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密切,亭台楼阁类诗歌向我们传达了丰富的内涵,是我们了解唐宋时期社会状况与世人生活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诗歌分为风景之美、离愁别绪、抒情怀古三种意蕴类别进行阐述。从唐宋时期所处的大国背景下介绍了该类诗词大量出现的原因,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推动其发展的原因。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诗歌的繁盛,推动了诗歌文学的发展,丰富了诗歌文学意象类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客观景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人的情感也有色彩,或热烈,或淡泊,或悲凉。唐宋时期的诗人深入细致的观察生活,用色彩来描画客观景物的美,现实世界的美;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色彩的不同组合,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以牛郎织女故事入诗,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唐宋之际,描写七夕的诗词数不胜数。或写七夕"乞巧"风俗的,或写因事即情、触景生情的,或独出机杼、推陈出新,必然能化腐朽为神奇的。  相似文献   

5.
唐宋诗词中的云水意象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有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物的形象化显现,它要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东西,是对"意"的主观创造性的表现.本文以唐宋诗词中的云水意象为例,论析蕴含于其中的审美特质和禅悟内涵.文章指出,云水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蕴含和表现着离愁别绪和闲淡野趣.文章还从禅宗哲学的角度.揭示云水意象所蕴含的深层禅悟内涵,指出云水意象体现了空灵无住、水月相忘的禅悟境界.  相似文献   

6.
诗词素描     
与传统的关于唐诗宋词的释义迥然不同,本组《诗词素描》以原诗为载体,用生动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凝练的诗词扩展成如画的散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文学的再创造,既是对唐宋诗词古典精神的忠实还原,又是对诗词现代意义的尝试发掘。无论是写情、写景,还是写人、记事,这些诗词名篇中的优美意境,在作者曾冬的笔下,都得以一一再现,诗词中的形象都变得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读这组《诗词素描》,如同在唐诗宋词里进行一场愉悦的旅行。在这场旅行中,我们会一步步走近唐宋的诗词大家,与他们共享这跨越千年的喜怒哀乐。文章美妙的创意及散文化的语言,无疑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敦煌文献中的学郎诗和学郎题记为依据,对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学生生活进行了粗略探讨,分析了唐宋敦煌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希望、兴趣爱好、快乐烦恼,敦煌地区的学生生活,既是对当时社会现时的反映,也是他们自身生活的写照。对唐宋敦煌地区学生生活的分析,对于研究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宋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曾经璀璨的光辉点亮了古代文学辉煌的灯塔。传颂至今,唐宋诗词依旧是中国文学的经典,被人们世代传颂和发扬。它优美的情调、深远的意味感染着无数文人和学者。随着唐宋两朝政诒文化的变革,唐宋诗词的审美思潮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其作风以及意蕴虽万变不离其宗,却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和特点。本文主要就唐宋诗词的审美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茱萸是一种属芸香科的落叶亚乔木植物,唐宋咏重阳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它,通过分析概括,这些写到茱萸的诗词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佩带茱萸囊于臂肘;二是插茱萸于发冠;三是饮茱萸酒;四是以茱萸节、茱萸会代替称重阳节。  相似文献   

10.
虚词大多没有意义,因而有人认为虚词可有可无。其实古人早已对虚词的使用予以重视,注意到虚词在修辞中的作用。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举不胜举。恰当地运用虚词进行修辞,有助于丰富诗词的内涵、有助于寄寓感慨、有助于激荡诗情、有助于深化意境,这对于唐宋诗词艺术性的提高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诗词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特别是唐诗宋词更是文学史上的瑰宝,许多诗句,精妙绝伦,令人百读不厌,过目难忘。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目,它本身的内容几乎包罗万象,上至宇宙太空,下至岩层海底,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知识之多令人一时难以记忆。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入富有地理特色的诗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使他们对地理的学习进入乐而忘忧、欲罢不能的境界。一、善用“山水诗”,描绘祖国山河美,激发学生地理情我国大地辽阔,自然风光各异。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也…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诗词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女子哀怨为题材的,它们写尽了中国女子哀婉优柔的一面,展现了印刻着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温柔敦厚"和"怨而不怒"。这些诗词多以女性情感的哀怨为对象,最常见的两大类是闺怨和宫怨。这些往往成为唐宋诗词中最脍炙人口和最有感染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唐宋岭南诗词中的"芭蕉"意象有侧重外在形态描写而不注重内涵寄托的特点,较为常见的有"蕉林""蕉和荔""红蕉"这三种表现内容。造成唐宋岭南诗词中"芭蕉"意象数量少且内涵没有进一步拓展延伸的主要原因,一是这一意象在唐宋时期的泛南方化倾向;二是受到南贬文人复杂内心感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代书铺大致有刊书售书、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型及兼及二者三类。它萌芽于唐代中后期,至迟在北宋仁宗庆历时已形成规模,北宋末年已出现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书铺。书铺(指专门从事社会服务者)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而是凭藉某种资格在民众、政府及民众与政府之间开展业务,获取薪酬的民间组织,并不是"公证机构"。书铺的出现及其发展,揭示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在唐宋之际发生了变化。换言之,唐宋之际在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出现了居中协调、处理官民及他们之间利益的民间组织,而书铺就是它们中的突出代表者。而这些社会组织的存在及其发展,不仅是唐宋之际社会变迁的体现,更是宋代社会显著进步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5.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称得上是一位兼擅诗文的作家。据陈杏珍、晃继周点校的《曾巩集》统计,曾巩有古诗192首,律诗252首,合计443首。这些诗歌,形式多样,不乏佳篇。其诗既不同于苏舜钦的粗犷豪放,也不类于欧阳修的平易流畅,更不似苏轼的浪漫恣肆与王安石的峭拔雄健,而是继承了梅尧臣的平淡、朴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自有其独特的风格。一、拼击时弊,直抒胸臆诗,必须有感而发。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曾巩的诗歌有着充实的内容和真挚的感情,有不少  相似文献   

16.
20 0 4年 5月 15日— 19日 ,中国唐宋诗词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世界华人咏华山活动在华山与西安两地举行。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的一百三十多名专家学者 ,欢聚一堂 ,就唐宋诗词研究的现状、唐宋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唐宋诗词流派研究、唐宋诗词与新诗创作的关系等等问题作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会上 ,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受到空前的关注。武复兴 (陕西省文史馆 )《唐诗与音乐》从多个角度全面概括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吴相洲 (首都师范大学 )《论唐代乐府的入乐问题》提出 ,唐人有相当一部分旧题乐府仍是入乐传唱的…  相似文献   

17.
曹辛华教授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诗词学研究。在词学文献研究、唐宋诗词研究、现当代词学、民国词史研究等方面有了不少创获,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曾教授于科研主要创新之处有:  相似文献   

18.
唐宋以降,我国诗歌达到巅峰,在众多的唐宋诗词中,既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也有个人离愁别绪的抒怀,更有借古论今的感慨。尤其是其中对于自然山水描写的诗词,更在千年之后成为人们向往某地活生生的旅游广告。文章从现代学科分类的角度做个归类,把这些看作是旅游文学中的旅游诗词。这里将以唐宋以来旅游诗词中描写的江南为出发点,来把握、感受诗人、词人笔下自然和人文的江南印象。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诗词日臻繁荣,涌现了各种题材的诗词歌赋。但是受到政治环境与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诗人客居他乡,思乡诗词因此勃然兴起。以往对诗词的研究、尤其是思乡诗词大多是从文学和翻译角度进行的,鲜有从认知角度进行解析。而它以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指导,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典型的思乡诗词为例,分析唐宋思乡诗词中的四种理想化认知模型,阐释理想化认知模型在突出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温故知新"是孔子提出的"为师"标准,但依然适用于当今,尤其是高校古代文学唐宋诗词的教学。这是因为有很多唐宋诗词作品出现在中小学教材中,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将"温故知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