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史丽娜 《现代语文》2005,(7):120-120
阎国忠先生是我国学界的老前辈,在神学美学领域曾与章启群合著<基督教与美学>,此书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而<美是上帝的名字>则是从审美维度对整个中世纪神学美学作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
钟素花 《职业技术》2011,(7):138-139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第一本小说《最蓝的眼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黑人上帝的形象。本文就基督教的宗教观、黑人的宗教观、莫里森的宗教观、黑人女性的宗教观以及《最蓝的眼睛》中的宗教观等方面对作家及作品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3.
哈代的<苔丝>展示了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的真实画面,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宗教思想.小说叙述了苔丝在面对悲剧命运时,对上帝的信仰经历了由困惑到失望最后到绝望的三个阶段,体现了上帝已经渐渐丧失了在人们心中作为正义的守护神的地位,对上帝崇拜的的宗教思想已被一种适应于人类和社会的进货论思想所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4.
包曙光 《考试周刊》2015,(30):18-19
上帝是西方世界最为人所熟知的形象之一。他的出现与基督教在欧洲国家的传播关系密切。从基督教在西方确立地位以来,上帝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一个重要形象。这种形象渗透进了每一个西方人的脑海中。兴起于罗马帝国晚期,全盛于中世纪的基督教使得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达到了深入骨髓的程度。主要体现于《圣经》经文中的上帝的神威和如人一般的行为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生活方式。从对《圣经》的研究和对西方人生活和历史的探究中看,上帝在方方面面扮演了一个西方人精神支柱的角色。即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上帝也依然存在于西方人的精神世界里,而非被他们完全摒弃。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很多女作家处在历史转折期并由于自身际遇对基督教产生了共鸣,在她们笔下出现了不同的上帝形象,有牺牲奉献式上帝、主动受难的博爱式上帝,也有倾听式上帝,通过对上帝形象的阐述,女性作家阐述了自己对基督教"爱的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处女作.小说描述了生活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这一大环境下的两个黑人小女孩的命运.家庭背景的不同、白人对黑人的忽略和歧视,使她们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了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和抗争,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背离与坚守.  相似文献   

7.
当我看到<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上的<家长才是"上帝">(以上简称"前文")一文时,我不知道文章作者是我仰慕已久的卢志文校长,虽然我当时并不同意此文的观点,也懒得去理会,心想着反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嘛.当我在这份杂志2004年第12期上看到卢校长的文章<教育服务:谁是"上帝"?>(以下简称"后文)后,便忍不住想向卢校长请教了.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颜色>讲述了美国南方黑人妇女西丽的故事,作为社会的受害者,西丽在给上帝的信中诉说了自己的生活.西丽从一个没有思想的受压迫的黑人女性成长为一位独立新女性是有很多原因的.该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特别是他的人格理论来分析西丽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95):22-23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人类面对的根本性理论难题之一,也是基督教神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回顾了哲学史上对决定论权和人的自由意志的认识,主要回顾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奥古斯丁的思想。作为基督教神哲学家,奥古斯丁用精妙严谨的论述回答了上帝的决定主权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冲突,捍卫了上帝超时间的绝对自由和全知全能及光照恩典,对后世哲学家如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豁达的心胸能够修补专事诽谤的恶舌。——荷马有一对非常穷困的犹太老夫妻,经常挨饿,最后实在无计可施,老头儿就对老太太说:"老伴儿,咱们给上帝写封信,让他帮帮咱们吧!"老太太极力赞成,于是他们坐下来给上帝写信,求上帝帮忙。写好信后,他们签了名,写上地址,然后仔细封好。"我们怎样才能把这封信寄到上帝那里呢?"老太太犯难了。  相似文献   

11.
乔治·赫伯特是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抒发了对上帝的高度虔诚,他一直以来都希望用自己的诗歌来颂扬上帝.乔治·赫伯特的许多诗歌都是在抒发人们对上帝的尊敬和虔诚.在乔治·赫伯特的诗歌<人>中,虽然整首诗都是在写人的方方面面,人的伟大之处,然而细读之后会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在赞扬上帝的伟大,人是上帝的创造之物,人类的伟大都是因为上帝的创造而伟大.  相似文献   

12.
墨家天鬼与基督教上帝有着诸多异同.其相同方面主要有: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标准,不分贫富贵贱;在天人关系中以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都强调精神上的超越性与终极性,引导信徒通过他界来世追求圆满.其相异方面主要是:在终极存在上,上帝是绝对的一神,天鬼则不然;在人神关系上,上帝观通过契约形式传达了一种平等精神,天鬼思想透露的则是神与人的单向的、不平等的关系;在命运上,上帝观所反映的是上帝决定一切的宿命论,而墨家则明确提倡非命说.正确理解这些异同对于深入探究中西历史文化的特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伟大且深刻的思想家,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一生中最关心的是有关于上帝的三个问题,即上帝是否存在,如何论证上帝存在以及真理是否与上帝同在.无神论者曾以“为何上帝的世界充满恶和苦难”来质疑上帝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殊的人生经历也使他较早时候对上帝存在产生怀疑.但他倾其一生去思考、探究,寻找答案来反驳无神论者的质疑,最终他找到了.即是人类天性中对自由的渴求构成了上帝存在的证据,并且陀思妥耶夫斯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上帝与真理同在.  相似文献   

14.
耶稣     
耶稣 Jesus 基督教信仰的救世主,基督教的创始人.其称号基督为希伯来文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指上帝派来拯救以色列的救世主)之希腊文译音.根据<新约>四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是上帝之子,由童贞女玛丽亚受圣灵感孕,生于伯利恒城客店的马厩之中.耶稣成年后从施洗约翰受洗,并经受了40天的考验,后开始在犹太各地和巴勒斯坦的加利利传教.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基督教神学中,上帝具有创造性、仁爱性与超越性等特点。上帝具有创造性,他创造整个世界,世人对其信仰崇拜;上帝具有仁爱性,对其子民宽容怜爱;上帝具有超越性,独立于世界之外,其意旨决定一切。本文旨在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分析上帝这一母题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夏洛蒂深受基督教的影响.<简·爱>和基督教<圣经>紧密相联.简·爱的宗教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在上帝的召唤下,从人性对神性的盲目到人性和神性的融合,简爱的宗教意识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8.
我曾埋怨过脚底发黄的布鞋踏不出青春的活力直到我发觉霍金咕呀的轮椅嵌出深深的历史痕迹我曾咒骂过脸边黝黑的胎记映不出美丽的脸庞直到我看见全身黝黑的黑人露出甜甜的美丽微笑霍金是不幸的在他风华正茂时却只能摇动一根手指黑人是可怜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正也抒写着他们的血泪史我想上帝是公平的当一扇门关闭必会有另一扇门的开启就像霍金的《时间简史》就像非洲满地矿藏当他们失去部分时便会有更多的机遇跟随于是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终有一天我也会发现其实脸边的胎记是母亲的爱抚脚底的布鞋是为了脚踏实地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简评】在考…  相似文献   

19.
自从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于明朝末年来到中国后,便借用中国古籍中原有的名称“天主”作为他们所信奉的最高神的译称,基督新教则译作“上帝”。此后,我国研究哲学、历史、宗教的学者反过来又用基督教关于“天主”、“上帝”的观念来看待和解释中国古代的上帝观,认为随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宗教观念便从多神教过渡到—神教,产生了百神之长——上帝,并将上帝解释为“掌管自然天象的  相似文献   

20.
穆旦20世纪40年代诗歌中“上帝”字眼以及“神”、“主”等类上帝字眼的大量频繁出现,构成诗歌文本的特色,使他的诗歌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基督教色彩。本文以“上帝”这一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歌中上帝内涵的深入分析,探讨他将上帝意象引进诗歌文本的原因,进而诠释上帝意象在穆旦诗歌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