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孟子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比较法的运用能让学生同中求异,通过比较领会中国古典诗词的个性魅力。一、典故相同,主旨不同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诗人常通过用典来含蓄地表情达意,但是相同的典故亦能表达不同的情志,镌刻上独属于诗人的鲜明个性烙印。如"庄  相似文献   

2.
<正>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用典"是一种重要的"诗法"。它使诗词内涵丰富,意蕴含蓄,表达精炼。"用典"类别多样,技巧丰富。古诗词用典的手法精彩纷呈,通过探幽发微,复活古诗词的艺术生命,能让学生深入领悟作品的魅力。用典教学不应是单纯地解释源流和含义,典故在教学中可派上多种用途,巧妙设计,典故会有助于使诗词教学趣味横生。一、典故用于教学导入古代诗词教学的导入方式很多,对一些用典突出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诗词中很多"用典",诗人借助典故来创设意境,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诗词含蓄但立意深刻。本文就宋代诗词中的用典进行列举分析。  相似文献   

5.
2002年全高考诗词鉴赏中给出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学生回答“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个试题的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用典技艺的鉴赏,学生是否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是关系到这道试题答案正确与否的关键。用典,即在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人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进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考生要正确…  相似文献   

6.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技巧。因为用典有助于语言的精练,达到以少总多,以简驭繁的效果,有助于诗风含蓄委婉,让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美、享受美,有助于丰富内涵,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激发读者想像。因此,解读典故成为古诗词鉴赏中重要一环。然而,在欣  相似文献   

7.
正众所周知,古诗文通常是用简练含蓄、内涵丰富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主人公多变的情感。古诗文鉴赏主要是鉴赏诗歌的形象、炼字、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笔者经过高三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诗歌鉴赏的问题出在学生的基本功上,他们不是不知道情景交融的方法,寻找"诗眼"的技巧,他们是根本无法读懂一篇语言高度凝练的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内涵。所以古诗文鉴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读懂诗意上。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是一种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开头便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也就是说,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另一方面,有些用典较为生僻,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正确理解其本意,并在理解其原意的基础上理解用典所表达出的新义,弄清楚用典在诗词中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9.
袁枚的《随园诗话》中多有对其诗歌用典观念的论述,主要包括用典非以多为贵,应避用僻典,应对典故加以适当调度和锤炼,以及用典不可太泥等几方面。这些观念和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正相符合,而且也是针对当时诗坛上翁方纲的"以考据为诗"和浙派诗人的好用典故等风气而发的。  相似文献   

10.
陆昀锴 《成才之路》2009,(36):37-38
用典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高考改革的进程,诗歌鉴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并且诗歌鉴赏难度进一步增大,也让考生越来越犯难。特别是用典方面,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的知识阅历尚浅,更让考生头疼。因此,掌握诗歌鉴赏中的用典知识,对解答诗歌鉴赏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按典故的来源,可分为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化用前人语句三种。  相似文献   

11.
典故是人们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和时代的气息,让人容易接受和掌握。我国古代诗词的写作,往往根据内容的需要引用一些典故,能以较少的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然而,由于有些诗词用典奇僻,在用法上也有意做各种尝试,这就给读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鉴赏诗词的时候,了解典故运用的有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三层级解读”是南京大学黄伟教授提出的一种阅读教学理论,本文以“三层级解读”理论,尝试对李白的《行路难》开展教学。由整合性问题感受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现释义层面的读懂;由诗人用典特点和大动作感受诗人落拓不羁的豪气和强劲有力的生命力,实现解码层面的读透;由学生模拟创作,畅抒己志,实现鉴赏层面的迁移。  相似文献   

13.
<正>在历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就其考点来看不外乎考查诗歌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大的考点。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语言啰嗦、张冠李戴、措辞不当、要点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诗歌的内涵。笔者认为,要答好诗歌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歌。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呢?检验读懂诗歌的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加以判断:一是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诗歌是"怎样写的";三  相似文献   

14.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骈文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其语言优美,句式多变,善于用典。其典故来源广,用法灵活多变,用典贴切。通过赏析《滕王阁序》用典艺术,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文本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典故是人们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和时代的气息,让人容易接受和掌握。我国古代诗词的写作,往往根据内容的需要引用一些典故,能以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然而,由于有些诗词用典奇僻,在用法上也有意做各种尝试,这就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鉴赏诗词的时候,了解典故运用的有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一、用其本意所谓用其本意,指在运用典故时直接使用(引用原句)典故的本意,作者表达的思想和典故本意一样。如:①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小令》)②千岩老人以为…  相似文献   

16.
古人写作立论,多爱用典。修辞意义上的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化成果中的璀璨珠玑。精彩的典故,以极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窍;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生哲理。诗文中用典,可以使作品熠熠生辉;论述中引述典故,可以使论证强劲有力。但随着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随之带来了对典故理解上的困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文章用典的现象。如果对这一现象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必将影响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与鉴赏,难以领略到诗文独具的情趣…  相似文献   

17.
涂家鑫 《成才之路》2012,(16):31-31
正诗歌鉴赏是古诗文阅读的一个重要题型。诗人通过生动感人的诗句,表现自己的感情,传达自己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所谓的"思想内容"。面对高考试卷中的诗词题,许多学生因没有读懂读通诗歌,没弄明白思想内容,导致做题失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呢?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  相似文献   

18.
宋峥 《语文天地》2013,(8):11-12
形象鉴赏是古典诗歌鉴赏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使师生打开鉴赏诗歌的通道,拨开诗歌鉴赏的"迷雾"。应该以古典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为突破点,以求获得诗歌鉴赏的"金钥匙"。一、借助意象、典故、细节,感知形象意象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常常寄托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行舟"、"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达了羁旅在外而神思故里、想念亲人的感情。借助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趣和愿望。  相似文献   

19.
典故是指历史上可为典则或借鉴的诗文、故事,我们加以引用来说明问题,叫做用典。用典可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包含言外之意:还可取得风流典雅,有凭有据,知识渊博的效果。阅读各类作品、文章、经常会碰到典故,如果不了解含义,典故往往成为我们阅读的拦路虎。可见典故实为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不重视。  相似文献   

20.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诗歌意象朦胧迷离,清代诗人王士祯曾说,"一篇《锦瑟》解人难",在教学过程中,若想让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的学生读懂《锦瑟》,尤其是读懂四个虚幻缥缈的典故,愈发难上加难。虽然,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但若只是为了迎合主题的多元化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规律,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