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是刑法学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于原因自由行为的行为构造,进行分析。结合行为与责任同在原则的新的理解,对于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进行再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21,(5):117-124
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依据可谓刑法界不断争论的话题,而现有之理论或多或少存在缺陷。隔离犯说首先对原因自由行为进行分类,立足于隔离犯的法理,通过考察其各阶段的法益侵害的危险状态,在将实行行为与着手实行分开判断的基础上,分别考察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性质、法益侵害结果的归属及犯罪未遂形态的成立范围。以此坚守责任主义之“同时存在原则”的不可逾越之底线,较好地解释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依据。  相似文献   

3.
原因自由行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一个重要刑法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国传统刑法学中没有这一概念,但现实中确实存在。文章对原因自由行为的产生缘由、概念分歧以及可罚性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论证了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对我国刑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原因自由行为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一方面其并非刑法认定行为人罪责的基本类型,另一方面又限缩刑事责任能力认定规定的适用,使其在刑法法理的探讨上始终扮演着“反叛者”的角色。探讨原因自由行为与“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原则”、可罚性问题、主观罪过问题,并就其出路提出立法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面临的主要障碍来自于责任主义.构成要件模式、例外模式及折中模式是解释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的三种主要学说.文章在梳理上述学说的基础上,借鉴间接正犯、教唆犯等共犯理论来说明其可罚性.在论及范围内,文章还涉及到对实行行为、犯罪未遂、因果关系等相关概念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6.
刑法上的原因自由行为,在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学界,历来有众多学说对立。为维护“实行行为与责任同在”之原则,通常要将实行行为的范围扩大到原因行为阶段或者类比于间接正犯,但也由此产生众多问题。根据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原因自由行为性质上当属修正的构成要件行为。遵循“行为与责任同在”原则,原因行为必须在故意或过失的支配下,结合基本的构成要件行为,方具有可罚性。在我国的立法上,对原因自由行为的规定过于单一,应当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7,(7):32-37
中立帮助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果刑法将其统统置于帮助犯的范围内进行评价,必然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中立帮助行为可罚范围的界定,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都有极大的争议。在界定可罚性范围时,帮助者只要认识到犯罪意图即可,主观方面的认识程度和意志强弱仅作为量刑考虑因素,因此应当从帮助行为和正犯之间的客观联系来确定中立帮助行为之可罚范围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争议和疑问,远没有达成共识。在我国原因自由行为应采用狭义的概念,采用理论与分则立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9.
原因自由行为是行为人因故意或过失而使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且在此状态里导致某一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实现的行为.其可罚性在于它是“同时存在原则”的一种例外.主观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相似文献   

10.
刑事可罚性是判断教师惩戒行为犯罪与否的重要标准。一般而言,教师惩戒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法令行为、被害人承诺或者正当业务行为而排除其刑事可罚性。其中,法令行为中的"权利行为"强调教师的职业与专业特性,更符合教师惩戒行为的正当化要求。教师惩戒行为的正当化依据主要有目的说、法益衡量说和社会相当性说。相较之,"社会相当性说"注重对学生权利的保护和教育秩序的追求,更具包容性和实用性。教师惩戒行为的正当化构成需要满足"指向学生特定的偏差行为"、"主体是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师"、"以教育学生为目的"、"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能超出必要限度"五个要件,反之则有入罪之可能。  相似文献   

11.
罗尔斯认为,自由是制度所规定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的总和,所以法治和自由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将法律看为争夺权益而制定的产物,而应将它看作是试图实现正义原则而规定的最好方针,具有道德的功能,整个法律和正义的哲学就是以自由观念为核心而建构起来的。概言之,自由的法治观是罗尔斯法治观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自由: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马克思、萨特自由观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层变革,哲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由--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予以特殊的关注.文章旨在通过对马克思、萨特二人自由观的回顾与剖析,特别是就其中有关自由得以建立的基础、自由与实践的关系及自由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重新梳理,以期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给当代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西学传入以来,自由便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对象,对儒家自由内涵的考察也从未止步。但是,儒家的自由有着自身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其在《论语》中也更多地表现出作为一种心灵体验的内涵。这与西方传统自由观念不同,西方把自由作为道德的前提,并给予自由极高的地位;而儒家则把道德视为达成自由体验的条件。中西不同的自由观造成了两者不同的文化,但通过逐渐深入的交流互动,二者可以相互借鉴,以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  相似文献   

14.
法益说无法解释德国刑法第323条c"见危不助罪"的可罚性。在当前风险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并存的状态下,刑法需要设立一种"团结、互助的义务",而只有在规范论中,才能很好地解释见危不助罪的可罚性,见危不助行为侵犯了一种历史性、社会性和伦理性形成的"相互救助以保全群体"的制度性期待,也能够自洽地解释实践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张慧 《政治思想史》2019,(4):138-159,200
拉里维埃是法国重农学派政治思想的主要阐述者。他构建了"自然秩序"理论,表述了以财产权为基础的自由观和以交换为基础的平等观,反对了等级社会中的特权制度,捍卫了个人的自然权利。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合法专制"理论,将君权认定为一种源自社会契约的监护权力。在这一理论中,君主掌握立法权和执行权,司法权另置,同时有一套从地方到中央的议会体系。此外,司法官员和公共舆论也是约束王权的重要力量。从实践上,"合法专制"和绝对君主制时代的政治实践具有连续性,即保守性;但从目的上,它对捍卫个人自由和平等而言具有激进性。  相似文献   

16.
波伏娃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有其独特的贡献。她提出了道德自由的概念以及人与人互为主体和他者的观点,探索了女性自由与解放之路,对法兰西自由主义文化精神给予了全新的阐释和极大的丰富。从波伏娃的自由观及其对自由的实践,可以洞悉波伏娃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在法国自由主义文化思想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无论是认识的活动还是改造的活动,都是一种活动即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换句话说,自由总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由是有限的自由。自由中的受动性主要表现为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自然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它还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性、可利用性和基础性。在考察人的自由时必须考察到自由的受动性,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何谓自由,唯心主义者和旧唯物主义者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哈耶克基于经验主义哲学的立场,在"唯理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种对立的理性观中坚持"理性不及",否定法律是人理性的产物。在批判"自然的"和"人为的"二分观的基础上,提出"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三分观,确立了进化论法学方法论,法律不是"建构的",而是"发现的"。自生的私法优于人为的公法,在私法之治里,法律和自由是统一的;在公法之治里,法律和自由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发展领域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马克思的实践历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实践历史观的实践视角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它的实践的社会时空结构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的发展理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想,均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由之构成对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实践历史观的解读。深入理解马克思实践历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