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赛珍珠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却不被美国文学界所重视,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赛珍珠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以中国乡土题材为主,而没有建立在美国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以西方人的视角通过小说的形式对中国乡土文化以客观评价,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本论文着重于探讨赛珍珠小说对乡土中国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关注赛珍珠的人大多知道,她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一生所从事的跨文化创作成果丰硕,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传记以及翻译等。我将这些作品分为小说创作和非小说写作两大类。赛珍珠的小说,特别是中国题材小说(如已成为经典的《大地》),是极为重要的作品,它们既代表了赛珍珠为沟通中西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在《大地》上开辟了新的田地,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4.
作家档案赛珍珠(l892~1973),女作家,本名珀尔·布克。赛珍珠是她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西部,父母是传教士,自小随父母来中国,曾阅读中国的经书。17岁回美国进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1922年开始写作,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即成为畅销书,1938年因此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瑞典学院的评语是:"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她病逝后,按其遗愿,墓碑上只镌刻"赛珍珠"三个汉字。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小说家赛珍珠以其中国生活经历为基础所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大地>,以跨文化的视角,向西方介绍了中国这个尚未被西方熟知的国家,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小说<大地>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和家庭观念,表达了作家对中国农民美好愿望的肯定.虽然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仍无法完全冲破西方殖民文学的桎梏,但是,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中,重新认识赛珍珠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作为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以创作中国题材的小说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其身上的后殖民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她的中国题材小说以她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为西方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另一方面,她的小说中也存在着浓厚的说教意味或说是化殖民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汉学研究在全球轰轰烈烈地展开。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有关论文还是专著,都找不到以描写中国而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的名字。本文试图就中国小说评论这一微观角度,简论一番赛珍珠在国际汉学中的特殊地位与突出贡献,以弥补这一空缺。笔者认为赛氏对中国小说的评论与国外汉学家相比较,显示出一些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不局限于翻译与介绍;不单纯模仿中国小说创作手法;不简单依据与固守中国原有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有焕然一新的阐释与概括。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的父母在她三个月时漂洋过海来中国传教。然而,他们的海外传教事业终因异质文化的对抗和碰撞而未能成功。赛珍珠从他们事业和生活的双重不幸中认识到了异质文化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继承了父亲对事业的热诚投入和艰苦开拓的精神,并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坚强面对困境争苦难的勇气和决心,抛弃了狭隘的宗教信仰,形成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成了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中国,早已走过了那个因“赛珍珠”的姓名触犯了民族心理的潜层意识而使她备受揶揄的时代,大学校园里也不会有多少人将赛珍珠与赛金花搅在一起了。一个真正严肃的研究者决不会再武断地因其美国传教士身份而棒杀她的中国题材作品,更不会轻率地冠之以一顶“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帽子了。赛珍珠研究经过建国前、建国初的种种曲折之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视野,国内出版的美国文学史中出现了赛珍珠的章节,赛作被翻译和重译,出现了近10篇以赛珍珠为题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1992年、2002年、2005年召开了四次赛珍珠学术研讨会,中国学者正以开阔的胸襟与眼界调整着自己的价值坐标,对赛珍珠其人其作做出多角度的阐释,“赛珍珠现象”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显示出了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意味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地三部曲》等中国题材小说,是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最重要作品。尽管一直有中国学者的各式批评,但赛珍珠创作热情不减。总体来看,她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对中国民族性格及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认知,还是比较深刻、独到的。虽然她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关注,很多时候只是体现在她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的言行举止、细枝末节上,但凸显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值得审视。其中,被中外人士广为论述的中国"面子观念"或"面子问题",乃是赛珍珠切入的重要视角之一。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1892-1973)Pearl.S.Buck,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凭借《大地》三部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就被传教士父母带到中国,从此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她从小接受中国文化,她的作品是其在中国生活最真实的反映与表达。作品因讲述农民王龙如何以土地发家致富的故事使得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中国农民及其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大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传教士,写出了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这本小说很快便风麋美国并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不胫而走”。这就是赛珍珠和她的成名作《大地》(The Good Earth)。1938年赛珍珠因《大地》和她写的她父母的传记《放逐》(Exile)《战斗的天使》(Eighting Angel)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是:“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  相似文献   

13.
田金芬 《时代教育》2012,(9):122-123
赛珍珠和林语堂因为他们相似的文化经历和志在沟通中西文化的目标,被冠为"文化大使"。他们在中国及其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两人均力图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文化,他们在自己的小说里构筑了一副副鲜明生动的"中国世界"的图画。但由于两人的文化身份定位的不同,所以在两人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迥然不同,本文力图剖析赛珍珠与林语堂如何在构筑中国形象时达到对自己母体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14.
《龙子》是赛珍珠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龙子》渗透着赛珍珠和平与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战争中的人心之变也映射了赛珍珠对人性的反思,而小说中涉及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调和则显示赛珍珠多元文化互补的思想。这些与当今倡导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研究赛珍珠抗战小说《龙子》中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探索该作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臧杨柳 《考试周刊》2010,(42):27-28
赛珍殊一生创作并出版了70多部中国题材的小说,其创作信心源自于哪里?她为什么能够如实描绘“中国农民生活”?本文主要探寻赛珍珠作品的中国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开始文学创作的年代与鲁迅的主要作品年代接近,二人都有跨国生活经历,但两人所处背景迥异,作品题材、风格等都截然不同.前者出生于美国而在中国成长,虽是西方人,但却热爱中国文化,创作了大量中国题材作品,向西方反应了真实的中国.虽然赛珍珠比后来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早了半个世纪,但也可归入后殖民主义作家行列;后者创作了大量以“国民性批判”为主题的作品,看似有“以西方为中心”的倾向,却并非以取悦西方读者为目的,而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论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阅读》2007,(11):46-48
2001年12月1日晚,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因病逝世,享年83岁。20世纪50年代至今,林海音已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43部。她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小说《城南旧事》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并被改编成电影,后获数项国际大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928年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瑞典皇家学院竟将诺贝尔文学桂冠授给以描写中国题材为己任的美国女小说家赛珍珠,这是前所未有的。在受奖仪式上,赛珍珠作了题为《中国小说》的长篇演讲,发表自己对文学的看法。她身为一国作家,却在瑞典皇家学院大谈特谈另一国的小说,这更是破天荒第一次。演讲一开头,她就说,“我在考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这位美国作家不同于东西方作者的独特写作视角,赋予了她中国农村题材作品特殊的魅力.不仅如此,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作品中表现的一贯主题"恋土",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神话原型,展示了她中国题材小说世界性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