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采用“论证的起点——论证的过程——论证的结果”的模式,通过深层解剖和考察认识的三种能力,得出结论:认识有“先天接受力”、“先天时空形式”、“先天范畴”、“先验统觉”、“先验图型”、“先天知性原理”六个来源。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论证的起点--论证的过程--论证的结果"的模式,通过深层解剖和考察认识的三种能力,得出结论认识有"先天接受力"、"先天时空形式"、"先天范畴"、"先验统觉"、"先验图型"、"先天知性原理"六个来源.  相似文献   

3.
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与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有相同的理论缘起,都起源于对归纳问题的思考,致力于解决经验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克里普克论证后验必然命题的方法和康德证明先天综合命题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康德对先天综合命题的证明主要借助的是先验演绎的方法,夸大先验主观的一面。克里普克则是以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和“名称是严格指示词”的先验直觉作为论证背景的。不过,克里普克的论证却是以反对康德观点开始的。康德和克里普克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验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但是他们的观点对于解决归纳问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先验演绎”的学说为基础,分析讨论“先天综合判断”理论。“先验演绎”学说反映了先天综合判断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在先验演绎的基础上,对先天综合判断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上何以可能给予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论证受到诸多批评,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将其论证补充完整:一是提供基于语言分析的先验分析论证;二是提供基于先验统觉的先验综合论证.“先验统觉”是康德先验哲学的奠基石,但却被他错放在知性直观的位置,本文则将它改为感性直观,并且区分了自返性统觉和对象化统觉,进而区分了“我思之我”和“自由意志”,在此基础上阐明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先验时间和先验空间等重要概念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 “先天综合判断”学说是康德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基础。康德之所以推翻了十八世纪末流行于德国和欧洲各国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就是从提出和论证“先天综合判断”中完成的。今天,研究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对于研究康德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研究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史都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假说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先天认知结构;二、先验综合能力.这留给我们疑问我们的先天认知结构和先验综合能力从何而来?皮亚杰对大量儿童心理发展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对来源的追问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人物,是他与黑格尔、歌德等人以德国古典哲学为基础.创立了西方文艺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古典文艺理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先验性是康德审美形式的首要肯定。康德提出在进行认识之前先要审查人的先天认识能力,他认为人先天秉有三种互异的能力:认知、欲求、快与不快,并以此为根基,确定了三种先验科学的合法性,这三种科学即认识论、伦理学、审美学。进而用“分析法”证明先验审美形式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康德先验美学的内在逻辑与其先验哲学的内在逻辑是不同的,在康德前两大批判中康德直接从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出发为其寻求先验原理从而建构了他的先验哲学.而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将鉴赏问题纳入到反思判断力中,进而为反思判断力寻求先天原理.康德通过分析反思判断力的先天问题,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与人类愉快的情感结合起来,为愉快去寻求普遍必然性,而愉快的普遍必然性又来自于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和谐的游戏,从而为趣味判断寻求到普遍必然性,最终论证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先天原理与美学问题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金岳霖在他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划分了必然世界、本然世界、自然界和事实界,区别了先天知识、先验知识、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厘清了必然、固然、当然和适然。由于不同的世界存在不同的预设,必然世界遵守先天原则,本然世界遵守先验原则,自然界遵守自然律。金岳霖一生主要写了三部作:《逻辑》、《论道》和《知识论》。其中《逻辑》是关于先天知识的理论体系,是研究必然的“真”;《论道》是关于先验知识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研究固然的“真”;而《知识论》是关于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了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是研究当然和适然的“真”。可以说,金岳霖的学术生涯主要就是在探讨先天知识、先验知识、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的存在基础,即探讨这些知识为什么“真”。金岳霖的学术历程就是求“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克里普克论证了“巴黎的标准米尺”是一个先验偶然命题。以语词和世界的关系为切入点,张海澎驳斥了克里普克的先验偶然命题。陈波分析论证了克里普克所举证的命题都不是先验偶然命题的适当例证。龙小平深入分析了先验偶然命题成立的两条理由,对“巴黎标准尺是一米长”既不是偶然命题也不是先验命题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刘叶涛分析了“巴黎米尺”在什么情况下是先验命题,并指出虽然“巴黎米尺”作为先验偶然命题的例证是不合适的,但是克里普克的先验偶然命题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的先天综合判断和先天认识能力,康德先验论哲学借助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为认识现象世界织就一张认识之网。其结论是:人为自然界立法,而自由又为人立法,亦即自由是人的最高本质。于是,康德美的分析就是对人类自由本质深入全面的哲学论证。这一分析也将艺术本质及其创造过程的理解导入深邃境域、推向全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康德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从认识论的角度阐发了能动的主体学说,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只有能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正确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奥秘。能动的主体是认识的前提并贯穿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影响着认识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知识的构成和形成,知识对象的建立以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关系等方面;并且,认识的主体性根源于“自我意识”或“统觉”的先验统一性。康德的主体理论对以后的各派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知性范畴的演绎,是《纯粹理性批制》中最重要而又最艰深的部分。在这部分,康德想要给出范畴的客观有效性的证明。在康德看来,作为知性纯概念的范畴,虽然只是主体所具有的先天认识形式,但却能适用于与主体的认识形式不同的认识的对象;不仅如此,一切事物,只要进入人们的认识,成为认识的对象,就必然服从知性的纯形式,即范畴。换句话说,“作为先天概念的范畴的客观有效性,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就思维的形式而言,只有通过范畴,经验才是可能的。”(A93=B126)[注]只有证明了范畴是经验可能性的先天条件,证明了唯有通过范畴才能把任何事物当成认识的对象对之进行思维,范畴的客观性或曰必然性才能得到证明。一旦范畴的客观性得到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在于主体先天具有的认识形式这一先验哲学的主旨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所谓“客观的”,在康德那里指的是具有  相似文献   

15.
从认识论的视角束考察,图式概念是在康德的“先验范畴”、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库恩的“科学范式”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图式则是由图式概念延伸出来的,它是教育认识系统诸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沉淀和凝结”,包括知识——背景系统、价值——目标系统、模式——方法系统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动态的开放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发挥着教育认识和教育实战两大功能。  相似文献   

16.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康德哲学框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证的核心论点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整个理论框架是康德式的或康德主义的。通过把发生认识论与康德的“先验”概念、“先验心理学”和“先验逻辑”相比较,说明发生认识论与这三者均有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又有实质性的区别。论文表明,深入阐明皮亚杰与康德的内在联系,是我们理解发生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语言获得“先天论”是普遍语法理论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一个主要争议点。通过从不同角度辨析先验前提假设与其理论建构的内在关系,我们发现先天论并非生成语言学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从认知发展的观点看。完全从“内部”探究语言的途径,过于排斥经验科学的“外部”方法和思路,同样会影响理论建构的开放性,并给它带来许多疑难和局限。  相似文献   

18.
克里普克关于后验必然命题的论证基于“专名是严格指示词”这样一个前提,而“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只是一种模态直觉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前提是先验的。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具有了先验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思维力乃语文能力之母,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语文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语文的研究,则含意象(狭义)学、词汇学、修辞学、文(语)法学、章法学、主题学、文体学风格学等。它们经由“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的语文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的语文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的语文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的语文能力接轨而归根于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离不开“思维力”,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其先验逻辑中说明“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认为是主体创造了客体,人为自然立法,从而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抽象的发挥。“二律背反”学说则是先验逻辑的精华所在。它赋予理性矛盾以特有的形式,机智地批判了旧形而上学的僵硬和独断,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