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股东派生诉讼作为衡平公司效率和保障小股东诉求博弈的产物,往往缺失超越利益纠葛的监督机制。在经济迅变的当下,世界多国以立法的方式在股东派生诉讼中设置了法院的司法审查程序,虽然我国《公司法》引入了股东派生诉讼并对公司内部的前置审查程序作出详细规定,但并没有将法院的司法许可纳入法律架构中。为通过隐形的制约力量使公司经营效率与股东追求之间实现最佳优势利益,我国公司法152条的修改方向应为引入司法审查原则,并赋予法院适度的自由裁量权,抑制股东无益诉讼行为,实现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逐渐分离,"股东会主义"逐步向"董事会主义"转型,公司董事、高管人员所拥有的经营管理权利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维护公司的利益,监督董事及高管人员履行职责,各国公司法相继规定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我国新《公司法》虽然也规定了股东派生诉讼,但是对于公司在诉讼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却是一片空白。理论界对此有诸多争议,国外也有不同的立法例。通过对我国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对比,在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及日本等国的立法,以期为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对于制约公司管理层滥用其管理权.平衡股东与董事之间的权利.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新公司法》也确立了这一制度.本文论述了派生诉讼的概念、特征和提起派生诉讼的前置条件.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派生诉讼制度的立法意见。  相似文献   

4.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强化了股东对董事等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内部监督和制衡,对维护公司及股东利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了防范少数股东滥用代表诉讼,各国立法对提起代表诉讼股东的主体资格、前置程序、诉讼费用担保与计算、提诉股东的权利和责任等作了严格的规定。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的规定尚存缺陷,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现行公司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公司法修订案,对现行公司法作了较大修改,修改内容几乎涉及原公司法的所有内容和条文,使我国的公司立法更加完善。与原公司法相比,新公司法的突出特点是:大幅度地降低了公司设立的门槛,允许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增加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增加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强化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6.
董事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我国《公司法》对此缺乏一般性规定,这对于未上市的股份公司的第三人利益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分析我国股份公司董事对第三人赔偿责任立法现状及其不足,认为应当通过公司法做出诸如股份公司董事对包括债权人在内的第三人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则性规定、区分不同种类董事的赔偿责任以及改进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完善股东诉讼机制和导入债权人派生诉讼制度等措施来适度强化董事民事责任,保护第三人利益,实现公司相关者利益的合理平衡,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公司监督机制,但是我国公司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这是我国公司立法的一大缺陷.该文通过对各国有关立法的规定及比较,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作初步探讨,以期完善我国的公司立法.  相似文献   

8.
董事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我国《公司法》对此缺乏一般性规定,这对于未上市的股份公司的第三人利益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分析我国股份公司董事对第三人赔偿责任立法现状及其不足,认为应当通过公司法做出诸如股份公司董事对包括债权人在内的第三人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则性规定、区分不同种类董事的赔偿责任以及改进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完善股东诉讼机制和导入债权人派生诉讼制度等措施来适度强化董事民事责任,保护第三人利益,实现公司相关者利益的合理平衡,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股东派生诉讼作为拯救公司内部救济失灵的措施,对减少代理成本、保护公司利益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公司法中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设置可以平衡各博弈主体的利益关系,但是其制度设计囿于缺乏具体的裁判规则,并不能在防止决策权力滥用和实现商业决策效率之间找到最优解。在股东派生诉讼的制度设计上,应当形成一个利益平衡链条,由商业判断规则充当稳定器,在股东派生诉讼诉前端的前置程序和诉讼中端的独立审查委员会终止诉讼请求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审查独立性为核心,而不介入商业决策实质和内容的审查,通过对公司博弈主体的利益平衡,更有效地监督公司治理,并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利益。  相似文献   

10.
余志稳 《考试周刊》2008,(47):233-234
我国新《公司法》正式引入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目前我国公司中"一股独大"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了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导致了大股东和内部管理者肆无忌惮地掠夺中小股东。在此种情况下,完善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股东诉讼一般分为股东直接诉讼和股东派生诉讼两种, 我国现行《公司法》只规定了股东直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其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公司法的修改迫在眉睫。公司法的修改和完善的原则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公司设立成本、突出股份有限公司的地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中心。我们应该参照WTO规则和国外的立法实践经验,促进公司法律体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关系到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许多公司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真正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未形成。对此,除了修改我国《公司法》以外,还应该在实践中从新的制度构建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公司控制在公司制度架构以及公司法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公司控制应当成为公司本质研究的重要范畴。这一命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论证:基于特定历史背景在公司本质探究中的重要意义,既有公司本质理论学说均包含对公司控制权分配的解释;从制度与现实需求之间关系的角度看,公司法人产生的同时就产生了公司控制,经营者控制问题是控制发展演化与公司法对控制关系调整框架发生冲突的结果;公司法及其改革的历史证明,控制及其发展演化在公司法架构的形成以及制度演进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公司法进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司法诞生于有计划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它必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针对这些局限性,文章提出了修改、完善公司法的指导思想:1.强调公司意思自治,放松政府管制;2.强调公司、股东利润最大化,又强调公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3.贯彻公司民主新理念;4.效率优先兼顾安全。同时也对公司设立原则的采纳、一人公司的承认、公司资本制度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公司法可诉性的加强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是完美无缺的。作为典型模式的美、日、德三国,新近的立法虽有趋同之势,但公司治理结构上有多种不同之处,互有优劣,本文通过介绍、比较、分析,对三者进行一定的探讨,并以此对我国完善公司治理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薛潇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6):35-39,45
由于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公司法的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各国对公司立法的重视,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公司法改革的浪潮。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现行公司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公司法的调整成为大势所趋,而公司法的修改必然要同现代社会公司制度和理念的成熟相适应。本文拟从公司法的修改草案来简要分析我国公司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妥善处理公司内部冲突是公司法的一项基本功能。股东除名制度作为一项司法解散的替代制度,对于解决公司内部冲突,维护公司作为一种实体的持续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受到国外很多国家的青睐,已成为解决公司股东内部冲突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然而,我国现行公司法却没有对该制度进行规定,当股东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自己对公司的义务,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利益及公司其他大多数股东的利益时,其他股东除了要求其履行义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外,并没有其他有效的救济途径。当公司出现僵局时,往往通过解散公司的方式来解决,这对希望公司继续存续的股东来说,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也不能实现公司设立的初衷,更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确立股东除名制度就成为现实的需要。回应此需要,本文从理论上的可行性和现实中的必要性对股东除名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的设想,以期对未来公司立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厘清公司监察制度的学理基础,对当代公司监察法律制度,乃至公司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影响。本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为指导,论证了监事会作为公司制衡机构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揭示了私法自治原则和分权制衡原则是公司监察制度确立的两大法律基石;最后,本运用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分析了公司监察制度在治理结构中的特有功能。  相似文献   

20.
传统商法以商人为核心构建的法律制度存在忽略企业的法律地位以及使得劳资矛盾丛生的弊端.现代商法以企业为核心构建法律制度克服了传统商法以商人为主体所导致的理论缺陷,巩固了商事法的独立法域地位,影响了民商事立法中关于治理结构、调整内容、权利构造、公法化程度、责任制度等方面的具体制度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