过多次演示,现象十分明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脱羧反应的历程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指出脱羧反应发生的原因,继而论述其反应的历程——离子型反应和游离基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5.
在化学计算题中,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往往是经过几步反应,方能得到计算的关系式。学生碰到这类问题,常常是根据一个一个化学方程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不习惯去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的关系式。对此,我在教学中就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过程为例,给学生介绍了找氨和硝酸之间关系式的方法。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时,经过以下几步反应:现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第一种情况,假设③式中生成的NO不回收利用,即不能从氮原子个数直接导出关系式。根据①、②、③式可知,各有关反应物、中间产物、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为:  相似文献   

6.
浓硝酸和铜的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较多的一个实验,大多数文章主要研究如何解决产生的NO_2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许多改进实验都有其优点,但是这些设计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笔者通过几个实验的比较研究,设计了一种更安全可行、现象明显、无尾气污染的实验方法,供读者在教学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7.
首要教学原理是美国戴维·梅里尔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从一组有效教学的原理和模式中提炼出来的普适性教学原理,具体是指"聚焦问题或者面向任务开展教学,并以此经历激活旧知、展示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的教学循环圈"。将首要教学原理应用于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通过第一轮螺旋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在表观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第二轮螺旋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在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第三轮螺旋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原电池,进一步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每一轮螺旋都是前一轮螺旋的上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周环反应一章的学习感到棘手,究其原因是对基本原理不能尽快理解,学习抓不住主要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恰当地组织教材,从复习已学过的双烯合成中Diels--A1der反应入手,分析归纳这类反应的三个特点:1、在加热或光照条件下,由开链共轭烯烃转变为环烯,不大受溶剂极性和催化剂的影响;2、只经过一个环状过渡态而没有离子、自由基等中间体产生的基元反应;3、在反应过程中有两个或更多的键同时破裂和生成,它们以协同的方式对环状过渡态都作出了贡献。在此基础上指出这类反应叫协同反应,这种通过环状过渡态的协同反应通称周环反应。这样引出课题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接着指出所有周环反应都遵守1965年Woodward和Hoffmann提出的“Woodward-  相似文献   

9.
当一个反应体系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都能和另一种物质反应,此时就存在原反应体系中哪种物质优先反应的问题即竞争反应.那么如何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摸索,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中学教学还是大学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领会氧化—还原反应的要点,抓住实质,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其配平。 大学《无机化学》教材以氧化数概念入手,阐述氧经数与化合价的区别.重点地介绍了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两种方法。即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  相似文献   

11.
在强碱条件下,用超声辐射并使用相转移催化剂,二卤降蒈与卤仿反应发生卤素交换.并对该反应的游离基反应历程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一个概念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可简单表示为:AB+CD=AD+CB. 二、两个特点 1.双交换:复分解反应是酸、碱、盐之间在溶液中通过交换离子进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 2.价不变: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3.
<正>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我们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研究物理量和它的关系,再控制别的因素不变,改变其中一个因素,研究物理量和它的关系——这种分别控制逐一研究的方法称之为控制变量法.《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个章节就是变量反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羟醛缩合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反应,它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教学中它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这里所说的“难”,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孤立地记这一反应,对它的反应实质不能充分理解,因而不能把这一反应与其它相关的反应进行联系和比较,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反应类型太多,难以掌握。如果能把这些相关的反应前后串成一条线,从机理上掌握它们,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掌握五、六种典型反应,应用起来便可得心应手。 羟醛缩合反应从机理上讲,它是碳负离子对羰基的亲核加成,由于醛酮的a—氢的酸性比炔氢还强,所以  相似文献   

15.
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类型。应用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条件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一部分同学在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只是一味地“交换成分”,出现许多与实际不符的严重错误,然而他们却不知错在何处。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复分解反应,下面就对复分解反应的类型、条件、规律进行总结,并给出适当的练习,以期对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有所帮助。一、总结类型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其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发生的离子互换反应,即同时互换阳离子或同时互换阴离子。有关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可总结为以下五种: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初中化学教材里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按此说法,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CuO H_2SO_4=CuSO_4 H_2O)就应该属复分解反应的类型。现在的部编初中化学教材里,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是两种电解质相互交换离子,生成两种新的电解质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按此说法,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就不能简单地说是复分解反应。因为氧化铜的晶格能很高,置于水中不能电离出铜离子(Cu~(2 ))和氧离子(O~(2-))。它与硫酸的反应不能认为是直接交换离子的反应。那么,这个反应到底属何种类型的反应呢?有的人认为现行教材里复分  相似文献   

17.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对—些问题忽视或曲解,因此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向学生特别指明或澄清,现归纳十例供大家教学时参考。一、甲烷的氯代反应。反应物是“氯气”、“液氯”(气态甲烷与液态氯接触机会少,反应慢,故实验时不用液氯)而非“氯水”。因为甲烷和氯的取代反应是一个氯分子首先吸收光能,均裂产生二个活性质点——二个氯原子 Cl·后而发生的典型的游离基反应,即没有氯原子产生,反应便不能进行。“氯水”在光照下不能产生氯原子,因而甲烷不能与其发生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一、准确地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用表达式可简单地表示为 AB + CD=AD+CB.剖析该概念可得出复分解反应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陈述句是反应话轮一般的、无标记的形式,而疑问句充当反应话轮所形成的"以问答问"则是特殊的、有标记的形式.这种特殊的反应话轮既具有疑问句的特点,又受到刺激话轮的制约,与其形成积极的言语互动.仅仅从结构语义方面对其进行描写不足以反映现象的本质特征,有必要从语用的角度对其作出全面、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当一个反应体系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都能和另一种物质反应,此时就存在原反应体系中哪种物质优先反应的问题,即竞争反应.那么如何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摸索,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