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凯 《语文天地》2015,(7):32-33
《说书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新增的篇目,是师陀先生《果园城记》的第十一篇,是《邮差先生》的姊妹篇。《果园城记》被称为悲情乡土中国的浮世绘,那么教材中的"说书人"是个怎样的悲情人物呢?作者对说书人从生病到病重到死亡这个动态过程的描写,固然是为了渲染故事的悲情性,同时对死亡过程的强调与完整言说,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对生命价值——说书人的文化价值的叩问。换句话说,说书人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位有着古典文化与评书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2.
师陀的《说书人》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淡化情节,定点白描"的散文化笔法,所以文本的解读多是聚焦于人物描写、叙述人称、环境变化或文化隐喻等方面,但在语文教学中无法寻找一个核心主线将教学重点串联。因此,笔者意图从"声响"描写出发,一斑窥豹,对构成"‘说书人’与‘小城’的一曲挽歌"的三重声响进行细读研究,探寻文字深处的"生命密码",为《说书人》的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  相似文献   

4.
情感的错位是小说得以发展的动力,师陀的小说《说书人》正是借助这种错位让散文化的笔法最终以小说呈现。作者通过四次错位让读者在一次一次的情感失落中感受"我"对说书人悲苦命运的同情和对说书职业的热爱,引导读者体验人生的卑贱与杰出、短暂与永恒。  相似文献   

5.
《说书人》,选自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是“果园城记之十一”。师陀(1910-1988),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剧作家;原名王长简,曾用笔名芦焚,出生于河南省杞县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十五岁离家,先后在开封、北平、上海等地求学和工作。  相似文献   

6.
新修订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收录了师陀的小说《说书人》,这是在中国大陆五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唯一入选的师陀的作品。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1946年前曾用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师陀文学作品的价值曾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师陀是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在1937年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同时获奖的还有曹禺的《日出》、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58):21-22
师陀小说《说书人》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说书人,是一个足以令我们为之动容的悲剧形象。他的悲剧源于时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战乱环境使他注定是一个不被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接纳的孤独者。作者采用独特的局限型叙事手法,讲述情节质朴简单、人物和情感却震撼人心的故事。说书人形象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品质,更在于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深深震撼着我们。  相似文献   

8.
师陀的"‘一二·九’运动三部曲"在《师陀全集》中仅收录其中的《雪原》(前9节),近期解志熙发表《芦焚的"一二·九"三部曲及其他》,披露了他新发现的《雪原》(后9节)及《争斗》,最终完成了"三部曲"的全部发掘。但解文对刊发《雪原》的《学生月刊》、《争斗》未完成的原因等问题的论述有错讹,应予说明。  相似文献   

9.
每个教师都深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究竟怎么提高?我的体会是边教边学,多讀书多总結。首先,从备課中提高。我觉得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实际有效的途徑。备課的过程,正是教师提高的过程。在备課中,只要认真钻研課文,认真查閱工具书,认真参考有关資料,每备一課,都会使自己增长不少新知識。日积月累,自己的知識就逐步丰富起来。以我备《殽之战》(高三課文)一課为例,钻研教材时,我重溫了《左傳》的有关篇目,如《晋公子重耳出亡》《烛之武退秦师》;参閱了《先秦散文选》《左傳故事选譯》的譯注;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说书人被埋葬的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洒在大地上,可这暖人的阳光似乎不曾照耀过说书人的心。他活着的时候不可谓不辛苦,却穷困潦倒;用自己嘶哑的喉咙在整整一代人心里种下侠义的种子,却在死后遭人调侃,哪里敢指望像电视剧《说书人》里的孙鹤亭那样被人称一声"爷"。他的存在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而他却被时代和社会抛弃,无名无姓,没有社会地位;身无长物,没有经济地位,只是个被忽视、被遗忘的底层人。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现代中国被读者的接受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带有"反动倾向"之类的作品遭到严重的冷落;而揭露社会黑暗和同情社会底层的作品却大受欢迎。其中,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作品有四部———《穷人》、《死屋手记》、《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从这些作品的译介和接受的情况可见,陀氏是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为国人所接受的。  相似文献   

12.
说课·讲课·评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课·讲课·评课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陈宜彦说课是备课的深化,是一项教学研究活动,从备课到说课是从静态到动态的一个飞跃。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一般是读好三本书,即《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备课还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从一定意义上说,这...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文体特征解读文本。2.概括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3.品鉴作者情感,思考个体命运与社会必然的联系,从而热爱生活,关心社会。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听单田芳评书。【屏显】单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宝级评书大师。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师:这个以评书为生的艺术家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但并非每个像他一样的人都是这么幸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师陀的《说书人》,看他有怎样的命运。这篇文  相似文献   

14.
正读罢《教育艺术》2013年11期张洁慧老师所著《深情苏轼:十年一梦,亦哭亦歌"——江城子·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堂实录》,忽然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有了一些感想。今结合自身经验体会,略备陋说,谨飨同仁。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材料中,他的妻子安娜所著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和《一八六七年日记》有特殊的价值,某种意义上堪称作家生活的"实录"。安娜从物质和精神等诸多层面给予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力支持,帮助他对抗债务、赌瘾和疾病的困扰,爱情成为作家文学创作的支点。安娜的无私奉献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事业,这一论断至少适用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杰作。  相似文献   

16.
<正> 历年的全国高考上海生物学试题都是同行们绝好的看点,它能让师生拓宽视野、启迪心智、感悟前沿、明确方向。笔者对2007年上海生物学试题的总体印象是:规范——诚信于《考试手册》;传承——眷顾到《课程标准》;发展——彰显了"海派"风格。 1 诚信于《考试手册》《考试手册》明确规定了考试性质、内容和要求,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反映了对考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新增小说《说书人》的特殊之处是采用散文笔法的叙事手法,"荒凉"两字是小说意蕴的集中体现,探讨如何具体解读和感知小说中"荒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任何叙事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叙事人。在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中,这个叙事人往往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说书人。《红楼梦》保留了中国小说传统的说书人——叙事者这一特点,但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它“并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人物的狭隘的角度进行叙事”。《红楼梦》的叙述结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作者直接出场,声明其创作情况和立意本旨,声明《石头记》故事是他的创造和编述。如第一回开头,“作者自云”一大段文字即是如此。作者的声明,表明了《石头记》完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最近听了一堂公开课《说书人》。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梳理小说情节,把小说分成开端(叙述"我"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的情景)、发展(叙述其不幸的命运)、高潮和结尾(说书人的死亡和"我"的心理活动),对小说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然后归纳出社会黑暗、人性冷漠的结论和人性的陨落与升华的主题,最后拓展到现实中的人物如何在苦难中的坚守。课堂中老师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情节"两个字。  相似文献   

20.
<正>学者问:今天读《孟子》,至"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句,未得其旨。师傅能否开示一下?师答曰:欲明其义,须通观上下文。学者曰:《孟子》原文是这样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师者曰:很显然,"反身而诚"的前提是"万物皆备于我",其结果是"乐莫大焉"。最后那句话的意思是:力行恕道,即是求仁最切近的路径。它提示我们:《孟子》此章所言乃求仁之事。学者曰:关于"万物皆备于我",从哲学史到教育史,不少教科书将它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