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碧鸡漫志》是南宋词学家王灼的词论著作,反映了王灼具有时代特色的词学思想倾向。他借鉴了儒家诗学思想,延续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点,打破了诗词的文体隔阂,使词体摆脱了"词媚"的束缚,构建出以词体历史、创作论、鉴赏论和作用四者为内容的词学思想,反映了王灼和当时南宋文人们重经济、重教化的词学倾向。  相似文献   

2.
咏物诗词只是以客观的"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因此必须仔细审视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反观近些年,高考对咏物诗的考查频率较高,2002至2008六年高考共考查了11首咏物诗,选取的大都是以物喻人、形神兼备的咏物诗.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高考咏物诗的鉴赏指导?  相似文献   

3.
诗词鉴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品中诗人之情相会的过程。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以下几种鉴赏方法必不可少。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  相似文献   

4.
酵母汤密码     
商晓娜 《小火炬》2012,(11):30-31
11第二次当爸爸自从妈妈变了一回老太婆之后,我就开始和妈妈(也包括爸爸)之间产生了隔阂。之所以产生隔阂,并不是因为妈妈、爸爸对我不好,事实上,那次的意外事件过后,他们并没有惩罚我,连我预想的挨揍都不曾有过。可他们越是这样不动声色,我越是觉得难堪,我甚至在想:"也许爸爸、妈妈对我讨厌透顶了,连理都不理我了。"这个想法就像循环放映的电影,在我的脑袋里一遍  相似文献   

5.
诗歌鉴赏自1994出现在高考题型中,其题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大约以2002年作为一个分水岭,之前是以客观题型出现,之后是以主观题型出现.大纲告诉我们诗歌鉴赏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我想结合例题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各个击破: 一、鉴赏形象类  相似文献   

6.
由于诗歌鉴赏在考试中所占分值比重较大,涉及题材广泛,一直以来都是高考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3+N"法则是根据诗歌教学实际总结出的一套有效法则,尤其适用于咏物诗的鉴赏。何谓"3+N"法则?"3"就是鉴赏咏物诗的三个步骤;"N"就是表达技巧,一首诗的表达技巧往往≥1。掌握"3+N"法则,找出诗人所咏之物的特征,以及物与人的相似点,就不难提炼出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3+N"法则在咏物诗鉴赏中确实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里这样写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本来用以形容诗歌鉴赏中的情景关系,但把它用在文本解读中也不无恰当。在这里,“我”就是教师,“物”就是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由于受到教师个人人生经验、兴趣志向、阅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轼天性爱水,认为水具有因物赋形、令姿奇趣的特点.通过赏玩领悟,他借水抒发了厌倦宦游、渴望归隐的情怀;与前人因水之奔流不息而感伤生命的流逝不同,苏轼则以"心无所住"的态度积极面对短暂的人生;以雨与晴两种对照鲜明的自然现象观照人生命运,促成了其精神形象中的乐观旷达.苏轼还以水为喻论艺:万斛泉源、行云流水、随物赋形即分别从艺术创作、艺术表达、艺术鉴赏的角度阐述其文艺现.  相似文献   

9.
古诗歌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授过程中,教师总告诉学生从"内容""范围""方式"三方面来把握,其中"内容"包括"景、物、情、意";"范围"包括"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设题方式"包括"联想鉴赏、直接聚焦、借题发挥、对比鉴赏"等.但在鉴赏实践中,学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汤炳正先生谈到诗词鉴赏的时候曾说:"欲知山川之美,品物之盛,则当身莅其境,心领神会,方能知其全而得其真,贵在自寻自悟,不能人云亦云。"语重心长地道出了诗词鉴赏的要  相似文献   

11.
昌耀诗歌的陌生化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意象两方面。语言方面指他对古汉语的复活和对日常汉语的疏离;意象方面指他在意象选取、生成时与日常世界的偏离。昌耀诗歌的陌生化追求一方面使他的诗歌具有典雅的风貌和阅读的新鲜感;另一方面,这种陌生化有时又成了诗歌阅读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诗歌欣赏观念 ,包含了“入乎其内”的分析和“出乎其外”的联想两个方面 ,既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具有奠基之功 ,而且与现代的文艺接受理论有某些暗合之处 ,至今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只有诵读背诵的主观追求,没有深度鉴赏体味的意愿。教师需要从更多角度展开设计和研究,在欣赏方法传授方面有所作为,为学生提供欣赏的动力支持。古诗词欣赏未必需要更多知识储备,从学生视角出发展开设计和引导,让学生依据现有知识展开欣赏体验,同样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成长学科认知,经历思想的洗礼。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古诗词欣赏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邓程 《天中学刊》2004,19(3):61-64
近代以来的古代诗歌研究从浪漫主义的角度,提炼出许多概念,比如神秘的宇宙意识、永恒、有我与无我等。研究者并以此为标准对古诗进行褒贬,这使古诗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5.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探索初中生古诗拓展阅读实践活动的具体做法为:编撰地方古诗读本,编选的古诗尽量以名家名篇为主,题材尽量涵盖本地文化特色,且语言要生动、准确、简洁;开展古诗赏读活动,包括利用咏新津的古诗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举办赏析咏新津古诗的讲座,引导学生探究咏新津古诗中蕴含的地方文化,让学生进行古体诗创作等。阅读活动促进了师生对地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与西方文化的天人分裂不同,中国文化中自然既不是人化的自然,同时人也没有消失。王国维的“有我”与“无我”是对西方诗的概括,并不符合中国诗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冯文炳的《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谈新诗》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重“趣味”,讲“妙悟”,深得中国古代境界论诗学之精髓,处处流溢着道禅诗性智慧,但也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18.
生活阅历对古代诗歌鉴赏有较大的影响。这一影响的产生是由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的关系决定的。要成为一个好的古诗鉴赏者,就要努力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诗话全编》涵盖了诗论、诗话专著和主要的诗论家及主要的论诗名著,更蒐集到了至今还远未为研究者所知晓的散见于浩瀚载籍中的论诗片言只语,对治古代文学者具有莫大的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一是补阙、正误的重要资料价值。二是为作家、作品研究提供事实支撑(含生平事迹补遗;宋代僧诗和诗僧的材料补充;弥补某些人物关系的重要史事)。三是为文学史上的某些专门问题,提供佐证材料。四是艺术风格的品评,文论观点的概括,则更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