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求学》2023,(15):49-51
<正>“理科590分报新闻学?你会崩溃的。”“别报新闻学,你闭着眼睛在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摸一个都比新闻学好。”“如果我是家长,这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干一个事,就是把他打晕,然后帮他报个别的。”2023年6月,“考研名师”张雪峰的这些观点引发热议,新闻学专业一时冲上风口浪尖,一部分人还将视线转移到了新闻行业。  相似文献   

2.
吴廷俊 男 , 汉族 ,1 945年 1 1月出生于湖北天门 ,1 969年 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社会兼职主要有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记协和新闻学会常务理事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吴廷俊长期从事历史新闻学、网络新闻学和新闻教育学方 面的研究 ,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传播技术发展史”;教育部研究项目“数据通信的法规…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在《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从本世纪初开始,新闻学类专业点(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和编辑出版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统称新闻学类专业点)开始了“超常规”发展。据统计:1994年以前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早期开拓者--徐宝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早期开拓者徐宝璜先生,他是中国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的第一人,是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的筹备者之一,是出版中国第一本新闻学理论专著的学者,他虽英年早逝,但其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值得后人永远尊敬和怀念。  相似文献   

5.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身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创办于1992年,新闻系创办于1996年。学院现设有新闻、编辑出版、广播电视、广告四系,拥有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五个专业。2000年拥有湖南省首家新闻学硕士点,2003年拥有传播学硕士点,2005年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997年,湖南省委宣传部确定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为“湖南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2003年,学院与湖南出版集团共建“湖南省出版人才培训基地”。2002年9月,成立了“文化与传播研究所”;2006年6月,成立了“出版科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指称新闻采写编评的“记”一词,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进入中报刊,并被普遍使用,但最初主要指报刊的评论写作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报刊“记”一词的使用和松本君平《新闻学》一书的汉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邱慧伶 《求学》2023,(18):45-46
<正>本文主角:新闻学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类适合人群:对时事政治感兴趣、目光锐利、才思敏捷、注重细节,性格外向且善于沟通,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环境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强的同学“新闻学出来就是当记者,现在纸媒都凉了,这专业吃不上饭”“新闻学都是文科生读的,理科生就该学计算机!”“这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干一个事,就是把他打晕”……前段时间,关于新闻学专业的争议在互联网上不断发酵。  相似文献   

8.
新闻学范畴及其体系是新闻学理论的基础或内在形式。新闻学范畴主要分为三个层级,处于第一级的是“事实”,处于第二级的是“报道”和“新闻”。这三个范畴彼此联系,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逻辑系统。“事实”是新闻学的本体范畴,它必然就成了这个系统的逻辑起点。在“事实”与“报道”、“报道”与“新闻”、“新闻”与“事实”之间,存在着三个范畴区间,新闻学的第三级范畴则分布于其中,它们与第一级和第二级范畴形成必然的联系。新闻学范畴体系正是由上述逻辑系统及三个范畴区间所体现。新闻学范畴体系具有整体性、目的性、适应性和运动性。  相似文献   

9.
《广东教育》2009,(7):116-117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TimMcGuire教授曾在日报社工作了23年.2006年秋,从业经验丰富的他受聘为《新闻学实务》课程主讲者。在教学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谈论一份日报的产生、日报的广告市场已经大大落伍了,他应该教授随时更新的网络新闻、Google搜索引擎在广告业的成功。因此他开通了个人博客.他的课程更名为“新闻学实务及展望”。现在,也许没有其他的教育领域像新闻学一样。以“我不知道”为习语。形势与技术发展得非常迅速。据统计,2008年,有15%的报纸从业人员失业。2009年上半年,  相似文献   

10.
新闻学上有一个重要理论叫“专业主义”.它是指新闻要具备。真实、全面、公正。等条件.新闻要以追求事实真相和真理为目标。世界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标准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我个人以为.新闻专业主义关于新闻操作与报道的基本理论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倡导了新闻从业者为追求专业而所必须具有的一种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1.
秘鲁著名作家、拉美结构现实主义文学的旗手巴尔加斯·略萨 ,对社会、形式和读者提出三重挑战。他认为“文学永远是反抗压迫的武器” ,“作家的天职就是反抗”。他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军事独裁的文学主题 ,向社会提出挑战。他提出“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拉美文学的宝贝” ,提出创设“特殊的艺术程序” ,向传统艺术形式提出挑战。他宣布“挑战读者”时代的到来 ,对读者的思维认知结构和阅读欣赏模式提出挑战 ,创立结构现实主义 ,培养与时俱进的创造型读者群  相似文献   

12.
"经验"是杜威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核心范畴与逻辑起点.他赋予"经验"以实践意蕴,认为经验是行为与结果的结合、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他将教育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定位于"经验",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视课程与教学为改组、改造"经验"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这对当下讨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共和行政"就是指"共伯和行政"。共伯和应是卫国国君卫武公和。早在"国人暴动"发生前,共伯和就已经掌控周王室大权,"国人暴动"发生后,共伯和对稳定危乱时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王朝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以后,共伯和主动退位,周宣王即位,共伯和又回到了他自己的国家——卫国,得以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常生活”以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异化本质,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革命”来结束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对胡应麟诗话中用事主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胡应麟在其诗学理论框架中 ,对用事的探讨构成了一个系统 :探讨了情、事、景三者在同一目标下的协调一致的理论 ;分析了主要是宋、明两代用事“太工”、“太切”的失败 ;提出了所有的用事最终达到的境界应是化境  相似文献   

16.
《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书跳出了基础写作论著既有的理论框架,开拓了全新的只属于新闻写作的理论框架和基本范畴。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新闻软要素”的概念,并具体分析了它的实践意义;发掘了“新闻事实四层次律”,给新闻写作以切实的指导;揭示了构成新闻软要素的“六对密码”;从“准确把握传播价值思想与新闻主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角度,令人信服地解析了“主题先行”的理论失误;阐释了“新闻再现”和“新闻开发”等一系列只属于“新闻写作”的技法:提出按事实的重要程度和传播价值的大小来安排新闻结构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从本体论到欣赏论的思辨性很强的完整体系。他以“和”论乐,同时又以“无”释和,用玄学的“无”的精神来进一步扩充传统的音乐本体“和”的内涵。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道家美学的逻辑发展与深化,也是魏晋玄学在美学上的完成与落实。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哲学观点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性的突出特点,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没有忽视教育鼓动革命的重要作用,把教育看作中国革命的一个条件,也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他认为一切“知”都来源于“行”,知识的获得在于由浅而深,日积月累,强调青年人应该立大志和明确学习目的;普及教育和平等教育观也是孙中山教育主张的重要内容,他把人人都有受教育之机会作为革命的理想之一;他认为人才是成大事的基础,强调在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上要做到:养以备用,用有所养,人尽其才。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九州”原为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刊,关于九州的资料仅见于战国时期,献诸说很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周礼》派九州说与《河图》派九州说,为辨异解疑,笔列举了大量古籍献资料进行辨析、考证,认为《河图》派九州说之九州多能在山东境内泰沂山系一带找到地名来源;而《周礼》派九州说,则是战国时期由于疆土扩大和对历史的遗忘而误读《河图》派九州说之产物。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他把道德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并且指出每个阶段德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他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可以给人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