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秀山 《考试周刊》2012,(87):135-135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成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事实上,不仅是追求真理的认识活动,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而浓厚的情感作为动力。学校情境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这是人类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这样复杂而艰巨的人类智力劳动更需要情感作为支撑。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运用自己的情感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人是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的。柳斌讲过:“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过去的教育没有把学生真正摆在“人”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师生共同参与认识过程中的情感力量。使学生流于机械、被动,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不能沟通,反而形成了情感减力。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学双方的创造力、在个别敏感的学生身上甚至出现了以逃避教师指导为乐的畸形行为,现代教育开始重视情感在教育中的地位,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师生情感沟通呢?  相似文献   

4.
“最好的教学艺术在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是许多教师追求的境界。但是,又有多少真正做到了呢?一项调查显示,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年龄越大,越不爱主动回答问题,更不用说向老师提出问题了。这一现象极大地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作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主要课程——思想品德课(下简称思品课),我们是否更要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呢?在我们追求开放、合作的同时,关注细节是否能让思品课堂变得更完美,让思品教学达到实效呢?讲求实效才是思品课达到育人目的的关键,而注重细节则是达到实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后 ,几经启发 ,学生往往还是启而不发 ,整个课堂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 ,最终导致师生的双边活动无法有效地进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现代教育观认为 :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 ,其间还紧紧伴随着情感过程。信息论以为 :课堂教学信息系统是由语言信息、行为信息和情感信息三个要素组成的。对于上述现象的出现 ,与教师在课堂中忽视情感教学有直接的关系。大量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 :积极愉快的情感能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由此可见 ,情感在…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死气沉沉的课堂不多见了,那些充满“对话”的热闹课堂渐渐多了起来。静心思考,这种“对话”性语文教学是否使课堂真正有所生成?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叉当如何去处理呢?下面我们就此问题展开浅近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需要情感参与其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以情感教育为契机,以情感人,动情明理。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就在你我的身边。  相似文献   

9.
语教师应当使语课堂充满情趣——教师要披人情,将本中生动美好的形象,把作寄寓在中的思想情感,以炽热的情感、晓畅的语言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产生共鸣,达到教师、作、学生三方的情感和谐统一,这就是语课堂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巾充满情趣,是教师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的前提。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往往能主动地感知教材,准确地领会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学生就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那么,怎样使语课堂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身边常出现有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有些教师走进教室里时学生总有一种热切的期待?而为什么有些老师一进教室时学生就感到厌烦?又为什么有些教师并未让学生加班加点,也不搞“题海战术”,但学生成绩仍能不断提高?又为什么有些教师即使接的是“差班”,但不久这班成绩也会超过其他班呢?实践表明:情感和认识是相互影响的。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意志的活动过程。它对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不仅起着调节作用,而且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正因为这一点,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发挥了情感教育作用的结果。下面就如何发挥情感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聚焦到“文本”“学生”“情感”三个方面.教师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深入课堂,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情感,以此作为教学的驱动力,让课堂活跃、生动.  相似文献   

12.
王群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136-136,13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当前的文本处理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教师没有很好地走进文本,没有细细地咀嚼、品味、涵泳文本,只是粗略地浏览以后就翻阅“教学参考书”,急于写教案。这样,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课堂上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那么,文本解读空间有哪些有效策略呢?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教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部分教师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精心备课上课,可是教学成绩并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根本原因是与学生情感沟通不够,师生间感情交流不多。情感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反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李琳 《现代语文》2009,(5):144-145
对于作文教学之难,有人归纳了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无论是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学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说到作文教学之难,有人归纳了当今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们不敢苟同。无论是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学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升学生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因此,老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找准作文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李新春 《甘肃教育》2013,(20):44-44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呢?笔者认为: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情感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课堂上眉飞色舞.侃侃而淡.虽然十分卖力,但是下课后学生兴趣索然.无动于衷.打不起精神,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诸方面的,但其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教师忽视了情感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的参与,学生就不会有感情共鸣,更谈不上美感愉悦。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情感教育,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苏婉玲 《教师》2012,(19):55-55
新课程倡导有效教学,构建生态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少了,学生活动的多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口语的地方又相对较多,口语运用是否娴熟.是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受到深刻的启迪,人文境界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使语言具有教学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  相似文献   

19.
王金梅  王善平 《现代语文》2008,(10):109-109
“情是教育的根”,教师若能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教学便成功了一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利思想性的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生命,缺乏情感的课堂就如同无源之水,失去了活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情感,让语文更有魅力呢?  相似文献   

20.
顾洁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20(2):100-100,102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面目一新的教材,不仅教材内容大幅度更新,而且更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那么,语文课是否就必须按部就班,以教会教材的内容为目的呢?教师是否必须完全遵循教材编排来进行语文教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