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思想文化革命到激进的政治革命,目的都在于推进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以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的思想文化革命,对推进思想领域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他们发起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都作为维护共和政治或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一种手段,这种政治功利主义态度决定了其文化激进态度,尤其是全盘性反传统的激进态度。这种激烈的文化反叛,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因而也就失去了建构新文化秩序的基础,最终使民主与科学流于空洞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五四文化启蒙注入了新的现代性的内涵,但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急于在社会革命方面取得进展,对建构新文化秩序却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便注定了五四文化启蒙运动是一次未完成的启蒙。  相似文献   

2.
贾皓冰 《海外英语》2012,(17):230-232
霍桑生活在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交替的十九世纪,因此同时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在《红字》中,霍桑借助海斯特的反叛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改革的态度。霍桑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改革的必要性。不过霍桑并不像激进的超验主义者那样坚持社会改革只有在摈弃传统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他认为社会问题应逐步解决,且不能凭个人的努力完成。霍桑同时也认为邪恶存在于人的内心而非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公认的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鼻祖,她艺术思想体系中最具争议和最重要的莫过于她的"双性同体"说。从伍尔夫创作的《自己的一间屋》《奥兰多》到《三枚旧金币》可以看出她"双性同体"观的嬗变,她的思想由保守转向激进,对两性的态度由温和转向激烈。  相似文献   

4.
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后期她介入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政治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拓展了<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中关于"政治先于社会"的命题,强调冲突与对抗是现代政治的本质特征.后马克思主义认为多元主义激进民主,既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策略,又是超越政治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政治纲领.  相似文献   

5.
《民约论》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激进理论,在近代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国人对它经历了一个初识、追捧与扬弃的过程,表面看来这似乎体现出中国政治激进与保守之争,但实际更多的则是思想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多重思考。  相似文献   

6.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保守转向革新的激进过程中,现实的利益诱惑和外在政治力量的合力往往成为人们心理转变的驱动因素。一旦这两种因素与土地捆绑在一起,原本温顺的底层农民也会变得激进起来。对于底层农民而言,从土改、大跃进到人民公社,这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凝聚着这个时代最鲜明的风云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友华 《文教资料》2008,(23):54-56
霍桑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虽然他生活在科学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急剧上升的繁荣时期,却对科学及其带来的后果持保守甚至悲观的态度.本文结合科学和宗教背景来分析霍桑以科学为主题的作品和其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卢梭通过对自然自由、契约自由的论证,表明了政治合法性的根源和基础在于个人自由权利的维护;通过对道德自由、道德风尚、广场集会等一系列环节的强调,明确了社会认同是个人权利得以实现的前提。这种对政治合法性与可行性,亦即个人权利与社会认同两大领域的全面把握,使得卢梭政治哲学呈现出激进与保守、理智与情感、自由与专娄等迷离多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考察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基础上 ,探讨了民主党派在国共两党之间实现“第三条道路”的企图破产之后政治态度的转变 ,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道路乃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 ;也说明了民主党派转变政治态度 ,支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是统一战线策略成功运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霍桑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由于霍桑出身于宗教家庭,使得他的作品中也充满了清教色彩。对《红字》从海斯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珠儿这四个人物的分析上,揭示霍桑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2.
《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霍桑创造的一个极具女性主义意识的人物形象,她坚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充满反抗精神,追求妇女的平等权利。海丝特以沉默的方式向男权制社会作出了反抗。  相似文献   

13.
霍桑的小说《红字》描绘三个重要的情节场面 ,对在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服饰的描写 ,反映了作者霍桑对海丝特·白兰和阿瑟·丁梅斯代尔的爱情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萨义德《东方学》为理论框架,分析霍桑的小说《红字》中"白种"对"红种"印第安人所执行地残酷的宗教统治以及严苛的种族歧视政策;并且通过对《红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形象的深入分析推断出霍桑眼中的东方女性形象——美丽、贤惠、荒淫、愚蠢、甘愿牺牲、丧失话语权、一成不变,再一次证实了霍桑无意识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言语对话以及举止行为入手,通过深入分析《红字》中海丝特.白兰和丁梅斯戴尔之间忠贞不渝饱经苦难,在忍耐和抗拒清教主义严苛冷酷的压迫摧残下产生并发展的爱情,以及他们二人对自己爱情的结晶珠儿的爱,揭示人类社会和文学作品中爱情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姚石 《巢湖学院学报》2005,7(4):104-110
科技理性的发展冲淡了传统的宗教信仰,而玛丽身边的一些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或摒弃或无视传统宗教信仰.在个人与社会生活处于危机之时,玛丽对新思潮与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此间他创作了<弗兰肯斯坦>,向人们揭示了传统宗教信仰的价值,它对规范和拯救人类灵魂的作用以及在理性所展现的光辉前景面前,人类皈依宗教的不易和认罪的艰难.  相似文献   

17.
本借用女性主义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对美国名作家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进行探讨。在《红字》中,霍桑揭示出女主人公海丝特在清教男权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批判了男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并且通过把女主人公海丝特的坚强和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同男主人公的软弱和对命运的无助进行对比,颠覆了男权社会把女性作为“客体”的传统观念,在自己的想象“红字”世界中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主体”的位置。正是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表达出霍桑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杰作《红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身处十七世纪新英格兰的清教社会,她因爱而犯下大逆不道的通奸罪,但爱成为她反抗清教社会压迫、追求个人权利的最顽强的方式。直至她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女性,爱始终是海丝特女性意识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相似文献   

19.
将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与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女主人公祥林嫂相比较,通过对这两位处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物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她们面对相似精神压力下所持的态度及不同的命运结局,体现了两位作者在寻求妇女解放道路中不同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两位妇女的悲剧命运所表现出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欢乐山的五月柱》是霍桑早期的一篇重要的短篇小说,它是一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寓言短篇小说。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突出强调了历史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据此本文将从霍桑的清教思想对该文创作的影响,以及小说中的意识对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霍桑的历史观这两个方面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