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译读是学翻译过程中一个能动的主体,读对译语本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由于读的审美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不同时期的主流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有所不同。译对译读语言和化审美特征的关照以及对译读情感需求的关注是影响学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对词义的理解和选择。翻译时译不仅要从原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同时还要从译语化语境着眼.将原信息重新表达为译读接受和理解的语篇。  相似文献   

4.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易安词与李清照的人生构成一种如唤结构,易安词是其情感世界发展历程诗意化的物态结晶,它的意象流来源于李清照的人生历程,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心路历程。易安词本中有着独特的“语符-意象”的对应关系:语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偏离效应”使学语言超越语词的常态意义;一般化的语词被赋予了独特具体的情感色彩;独特的学化语符组合突显了语符与感觉功能之间的潜在联系。易安词潜在读现实化的功能强的原因在于:语符浅近脱俗;音律刻意创新;音蕴层的超时空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本意义是不确定的。本意义依赖于读的阅读,读在对本的诠释中起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的前理解;译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本为依据;译还要相信译读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6.
等效翻译理论与英汉商标词的翻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标词的翻译同任何翻译一样,是一种跨化交际活动,涉及到语言规律、地域化、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商标译语中的信息接受对商标译信息的反应应该与商标源语接受对商标原语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本运用等效翻译理论,通过对英汉商标词异同的分析,探讨了取得商标译名与原商标词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起源于文学批评的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研究中译者作用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翻译活动的两个步骤,即语符一意象化和意象一语符化过程,决定了译者的活动必然同时具有忠实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积极再创造是必然的;而译者的翻译创作又必须遵循忠实原文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8.
严静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00-102
本通过举例分析了学翻译中的意象结合、异化与归化现象,以及意识形态对于学翻译的操控,同时指出学翻译实际上是化的传导,译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化因素,加上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译出精品。  相似文献   

9.
翻译作为一种化交流,受原语化与译入语化的制约。由于英汉民族化的差异,仅有一小部分成语在英中有相对的意象。大部分四字成语蕴涵浓厚的中国化意象,英译汉时若使用这些成语,便在译中掺入与添加了译语化意象,造成化失真。因此,译应慎用成语,灵活变换表达法,使化信息得以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10.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在汉英翻译中,理解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语内译”的过程。从古到今的主要译论都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是用顺畅的译语再现原语信息,这为“语内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汉英之间的思维及语言差异决定了“语内译”的必要性。该文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中论述“语内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操作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译者意图解读胡适译作《哀希腊歌》中的"善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蕾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47-150
胡适在其翻译的《哀希腊歌》序文中,批评了该诗翻译中出现过的“讹”与“晦”现象,提出了“善译”的翻译观。胡适的翻译表现了显著的译者意图,在译者意图的影响下,原作、译文读者、目标语表达方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是一种相互协调并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叛逆”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翻译的事实,它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译者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译者作为一名特殊读者,在期待视野的作用下理解原文,并和译文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生产出译文,其中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4.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译者一直被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其角色被简单地定位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转换者。事实上,译者的翻译活动从阅读与理解原文本开始,首先他是原文本的读者。由于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原文本作者的意图不完全可知,因此,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自己的前理解对原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交际中的文化缺省是指在同一文化机制里交际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由于文化缺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不同,文化铁省很可能在跨文化语篇交际中导致误读或理解障碍。这就需要译者发挥其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在译语中采取必要的连贯策略,使读者对语篇作出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7.
在接受理论看来,文本意义的实现有多种可能性,因而不同读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由于译者同时又是原文的接受者,他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方面的创造性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接受理论关于文本“意义”的概念,可以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较为详尽地分析译者创造性的某些制约因素。通过讨论,可以认为译者的创造性并非译者对原文有意识的背叛,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人变奏”。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文学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学研究是从事文学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以诠释学为理论基础,在肯定作者本意的前提下,论证了文学研究的必要性,指出文学研究可以有效地修补译者和作者在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体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距.在文学翻译的视野下,源语世界的文学研究重在对各种批评方法的合理利用,而译语世界的文学研究则有助于提升译者的文学和语言素养,二者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为作品神韵的传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宋安妮 《海外英语》2012,(5):155-157
In literary translation,creative treason or translation deviations will surely be a shadow in company with each translated work.A translator is both the reader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producer of the target text.Applying much on Reception Theory,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issue of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wo aspects:one is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as reader and the other is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as producer.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然而,译者在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个人风格在所难免,任何译作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这是由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存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