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先骕是一位卓有见识的诗学批评家,主持过<学衡>"诗录"栏目,说明他是一位具有法眼的选家.新文学兴起时,在东南大学的"学衡派"与在北京大学的新文学领袖胡适、陈独秀展开了激烈论战,除了文言、白话之争外,还有"旧体诗"当存还是当废的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2.
研究历史人物,首先应广为收集该人物的生平材料.在未占有充分材料之前,仅以片语只言或个人臆想,所得出的结论,往往错误.笔者关注胡先骕已有十余年,去年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拙编<胡先骕先生年谱长编>,即是向学界提供一部较完整的胡先骕生平材料,希望胡先骕研究藉此得以深入.……  相似文献   

3.
开创植物学教育民国元年(1912年),18岁的江西新建县学子胡先骕参加了由江西省组织的首届东西洋官费留学考试,入选西洋留学指标。胡先骕进入加州大学,开始选  相似文献   

4.
胡先骕是一位传奇式的中国近代科学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大学校长、古体诗人,更是具有铮铮铁骨的真知识分子,具有博大的爱国情怀。他对中国植物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作为思政教育及生涯教育素材,本文基于《胡先骕全集》的编纂心得,详细介绍其人其事。本文为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研究者仍然无视胡先骕在推动古典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参与建构现代文学批评系统以及订立文学批评规范等方面的作用,自然也就不认可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无疑,对此重加辨析有助于纠正当前胡先骕研究中的不足,也能为我们反思现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胡先骕是集科学家、文学家与教育家等名誉于一身的大学校长。胡先骕高等教育思想溯源于其家学渊源、求学经历、教学与管理实践、学术历程与主张等。其高等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高等教育精神、人才陶冶、留学方针与政策、学位与奖励制度、高等教育师资与师范教育、高等学校办学等方面,对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有重要启示。虽然胡先骕的高等教育思想难能可贵,但在其办学实践中并未能充分突显。  相似文献   

7.
"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们的争论实际上是西学与西学的一场争论,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来自于欧洲.关键是"学衡派"的主要成员主张要从西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性,以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功利性,弘扬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所以他们提出了"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他们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然后慎重择取.在一定程度上说,"学衡派"具有更健全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8.
胡先骕《蜀雅序》一文,是为前辈词人周岸登《蜀雅》所作的序,刊于《蜀雅》卷首,张大为、胡德熙、胡德焜合编《胡先骕文存》失收。这篇佚文追述了周岸登的治词经历,真实再现了上世纪20 年代旧体诗人的创作情境,同时也通过回顾自己的学词经历,肯定了密切关注时局、心怀民瘼的创作观念,以此对五四新诗探索作出了一个明确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一   胡先骕是享誉世界的中国近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是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者之一.胡先骕在学术研究中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把精神成果转化成物质效益,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学衡派"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派"的指责,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60多年中,一直被目为守旧派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学界开始重新评估"学衡派",视其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本文试从"学衡派"的主张和立场、"学衡派"与"新文化派"之间的论争以及"学衡派"未切中"新文化派"要害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整理,以厘清"学衡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  相似文献   

11.
"学衡派"以《学衡》杂志为理论宣传阵地,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与新文化运动相抗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初始,"学衡派"表现出的"新保守主义",在接受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特征的同时,试图从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规范化上制衡文化激进主义、唯科学主义带来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人生信念的现代失范,尤其是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沦丧或异化。  相似文献   

12.
学者大多将"学衡派"放置在一个与新文学者尖锐对立的层面,笔者细读诗论原典却发现,"学衡派"与新文学者的诗学理念既对立冲突,又相反相成.冲突集中在变革是否须付诸实践尤其是诗的体式是否须变革,但有关中国诗歌面临困境亟需变革和承继中国诗学优良传统等方面,却心存默契甚至相反相成.文学革命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健康的发展便与此有关.以胡先骑与胡适为代表,从两种诗学理念之冲突焦点、两种诗学理念之主要区别、两种诗学理念之内在默契三方面可见两者之闻的异同,进而可探寻形成他们之间差异及默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胡先骕不仅是植物学家、学家,而且是教育家,他不仅有长期的教育实践,而且有自己的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现的基础和核心为新人主义,他在新人主义教育现指导下,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择出了一系列的宝贵意见,经过近百年的实践检验,含量显示出这些意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试述南社里的宗宋派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社里的宗宋派或兼宗唐宋的诗人,当年均不赞许柳亚子片面尊唐,而是努力汲取同光体、宋诗派的长处,毕生潜心诗艺,取径较广,汲取宋诗而取得卓异成就.诸宗元才力横肆,苍浑而造句瘦硬,得到同光体诗人高度评价;黄节诗近陈后山,瘦而有神,婉而健劲;傅钝安逸情骏迈,气魄雄迈;姚鹤雏诗既得宋诗之味厚而无其滞重,得唐诗之空灵而避其轻滑.林庚白诗先学宋,后学唐,沉著郁怒,以精深见长;高燮诗有唐诗之雄放而又兼宋诗之峭健,合唐宋诗为一体;胡先骕合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为一身,力图学宋诗而创新,吸纳时代气息、科学精神与学理.可见以为南社"诗唱唐音,不尚江西"、"多叫嚣亢厉之音"之说失之片面,而贬低南社以为"浮浅"、"卑卑卖油郎"之论也将不驳自倒.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41-145
胡先骕推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引白碧德人文主义之华,事高等教育四十余载,任国立中正大学第一任校长。他针砭时弊,指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与不足,提出了"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行,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的教育目的,倡导"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培育"术德兼修"的人才、建设"学术宏通,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提出"宽筹经费"保障措施等等,更难能可贵。在国立中正大学担任校长期间他将这些理论落实,对现代中国高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胡先是中国近代植物学在中国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享誉中外的知名植物学家。从1915年发表第一篇植物学研究论文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实践中,胡先对于科学普及的重要性、自然科学与政治、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时至今日,学界多数学人已不再把新文学倡导者与"学衡派"的论争看作革新与守旧、进步与反动的文艺思想斗争了.然而,他们当初的分歧何在?造成分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对此作了深入地论述,客观公正地评析了这场论争的是非功过.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46-55
作为学衡派的核心人物,梅光迪的学术活动折射出学衡派中的个体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有独特贡献的事实,这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的价值回归,又是彰显新文化运动丰富性与复杂性的重要体现。因此,重识梅光迪,不仅是丰富个体化经验与体验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面相,更是进一步推进新文化运动研究走向深入和多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提到"派",容易引起误解。我先来破个题。何谓"苏派"?我是这样想的:江苏文化发达,教育传统深厚,是东南文化重镇,历史上"南高师"、"学衡派"、老中大、无锡国专……出了众多教育家,加之南京是民国首都,众多外省籍教育家也从这里走向了全国。处于相同自然、历史、文化、教育的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为尽早实现教育普及的目标,近代教育先贤设计了独立的师范教育体制,当中又特别强调高等师范的建设,而有"高师教育分区制"的出台,"六大高师"因之而诞生。上世纪20年代,高师迎来了"升格运动",历经多年苦心经营才成的"分区制"随之破产,"六大高师"多数倾向转轨为普通大学。特别是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先升级为武昌师范大学,旋即"舍师范"而"奔综合"变为武昌大学,此种情形引发了教育先进的担忧,而有恢复旧制的种种呼声及努力。但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对此却不以为然,而孟宪承与之意见相左,故而构成一场教育论争。胡不认可"封闭性"的师资培养方式,主张采用"开放性"的,但是这种理想的计划离中国的现实太远,而且对教育学与师范教育的认识不周全,因而引来孟宪承的批评。这场论争规模虽小,但学术分量很足,对于今日的师范教育改革亦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