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敬畏和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劳动教育的前提和条件."自然"蕴含"生命""生长"等含义,教育必须敬畏、尊重、回归和效法自然.劳动教育是出于自然、通过自然和为了自然的物质交换、社会文化交往活动.极端工具主义的教育导致人与自然割离,因此,劳动教育需要治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的、融合的、全息的和谐关系.资本逻辑使人类社会无节制地控制和占有自然,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创制自然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公平机制,提升社会的自然情感和态度,实现自然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总之,真正的劳动教育是体现和遵循生态理性和生态情感,实现自然的解放,遵从"保护第一"之自然生态原则的育人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异化1.何为异化?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原本是属人的东西或人的活动的结果,现在取得了独立性,并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而造成物对人的统治的原因在于社会关系中如权力等对人造成的异化,它的结果表现为劳动由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活动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对象性的关系。但是异化劳动却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使它们的关系发生了异化,自然对于人来说成了异己的对象。这种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关系的调整,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也会被共产主义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向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始终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理解自然.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人的劳动在彻底摆脱异化状态后,人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加强制度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在自已的著作中,特别是早期著作中,使用过异化概念。马克思使用异化概念是用来描写和揭露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对抗性社会关系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财富却为资本家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财富的占有以至劳动本身都“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讲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是从四方面表述的:第一,工人跟自己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工人生产越多,工人本身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越失去控制自己产品的力量;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工人贫困的异己力量。第二,之所以会产生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关系,在于生产过程本身包含了这种异化的关系。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参加生产是被迫的,这种劳动本身对工人说来,也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直接等于维持生存的手段,就把工人降为一般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吸收和借鉴了黑格尔的异化观念,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异化观念.他认为:人在社会中,通过劳动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满足,但是劳动却反过来束缚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自由自在,而是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必须扬弃劳动异化,使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异化劳动"审美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确认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劳动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审视世界华文小说的创作理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认知理念的迥异,身处异域的华人作家的创作审美体验,既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又在精神领域潜移默化了个人独特的反抗异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并以《天望》为例来解读异化审美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之内在实质。得出作家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抗异化的小说创作征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作为自由与描绘社会的捍卫者与守望者的身份,梳通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能够在同一理论背景下将东西方文化得以彼此沟通、衍化和统摄的概理。  相似文献   

8.
宗教理性、道德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是理性迷误的产物、异化物。它们都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客体 ,体现了理性的智慧 ,后来都成为一种异己力量 ,反过来支配、控制、压迫、统治人。其根源都是劳动异化。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既可以用来发展生产 ,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 ,同时也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扩展 ,它的高度膨胀 ,也会变成生产力和社会的畸形发展的原因。如何防止科技对人的压抑和对大自然的破坏 ,使科技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融洽一致 ,成为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由时间逐渐摆脱人的控制和支配而走向异化,这种异化不仅表现为自由时间对人的控制和支配,还表现为自由时间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自由时间导致人与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个体对自因自足共同体的服从之古典共同体主义正义,也不同于作为权利中心的个体对共同体的本质征服之近代个体主义正义,马克思是在遵循辩证逻辑而不断生成的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重构中阐释正义的,具体而言,是在批判割裂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正义观的基础上阐释正义的。基于异化劳动所致的自我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对立与割裂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体沦为孤立的原子化个体,自由与平等堕落为割裂的只属于统治阶级的自由与平等,而建构于原子化个体之上的共同体也异化为禁锢个体的抽象与虚幻的共同体。在批判抽象正义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基于"现实的个人"真实"需要"阐释了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关系,重构了应然的、正义的社会关系,指明只有在真正共同体中才能达致本质的正义,即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共同体的自由繁荣一体两面的双重实现。马克思正义理念作为我国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坚守的重要价值之一,渗透和体现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全方位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是在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自我异化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人的本质异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法权化了的世界,正是由异化劳动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总体异化.它表现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同时,又表现为那些体现着所谓"正义"的《林木法》《谷物法》《工厂法》等法律条文,都不过是工业资产阶级、贵族和不法商人为了攫取一切可能利益的庇护伞.于是,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异化,决定了在市民社会的日常交往活动中出现的交往异化,而这一切又都是由商品和货币这些异化存在物决定的.因而,从"异化劳动"到"交往异化"的转变,实际上,正是马克思从带有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并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鉴于逻辑结构以及考察对象的局限性,使得对于"人与人相异化"这一规定的分析陷入逻辑矛盾中,因此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悲惨境遇而导致的前三种异化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转向市民社会,不再从孤立抽象的人的角度研究异化理论,而从多元主体逻辑框架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作为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用交往异化理论从主客体二元逻辑结构分析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领域,而从更广阔的现实生活领域进行分析,丰富了异化理论的内涵。同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结论与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交相呼应,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个人受抽象统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人本思想以及对物化社会的批判为展开对拜物教的系统批判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义是新时代劳动及其教育的首要价值。抽象劳动、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等新形式劳动影响和推动劳动的公共正义、形式正义、生态正义和交互正义的发生与发展。新时代劳动、劳动教育的正义问题包括"正义何在""谁之正义""正义何为"等,其内涵包括正义的社会公共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劳动教育之正义价值蕴含平等原则和自由原则。其实质平等和形式平等分别实现人人受教育机会、学业成就和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的公正正义、交互正义、承认正义等。劳动教育的"具体的自由"是关怀边缘人群,回归生活世界和现实社会,成就个人自由、行动自由和社会自由;其"理想的自由"是基于人的类本质,通过自主劳动、自由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生态正义和"全球共同利益"的全球正义。  相似文献   

15.
三、道德思维道德思维也称伦理思维。它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关系,但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国哲学家施韦兹认为,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该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道德思维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以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6.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3):I0005-I0005
第十三讲 社会思维的具体类型(中) 三、道德思维 道德思维也称伦理思维。它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关系,但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国哲学家施韦兹认为,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该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道德思维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以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7.
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之一。它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主流幸福观是一种"他者性"的幸福观,不仅在质底上不能真正实现,而且还会造成个人人生意义的异化、社会生产目的与消费手段的异化、自然从生存根基到谋利工具的异化。据此,后资本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应改择马克思的"自由劳动"作为"自为性"幸福观的内容。其重要意义在于: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个人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克服"消费主义"所导致的幸福的异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们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复归正常的"生产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对"幸福"观所作的探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性"困境"。这需要当代全体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努力奋斗来加以"解困"。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与压迫,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阶段,并产生了不同于传统雇佣劳动关系的新的数字劳动关系。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劳动形式,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阐释。数字劳动通过劳资关系的重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的主体性丧失。为此,需要正确对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劳动异化的关系,摆脱数字劳动异化、突破数字资本逻辑的统治,积极寻找缓解数字劳动异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类存在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类存在概念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三重关系,因而异化劳动理论也包含了劳动异化、社会交往异化和感觉异化三个方面的异化。劳动异化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颠倒,社会交往异化是社会关系的物化,感觉异化则是人对自然的排他性占有。  相似文献   

20.
信息社会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反映了人的异化的现实性。整体上,现代人的活动面临自己创造的产品与关系的限制和奴役的挑战。基于马克思人的异化理论,主要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探讨现代人的异化的新表现。物质层面表现为科技异化和符号异化,精神层面表现为理性异化与心灵异化,制度层面表现为交往异化与规范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