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部取消在校大学生婚姻禁令以来,在校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校园恋情日趋普遍,恋爱动机多样,恋爱花费不断攀升;性观念日趋开放,性行为增多,性动机多样;对婚姻目的的认识颠覆传统看法,婚姻意向年龄提前,生育态度不一,对婚姻的责任认识不足。这不仅与"禁婚令"废止有着直接的关系,更有其深刻的内外因,如社会环境的诱导,制度约束的松弛,学校教育管理的不足,家庭教育的弱化,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等等。  相似文献   

2.
李婷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129-131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为世界奉上的一部悲剧经典巨作.安娜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婚姻悲剧,安娜悲剧命运的背后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是由人物自身的性格、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促成的,是具有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3.
中缅跨国婚姻模式主要体现为资源交换婚姻、互补婚姻、欺诈婚姻三种模式,从其婚姻动机、交往途径、婚姻现状看,都具有交换性质,基本模式为"交换婚姻"。这种"交换"关系并非感情与感情的交换,更多掺杂的是物的因素。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渥伦斯基和《雷雨》中的周萍在各自的婚姻、情爱生活中,都是以自私唯我的心理和行为上演着情毁人亡的悲剧。这一悲剧一方面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一方面是陷于情感泥沼中的时代畸形儿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5.
鲍涛  倪晓春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4):76-78,85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与列夫·托尔斯泰名字联糸在一起的传世佳作。托翁在独特的爱情悲剧冲突中表现安娜·卡列尼娜善良的情怀;在复杂的社会悲剧气氛中,塑造安娜·卡列尼娜优美的灵魂。托翁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述了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正爱情的过程和悲剧性结局,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优美崇高的悲剧主人公形象。托翁的卷首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暗喻着安娜·卡列尼娜这一文学形象将象夜空中灿烂辉煌的彗星之光,留给后世读者永恒的惊叹和沉思。  相似文献   

6.
安娜·卡列尼娜与弗朗西斯卡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个体,她们面临着同样的女性境遇--拥有不爱的丈夫、难舍的孩子、相爱的情人,处于婚姻、家庭、爱情的两难选择中.值得深思的是,身处传统社会的安娜选择了放弃家庭,而身处自由、开放时代的弗朗西丝卡割舍了爱情,从而显示出,婚姻、家庭、爱情这道永恒的难题并未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得清晰可解.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挚爱情不得并被虚伪、黑暗、冷酷的沙俄上流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意义,展示列夫·托尔斯泰对社会本质敏锐的洞察力与精湛的人物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俄国文学异军突起,其中托尔斯泰是最闪耀的那颗明珠。《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托尔斯泰将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运用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形式上,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写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的悲欢离和,内容上展现了俄国贵族的上流社会和黑暗的政府官场生活;另一条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蒂的爱情纠葛,内容上展现了农事改革的艰难历程。《安娜·卡列尼娜》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9.
由于生活及伦理道德观念的不同,在元代这个异族入主中原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反掠夺婚姻的呼声是元代妇女发出的最痛苦的呼声.而元杂剧也反映了这一呼声.但元杂剧中对女子反抗掠夺婚姻的思想动机的描写呈现出复杂多面性.本文即对这种思想动机的复杂蕴涵所产生的原因及价值评判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学生婚恋观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把被试对半开半闭式问卷所作的回答进行分析整理,制定了包含43道题目的原始问卷,采用项目分析与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检验。问卷中包含对恋爱动机、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观、性爱抉择观的考量。结果表明,7个因子可解释总方差的54.721%,问卷的同质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效度、结构效度都较好,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适合本国大学生使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编大学生恋爱动机问卷,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2014名大学生作为有效测试的被试。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总体上是积极的,主要以情感性与婚姻性的积极动机为主,但在消遣性上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型、恋爱情况、家庭教养方式差异。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的发展特点,从个人、学校、家庭方面进行相应的恋爱动机教育。  相似文献   

12.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并被一定历史时代、一定地区内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与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夫妻关系,它虽受一定的自然属性的影响和制约,但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边境通婚数量逐年上升。中越边境跨国婚姻反映的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也是人们的一种文化诉求,是典型的功利型婚姻,婚姻动机带有明显的利益追求动因。跨国婚姻不仅加强了中越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婚姻模式发生转变,同时也引发了相关的社会和边境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都是文学史上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相似之处:处在社会变革时代,容貌漂亮被包办婚姻毒害,嫁给了不懂爱情的老头子,发生了婚外情并背叛了家庭,以悲剧命运收场。两个人物的不同之处:人物性格和给读者的审美感受不同,两人追求爱情方式、人生的精神寄托不同,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动机不同。  相似文献   

14.
采用苏红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对304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婚恋观的特点及其差异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婚恋观的性爱抉择维度上、恋爱动机维度上以及婚姻自主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角色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恋爱状态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忠诚维度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性别、恋爱状态等因素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婚恋观;相比男生,女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恋爱动机更清晰,但婚姻自主度较低;相比曾经恋爱过的群体,正在恋爱的群体在性爱抉择上更传统,在婚姻角色上更加开放;相比研究生,本科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对婚姻的认识上也更忠诚。  相似文献   

15.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小说中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是悲惨的,她的悲剧寄寓着她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悲剧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安娜穿着黑色天鹅绒长裙参加舞会的描写,几乎令全世界读过这部名著的人都印象深刻。作者以寥寥数笔所显示出的服饰美学以及文明社会的着装观,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联想。本文试对《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服饰话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问卷(FAD)、婚恋价值观问卷(CMLCQ)、简易性态度量表对121名景颇族大学生家庭功能、婚恋观与性态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景颇族大学生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因子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2)婚恋观的恋爱动机和婚姻价值观得分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3)婚恋观的性爱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度得分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异;(4)景颇族大学生性态度开放倾向、情感倾向、需求倾向和回避倾向得分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以往对安娜形象多是从社会角度、宗教角度、家庭观念角度来分析和界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托尔斯泰文艺理论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事实上,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既包含着现实主义精神,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从1910年起,《安娜·卡列尼娜》就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改编成电影,至今已经有超过20个的电影版本。本文全面梳理这一百年改编历史,并结合历史文化语境简析《安娜·卡列尼娜》在大屏幕上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由剧作家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建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因重视隐藏在台词背后的剧中人的感受,在心理的开掘上取得了很大的深度,从而成为滋养世界各地的现实主义演技及导演理论与方法的源泉。该剧院上演的长篇小说剧目《安娜·卡列尼娜》展现了《安娜·卡列尼娜》小说思想内容的狂欢化本质,剧院排演此剧也揭示出新现实主义思想渗透下的狂欢式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