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说文谈史     
孟姜女不姓“孟”孟姜女的原型出自于史籍《左传》。《左传》中记载,齐国有个叫杞梁的人,在攻打莒国时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毒于郊,使吊之”。由此可见,孟姜女本来没有姓名,而且与长城没有关系。汉代的《说苑》一书,在此记载基础上加上了“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塌下)而隅(墙角)寿之崩”。汉代的《列女传》和《闺苑》等书中均记有此事。“孟姜女”之名最早见于敦煌石窟后室残卷中的一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听奶奶讲,秦始皇用铁链拴着人的脚修长城,累死的人就扔到下面打地基,长城脚下垫的全是白花花的人骨。奶奶当然没有忘记用情悲意怨表明对秦始皇的愤恨,只是讲到“孟姜女哭长城,哭倒长城三百里”时,脸上的皱纹才舒展开来,我也跟着出了一口长气。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听奶奶讲,秦始皇用铁链拴着人的脚修长城,累死的人就扔到下面打地基,长城脚下垫的全是白花花的人骨。奶奶当然没有忘记用情悲意怨表明对秦始皇的愤恨,只是讲到“孟姜女哭长城,哭倒长城三百里”时,脸上的皱纹才舒展开来,我也跟着出了一口长气。  相似文献   

4.
五、“孟姜女”的名字来历 下面再来谈另一件最近的文坛新闻:据报载。有一位作家最近创新式地写了一部“全球出版项目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美称为“重述神话”。讲的是在我国已相传两千年之久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种“重述”不仅把重要主题改了,而且将妇孺皆知的“孟姜女”这一名字也改为了“碧奴”。据改编者说,“孟姜女这名字太草率”,是古人仓促中命名的,“‘孟姜女’其实不是正儿八经的名字,它本意是‘姜家大闺女’的意思,我始终觉得用这三个字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太草率了”。  相似文献   

5.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思想专制的暴力政策,关于坑儒的情况,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由于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有诽谤之言,又相邀逃亡,秦始皇于是派御史侦察咸阳的儒生方士,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人知之以惩后”。那么,秦始皇是如何“坑儒”的呢?  相似文献   

6.
童话短路     
故事中,孟姜女为了寻夫而哭倒了万里长城,然后找到了丈夫的骨骸;但是要筑万里长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秦始皇岂能让孟姜女就这样哭倒长城,便命令兵士每人至少要学会一项特殊技能……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皇帝”是秦始皇创的新名词。这个说法有对的一面,但不十分全面。《尚书·吕刑》曾经两次出现过“皇帝”这个词,一次是“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另一次是“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样看来,“皇帝”作为一个实词,早在秦始皇以前近千年就出现了,不过它不是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2010,(13):60-60
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已久。它说的是民女孟姜,为了寻找被秦始皇强拉去修筑长城的丈夫范喜良,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边,但范喜良此时已死。孟姜女痛哭于长城下,哭倒长城八百里,见到丈夫的遗骸后,投海自尽。为了纪念这个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秦始皇暴政的弱女子,后人在她投海的地方修了一座孟姜女庙。有人写了副对联,形象地描绘?姜女庙背倚万里长城,面对苍茫大海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9.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本文试从历史史料考证孟姜女和范喜良其人其事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今年第四期,刊登了《杜牧〈阿房宫赋〉评注》。我认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的评注欠妥。该文对此句的评注是:“言应以己之心,度千万人之心,有‘人同此心,之义。”(该刊第19页)这样评述,就完全将原意弄反了。一个人的心(秦始皇的心)和千万人的心(全国人民的心)迥然不同。秦始皇豪华奢侈,恣意追求个人享乐,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根本不顾全国人民的死活。而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1.
一次听讲授《孟姜女》的课,学生问:“孟姜女”三个字中,有两字个表示“姓”,是不是孟姜女原来姓姜,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又姓了孟?执教老师回答:“姜女”是名,“孟”是姓,其它问题无据可考。此说法似乎已经圆  相似文献   

12.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这篇民间故事,塑造了封建社会民间女子孟姜女心地善良、聪明勇敢、孝顺公婆,吃苦耐劳、敢于同封建统治者进行反抗斗争的形象,热烈地赞颂了孟姜女忠贞不渝的纯洁爱情,深刻地揭露封建暴君秦始皇滥征公  相似文献   

13.
陵邑制度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本弱末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陵邑始置于秦。《后汉书·东平宪王传》云:“园邑之兴,始自强秦。”汉新丰县,秦曰骊邑,或作“丽邑”、“郦邑”,置于秦王政十六年(公元231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于丽邑。”①骊邑当即秦始皇骊山之秦邑。秦亡汉兴,改骊邑为新丰县,仅为秦始皇骊山置守冢二十家,“今视其冢,复亡于它事。”②西汉高、惠、文、景、武、昭、宣七帝皆于陵旁置邑,此外,太上皇、皇太后、皇后及诸侯王等人也可置邑。元…  相似文献   

14.
《孟姜女》是编者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一篇故事。孟姜女故事是有其演变过程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雏形,到唐朝,逐渐趋于完整和定型,这些都见于古书记载。到宋、元,便有写孟姜女的话本和杂剧了。在明代,人们为了表示同情孟姜女的遭遇,纷纷修庙纪念。清代以来,这一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它成功地塑造了坚贞不屈、爱憎分明的劳动妇女孟姜女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深刻仇恨和反抗精神。 《孟姜女》是以“送寒衣”为线索安排情节结构、展开艺术描写的。全文可分五大段。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泰山封禅,泰山成为他“朕”一人的天的认同、天下之君的国家认同、作为“传之无穷”的永恒的时间认同等诉求的符号表征。通过汉代人尤其是《史记》对泰山封禅的集体记忆的形塑,泰山成为一个受命于天易姓而王、天下认同、永恒不死和权力合法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会稽刻石中提出了“夫为寄豭,杀之无罪”,许多学者都把它作为秦严惩奸罪的证据,这一观点值得商榷.种种迹象表明,“夫为寄豭,杀之无罪”应与秦始皇的幼年经历及晚年的心理状态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吴忠 《小读者》2011,(10):24-24
秦始皇抵御外族侵扰.劳民伤财.修筑了长城:孟姜女思征夫,苦泪涟涟.哭倒了长城:喜峰口之战.与日寇浴血奋战.无数铁血男儿在谢晋元的带领下保卫了长城:邓小平带头捐款.全国男女老少积极响应.重修了长城……长城是什么?长城是中国之诗,是炎黄之歌,是冲天的豪情.是引路的明灯!  相似文献   

18.
史载:秦始皇儒生460余人于咸阳,白起赵卒40万于长平,项羽秦卒20万于新安;此外,秦王嬴政还有邯郸之,项羽还有襄城之、对田荣的降卒之……这类“”(也写作“坑”)字之义,有的学者未作解释,只是含糊地说是“杀”,而更为通行的解释则是:“...  相似文献   

19.
孟姜女故事在江南落根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顾颉刚先生研究孟姜女故事,曾这样指出过:“江苏南部的孟姜女故事是最后起而现在最占势力的。凡是这一方面的故事,都说孟姜女是华亭县人,万喜良是苏州元和人。因为江苏的文化发达,上海书肆操着全国书籍的发行权,所以上海石印的孟姜女唱本直销到浙江、福建、湖北、山东、河南、山西诸省,无形中改变了全国民众对于这件故事的记忆”。这里,顾先生不仅指出了江苏南部的孟姜女故事在全国最占势力,而且还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这  相似文献   

20.
公孙龙及其学说已被歪曲、冤枉两千年.和他同时而反对他的观点的人,还只说他是“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是“辩者之囿”.经过秦始皇焚书和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学说成了“无道理之较,无益于治”,“术异圣人”.到了现代,公孙龙及其学说又成了“差不多只是为辩察而辩察,观念的游戏可以说登峰造极”,(见《十批判书》)“真正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