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便利性因为网络的到来得到巨大的提升,但同时也面对一系列互联网风险。如何让小学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能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又能让学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健康地成长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从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内涵出发,对目前小学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对目前我国小学网络安全教育进行了思考和反思,以期能够对提升互联网环境下小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培养提出建议,从而为小学生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与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等新论断,这为高校“互联网+”党建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在5G技术空前发展、人工智能飞速普及、区块链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将迭代思维迁移到高校“互联网+”党建预判对策研究中,分析预测“互联网+”党建载体更迭走向、发展趋势,有助于赋能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3.
莫祎 《江苏高教》2023,(4):120-124
“互联网+”时代高校成为网络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新标的,信息粗放与伦理失范、机制残缺与管理无序是当下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特质,积极探索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打造数据分析—内容分发—互动反馈的良性闭环是高校网络文明机制创新的重要考量。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并服务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术研究,强化高校学生在高校网络文明机制创新中的主体意识,是“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明建设及创新的终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蓝天 《中国教育学刊》2023,(S1):37-38+4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轻松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错误的网络信息会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带来潜在危险,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思考“互联网+”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不仅可以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更要在这个传承和创新迸发的时代,寻找推动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与提升的时代,“互联网+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切合国家推进“互联网+”战略下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能有效改变目前网络社区教育形式固定、结构复杂和使用率低的尴尬窘境.基于此,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网络社区教育在拓展载体与途径、丰富内容与空间、强化个性化学习、促进碎片化学习和开拓大数据挖掘等方面存在的发展契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在依托新理念完善教学、依托新技术拓展平台和依托新模式多方参与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融入传统产业所迸发的巨大生产力,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也加大了社会和市场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需求量,对传统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互联网+”时代下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的“三维”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职业教育的网络教学开展带来了新的变革。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迎来了“智能+”时代。本文主要以分析高职院校在“互联网+”后“智能 ”的大背景下,开展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阐述,首先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并探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下,开展“互联网+”“智能 ”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治理体系正经历从传统社会治理向“互联网+社会治理”转变,其中数字建设是发展基础。江苏以数字建设为依托,从制度保障、构建平台、凸显特色三方面探索实践“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的做法及其成效。为加快发展“互联网+社会治理”,推进江苏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规范运作标准,强化信息共享、推进协作联动,建强人才队伍、提高治理水准,加强网络防控、保障信息安全等应对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开启了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学势在必行。如何顺应教育发展要求,在美术教学中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这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唯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借助各种多媒体将大量美术信息以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生动地传达给学生,为学生创设绿色、互动、广阔的网络美术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教育”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又是实现“互联网+”时代教育体系变革的核心抓手,其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教育,而应将“互联网+”作为整体场域持续赋能教育变革。文章从技术场域的视角分析“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内涵与本质特征,提炼出“互联网+”技术场域具有网络泛在化、服务即时化等六大特征及与此相对应的供给社会化、服务个性化等“互联网+教育”六大特征,同时对当前符合“互联网+教育”特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加快技术赋能、变革教育方式、探索供给途径、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数字素养五大维度建构“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以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1.
电信网络诈骗的实施依赖于个人信息的获取精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必须从源头上阻断信息非法买卖的链条,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做起。放眼高校,大学校园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因此,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创建“平安校园”的必然之举。本文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例,通过分析个人信息的特点,将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分为身份信息、金融信息、隐私信息三个主要方面,剖析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个人、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加强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加强了对大数据的研究,并不断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活生产的诸多方面,从而改变生活生产方式.网络大数据应用盛行的同时,用户在信息传播与分享过程中所面临的安全风险正日趋严重.本文首先阐述大数据相关理论,对其类别特征、运用意图、主要处理阶段进行了探讨,描绘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分析了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安全威胁,并提出了信息安全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灰色信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我国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的现状,论述了图书馆对“灰色信息”收集整理的意义,提出了将收集整理网络信息扩充为图书馆的新功能的必要性,分析了“灰色信息”收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实现图书馆新功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坚定道路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互联网时代坚定中国道路自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从加强“道路自信”网络主流文化宣传、推进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育人能力等方面系统构建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开放化和网络共享化的世界里,个人资料和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流通不可避免。然而,在信息和数据的传递过程中,面临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个人信息的流失和重要数据的泄露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信息防护体系是保证互联网能够健康运营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内容和构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一些措施,希望对净化互联网环境,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与网络安全运行、个人隐私保护以及网络犯罪等问题之间的矛盾正日益加剧。在整个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的重视、研究、开发程度的提升可以为整个网络信息体系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针对《物联网安全技术》课程现存较普遍的信息安全知识的滞后性与时效性等问题,探讨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平台的改革和调整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和实施教学,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校物联网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世界迎来了“互联网+”的时代,加之政府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鼓励大众自主创业的新思维,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自然成为了网络创业大军重要的群体之一。文章以在校大学生“互联网+”的创业思维为背景,分析在校大学生网络自主创业存在的瓶颈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信息资源这一“软资源”在国际政治资源中的分量正越来越重。信息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掌握信息资源可以说就是掌握了权力。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中最重要的内容,因为信息安全牵涉到一个国家的军事安全、政治稳定、文化安全等一切有关方面。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控制和利用成为了国家间利益争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网络快速发展的时期,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行业中,有助于各行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导航学习、共享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想要的知识,或查找所需资源。本文针对高校“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央民族大学根据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结合“金字塔”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和相关规范、模型的制定,逐步完善目前的系统,使得“金字塔”模型在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保证校园网稳定运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