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从《古诗十九首》的体制特点、语言网络两方面考查汉本,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指出汉本人五言诗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但又在声韵、对偶、句式及语言锤炼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变化。人们从乐府民歌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又有着人诗对其下“作用之功”,使其创作的五言诗既不失民歌的清新与自然,又有着人诗的精致与华美,在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传统对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对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2.
东晋以来士人出家渐多,僧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于诗坛,形成了带有群体特点的诗歌创作风气。东晋僧诗几乎都为五言体,在东晋前中期四言体盛行、五言诗陷入低谷的背景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东晋诗僧群出自中下层家族,比较自然地继承了源自寒素阶层的汉魏五言诗传统,并进一步融合山水、佛理、仙道等内容,开启了晋宋五言诗新的风格,成为晋宋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士僧交往的深入,东晋诗僧群以其五言诗创作实绩,改变了士人以五言为俗体的观念,重新开启了五言诗创作风潮,具有建构五言诗史的意义。在以玄言诗为主流的东晋诗史之外,重新探讨被忽视和遮蔽的东晋诗僧群的五言诗写作实践与诗史功绩,有助于揭开晋宋诗歌史的真相及其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创作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在形式方面,对传统五言诗的继承和发展,对七言诗的创新和开拓,对传统四言诗的回归,六言体在创作中出现,都体现了此阶段文人乐府创作的变化和成绩。  相似文献   

4.
五言诗奇迹般的在汉末勃然兴起,本文认为有以下原因:第一,是语言的历史发展与旧有诗式内在冲突的结果。第二,是与之平行发展的乐府诗歌冲击、影响的结果。第三,历史环境的刺激,使文人做出了唯五言是式的选择。第四,文人内心世界的裂变,使他们从感情上抛弃了旧有诗式,而走上了新的创作之路。第五,新生文体内在的生命冲动,是五言兴盛的必然原因。第六,五言诗艺术效果的正反馈,促进了五言诗的兴盛。  相似文献   

5.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形式多是以叙事为主的。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五言体、杂言体的直接源头。文人拟乐府诗创作从东汉时开始繁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一个重要载体,之后历代文人多有创作。以致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文人拟乐府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点在哪里?又有哪些突破与创新?本文以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及陈琳拟作为例,试图做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豫章行》现存汉唐时期的文人拟作共9首,其流变特点是:主题上所写的时事与古辞"伤别"主题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语言形式上,显示出明显的文人化倾向。这些特点,体现了文人拟乐府创作的基本规律,说明文人拟乐府是介于音乐与文体二者之间的创作行为,在其文化功能上既有音乐文化因素,也有文体意义的性质,六朝许多文人诗歌范式就是在拟乐府的创作机制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王倩 《天中学刊》2012,27(5):39-42
篇章的可接受性与创作者的文本建构密切相关,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可接受性文本建构主要表现在诗歌文本"召唤结构"的设置和对"隐含的读者"的预设。召唤结构体现在语音语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隐含的读者主要是指失意者群体和相思者群体。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是汉代乐舞繁兴的必然结果,它随着乐舞的繁兴而产生,并成为继“诗”、“骚”之后中国文学史又一新诗体。汉乐府诗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诗歌体式、语言容量和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引起汉代文人的注意并开始模拟它们,将它们引进文坛,为后世多种诗体特别是直接为五言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陆机主要采用拟篇的方法创作乐府诗,在主题、用语和结构三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拟篇特色。陆机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创立了兼顾因循和创新的拟乐府创作模式,建构了特定的拟篇程序,确立了拟乐府的文本形式,从而将拟篇上升为一种普世的创作方法。该创作模式为后世文人效仿,对拟乐府体式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诗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源头。《诗经》是四言诗,但其中已有五言诗的萌芽,出现了半章或全章五言形式的诗篇。《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形式的限制。创造了三、四言到七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春秋末期出现了成篇的五言歌谣.汉代将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到东汉时开始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相似文献   

11.
木斋先生认为,建安时期盛行的清商乐,是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并不是汉代相和歌的延续;清商乐的流行,促进了五言诗体的成熟;建安时期兴盛起来的五言游宴诗和女性题材诗,都是二曹六子等人为新兴清商乐填写的歌词。通过考察建安时期的清商乐及其与五言诗创作的关系知道,建安时期的清商乐是汉代俗乐的直接沿用;当时盛行的清商乐的确对五言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绝不是体现在文体方面;建安时期乐府诗创作还是一种特权,并没有形成普遍创作乐府诗、如同后世文人依曲填词的情况。木斋先生的观点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诗多有本事,通常入乐歌诵、付诸表演,歌辞散直率真,是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部分.魏晋以后,民间乐府衰歇,文人拟作取代市井歌谣占据主导地位.在文人的继承与改造下,乐府诗逐渐脱离古辞的原生意义,转为抒写个人体验与贵族旨趣.例如,在魏晋以来多有拟作的《塘上行》及其衍生系列作品中,八首作品各自代表不同阶段的创作思想与文体风貌,颇能反映文人拟乐府转型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题内容不断延展,与本事的关联度降低,呈现出从辞咏本题、咏古寄言到拟赋古题、离题再造的变化;第二,创作系统发生转换,先是从曹氏“三祖”的旧曲入新辞切换至曹植的辞不入乐,完成从音乐到文学的过渡,再是大量接受五言徒诗的写作手法,造成两者形态上的趋同,最终使乐府诗性质由入乐歌辞转为文人徒诗;第三,文化格调明显提升,包括作者而身份愈发高贵、体物而意象愈发富丽、竞艺而文辞愈发雕琢,反映出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诗美趋向,即风格上由俗到雅,功能上由切合大众娱乐到装点贵族趣味.  相似文献   

13.
赋题法是拟乐府创作中严格地由题面着笔,按照题面所提示的内容倾向运思取材的方法。齐梁以来,文人乐府诗大量使用赋题法构思立意,使乐府拟作既可沿袭古题之义采用时代新体,还可寓意古题,挖掘古题的时代新义,从而为乐府拟作在主题内容和体式结构上的创新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因赋题法的使用而形成的古乐府主题与曲题的对应关系,为唐代歌行诗创作提供了思路:诗人在乐府中寓意古题、别出新意,在诗歌体式上突破乐府制约,形成拟赋古题的歌行;“主题+歌词性诗题”的歌行,在对主题的强调中保留诗题“歌”“行”等歌辞性字眼,形成歌行的“标识”意义;自拟非歌词性新题的歌行,为进一步强化诗歌主题,其体类属性只在诗歌篇章结构上体现。唐代歌行体的形成与文人乐府赋题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将"建安文士群落"作为考察时象,以三曹诗歌创作情况为参照,论述了建安文士乐府诗创作低靡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建安时期文人乐府创作的真实状况.在三曹的时代,文人乐府的创作还是不成文的贵族的专利,此期的乐府诗创作没有与音乐活动完全分离,文人的创作受到很多人文因素和物质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乐府原指采诗制乐之官署 ,东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诗体之名称。乐府诗乃配合音乐而歌唱之诗歌。乐府采集俗乐、搜集歌辞 ,主要来自民间。黄门鼓吹乐与短箫铙歌 ,均为俗乐。其中以黄门鼓吹乐更为重要 ,其曲调繁多、乐章丰富 ,广泛流传、影响深远。黄门鼓吹乐 ,包含两大类 :鼓吹曲与相和歌。“相和”者 ,并非丝竹相和 ,乃领唱与众人伴唱相和也。两汉时期 ,社会各阶层 ,无不喜好俗乐。文人们参与乐府歌辞创作 ,有三种情况。五言诗起源于汉乐府民歌。汉乐府以叙事诗为主  相似文献   

16.
将“建安文士群落”作为考察对象,以三曹诗歌创作情况为参照,论述了建安文士乐府诗创作低靡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建安时期文人乐府创作的真实状况。在三曹的时代,文人乐府的创作还是不成文的贵族的专利,此期的乐府诗创作没有与音乐活动完全分离,文人的创作受到很多人文因素和物质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汉乐府及之前文人五言诗的比较,力图从五言诗的诗体结构与语言自然质朴、节奏重复变化、比兴巧妙运用、抒情直率深婉的关系中,对<古诗十九首>以上的这些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证实<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的称谓不仅在其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名副其实,在对于五言诗的诗体结构的纯熟运用上也是名副其实的.  相似文献   

18.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20.
秦嘉、徐淑是东汉顺帝、桓帝时的夫妻诗人。现存秦嘉的五言诗《赠妇诗》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也是现存最早的可考五言爱情赠答诗。秦嘉、徐淑的诗开创了文人五言诗使典用事的先河。他们的诗具有对生命的忧虑意识,开创了新的抒情方式,开拓了新的写作题材,具有"歌诗婉约,妙语新声"的特点。其文语言朴实,情真意厚,缠绵凄怆。秦嘉、徐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他们的诗歌创作,还是悲怆动人的爱情故事,对后世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