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本文通过分析教育理论学者对教育机智的不同观点,例解教育机智的三大特性,比较教育机智与教育技巧、教育艺术、教育创造性、教育机诈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澄清教教育机智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教育思想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教育问题的总认识。它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广泛性、多样性、稳定性等特征。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现念和教育理论等方面。广大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争取做一个优秀的教育行家。  相似文献   

3.
教育本质问题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不同时期的教育体制、教育发展方向,影响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发展,现行教育体制弊端逐渐显现,因此重新认识教育本质、转变教育观念是必要的,更是急需的。从三个教育案例探讨其背后的教育本质得出:教育本质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是变化的历史唯物的;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助于理解教育本质;研究教育本质发展的量变轨迹意义重大;设置教育目的本身即含功利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教育质量内涵新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程凤春 《教育研究》2005,(2):45-49,67
教育质量特性是与教育消费者要求有关的教育的固有特性,教育质量特性是理解和把握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质量特性需要通过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全方位来体现,对于不同的教育消费者,教育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其具体内容包括功能性、文明性、舒适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5.
教育惯性论     
近年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甚或是社会教育,都普遍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效能减弱、教育效用低下、教育效果式微等现象。贯穿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教育范式、教育思想、教育文化的惯性是支配上述现象出现的本源性规则。教育制度、教育机制和教育规范具有一定的的惯性作用;教育理念和教育学说的惯性作用也很明显;教育理性和教育精神的惯性作用贯穿在教育文化变迁的整个过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教育的惯性问题不仅可以指导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边缘研究和后续进展,其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环境、教育模式等方面,为了能够使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走出这样的困境,应该在教育理念、主体、环境、模式等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和创新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适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措施,使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7.
教育政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常常遇到的难题,科学的教育政策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作用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促进教育理论的提高与升华,同时教育实践又呼唤教育政策的出台,促使教育政策的完善。三者之间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教育政策既具有教育理论的特征,又具有教育实践的特征,它是将教育理论通过复杂地、合理地构建并系统地作用于教育实践的桥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教育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完善过程、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们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的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作用于一定的教育对象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活动的教育,其基本要素显然主要包括教育、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等五个基本方面。因此,对于每一个教育者说来,认真弄清教育诸要素的基本内涵、外延和一般标准、要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教育研究的科学技术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研究主要从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等特征进行分析。鉴于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文章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技术原理,即,教育研究原理是教育哲学、教育情意、教学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实践各层次原理的统一,又以教育科学与技术层次及其控制信息系统子层次原理为主导。基于该教育研究原理,文章还提出并讨论了教育研究系统,期望为教育研究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所谓精神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是一个与身体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具体来讲,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重视精神教育是当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探讨并实施精神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不是”和“是”两方面来把握。“不是”即它与别的教育活动的区别:精神教育不是功利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实用教育。精神教育的“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第二层次,是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第三层次,是审美教育、理想教育。我认为,倡导精神教育,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到当代所应该关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哲学教育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全人教育,此即所谓博文教育、博雅教育,与技能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相对应。哲学教育就其本性而言,是公民教育的最高形态,就其形式而言,是通过对话教育实现的。于今,在市场导向和政府导向的双重作用下,教育的大众化和实利化倾向日益深重。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教育回到古典,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理念由此复兴,而作为公民教育和对话教育的哲学教育也因此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常识与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知识存在的两种形态,两者在发展历程、主体参与范围、认识层次、习得方式和判断标准方面有着相互的区别和联系。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常识与教育理论的相互转化,教育常识反映教育实践并通过教育实践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的视野中反思教育常识与教育理论的关联,就会发现教育常识应该理论化,教育理论也理应常识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常识之间是一个互为转化、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教育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但人们对其认识并不一致。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以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核心,不断推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师资队伍等全面实现现代化,从而建立一个有序的教育治理体系的过程。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新时代民族振兴的关键支撑,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优质化、国际化、信息化和保障制度化。其中,普及化是根本、公平化是基础、优质化是重点、国际化是关键、信息化是核心,保障制度化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质决定了相关制度改革的边界。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制度改革主要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展开,其中基础教育是重点,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需要改革的教育制度包括学生培养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教育人事制度、教育投入制度、入学招生制度、办学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城乡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公平分为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不同性质的教育公平对于相关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金初 《成才之路》2010,(16):I0002-I0002
懂得教育是教育家标准中最核心的一条。懂得教育就要实践教育、理解教育、掌握教育、研究教育、创造教育、建树教育。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艺术,应用于教书、育人、办学的实践。并且有卓越成效.这样的实践家才称得上是教育家。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小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着实让人眼花缭乱: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青春期教育、创新教育、国情校史教育、奥林匹克教育、消费教育、创业教育、理财教育……大有见缝插针的势头!  相似文献   

17.
教育原本是可以治理贫困的,但目前在许多农村地区却出现了教育致贫的现象。农村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致贫缘由包括:教育成本分担不合理、教育结构失衡、教育收益率偏低、贫困学生资助制度不完善、教育态度非理性等。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化不仅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而且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教育云代表云计算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教育云服务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分析了教育云、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和特点,阐明了教育云服务于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探讨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教育精神是使教育是其所是的内在规定性,是教育的本根与基质.教育精神的阐释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研究、社会和教育创新具有较大的价值和作用.教育精神的阐释,以精神的本源性为基点,以教育的本质、价值、历史、实践、使命为维度.教育精神就是对教育自由的体认与保障,对教育之乐的认同与享有,对教育权力的发挥与拓展,对教育正义的张扬与形塑.  相似文献   

20.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可以代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发展阶段。在传统教育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讲求思政理论的传输,以思想政治课堂为主要培养形式。教育体制改革后,高校思政教育将关注点转移至隐性教育,希望以引导、熏陶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但两阶段均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本文基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意在解决当前思政教育显性与隐性教育相脱节、教育成效提升不明显的问题,促使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以适应目前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