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语用学理论中,关联理论影响颇大,对文学翻译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对《白马雪儿》的英译本展开分析,着重阐述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各种翻译方法的选择,从而实现译文在译语读者中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是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揭示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的理论,为翻译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该文着重依据此理论对文化翻译研究的启示以及其在David Pollard翻译的余光中的《尺素寸心》的译本中的实际应用,总结翻译过程中取得最佳关联的几种常用方法。提出译者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在信、达、雅标准下,对原文进行灵活处理,以取得最佳的语用等值效果。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和交际理论,对翻译有较强的解释力。该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以《围城》英译本为个案,分析探讨人物对话的翻译现象,旨在证明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之声》配音版的翻译,通过例证找出影视剧配音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关联原则,即配音翻译应使目的语观众获取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理解和表达都依赖于对语境的正确理解。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这一概念从认知的角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求得最佳关联,正确理解原文本并生成最佳译文是建立在对相关语境的准确把握这一基础之上的。从关联理论的认知角度来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实现最佳语境关联对翻译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益繁荣的电影事业和各国间日益增长的跨文化交流使得字幕翻译倍受关注。关联理论是斯珀波和威尔逊提出的。从关联理论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推理以及在对应的语境中寻求关联的过程,其目标是求得最佳关联。《英雄》的英文字幕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本文将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译者是如何采取缩减式、意译、归化等翻译策略达成最佳关联的。  相似文献   

7.
王瑾 《海外英语》2011,(11):307+320
法国认知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也叫关联原则,它是关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条原则。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翻译中,译者应超越单维语言层面,寻求最佳关联,并获取最佳源文语境效果,以引发译入语读者的共鸣。跨文化的隐喻理解与接受需要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杨晓丽  安静 《文教资料》2011,(2):31-33,88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源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在W.J.F.詹纳尔的《西游记》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詹纳尔为翻译《西游记》中的文化内容,采取了多种手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替代法及注释法。本文通过评析具体例句指出,在翻译涉及文化内涵的文本时,译者应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9.
在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了《昭通旅游导游词》英译文本存在的问题,重点考查《昭通旅游导游词》英译时译者对影响最佳关联性翻译的两个因素: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的处理情况,旨在更好地理解旅游资料的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更好地指导旅游资料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对话有着丰富的会话含义,其英译本中对话特殊含义的重构对人物的塑造至关重要。本文以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和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为基础,对《红楼梦》对话的四个英文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揭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最佳关联的实现效果。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12.
亚瑟·韦利在翻译《道德经》时提出,哲学文本的翻译重在其思想内涵的传递,采用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史学性质的”,是一种“文字翻译”。然而,韦利的翻译并没有摆脱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二元对立的超越观念仍然渗透在其中。通过考察五个《道德经》英译本中对“天下”一词的翻译,可以从中得见韦利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继续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既可以展示中国文化,又可以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共存。但《道德经》的某些英译本,当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很多文化意义不是丢失就是被曲解。作者比较《道德经》两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现理雅各(James Legge)较好地处理了《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与其相比,威利(Arthur Waley)则略逊一筹。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通过对《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和接受等的情况。由于汉英语言结构的差异,《道德经》文中大量运用的排比、对偶和回文等修辞格,成为翻译的难点和研究的重点。文章选取以帛书本为源本,以世传本为参考的刘殿爵译本,通过举例分析,就该译本如何采用直译、意译和弥补等翻译方法,对原文形式进行重塑作出讨论,总结其翻译语言的艺术特点,并从中观察古籍英译的某些共同特点和现象。  相似文献   

15.
何晓花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7):80-82,87
理雅各的《道德经》译本大量使用押韵,且形式多样,有单韵、双行押韵、隔行押韵、吻韵等格式,赋予译文行云流水般的美感。他的译本风格,兼具意美、形美和音美,堪称神"韵"佳作。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是动态的,它必须与时代、人类的精神和语言的发展同步.人类的理解水平、精神需求的水准、语言发展的进程等是文学翻译过程中重要的动态内涵.<道德经>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被世人瞩目,随时代发展,我们有必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阐释其思想,这就是典籍重译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以阿瑟.威利(Arthur Waley)的《道德经》(Tao Te Ching)英译本为蓝本,依据现代人的研究成果,将译文与原文逐句比照,分析该英译本《道德经》第一章译文的得与失。指出第一章是老子的宇宙范畴论,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就古代哲学经典理论体系的翻译工作而言,要义范畴、核心概念及对学说体系纲义性的完整把握是经典翻译的首要,而语言文字当在其次。  相似文献   

18.
语言模糊现象主要包括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方面。语言模糊现象是《道德经》翻译的特征之一,从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角度分析不同译者翻译《道德经》的模糊语言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具体体现在通假字的使用、一词多义和句法模糊上。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德经》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道德经》以其符合宇宙规律,显示出其独有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对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新的美学理论创造吸纳、包含中国美学的有益成分提供了可能,显示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中由"道"及"德"、"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沟通了先验世界与生活世界,实现了形上和形下的贯通。在形上层面,《道德经》表现为"道"的先验性、本体性、自足性和规律性;在形下层面,《道德经》表现为"德"对"道"的分享、得道者得天下、天道与人道的贯通。形上和形下相互贯通体现为"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