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他光辉战斗的一生中,经历过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发展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从前期主要相信进化论到后期成为一个阶级论者的思想发展过程。尽管有些鲁迅研究者对鲁迅思想转变的具体时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的意见,对鲁迅前期的思想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1927年,也就是鲁迅在广州那一年,鲁迅的思  相似文献   

2.
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论者,我们认为,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没有隔着也不允许隔着万里长城;我们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发展的阶段论者,我们认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事物的质的变化,不应当把这些不同质的阶段混淆起来。——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相似文献   

3.
任素先生是参加辛亥武昌起义的革命前辈,原郧阳一位知名的开明士绅,在家乡从事教育四十余年,培育了不少栋梁之材,于国、于乡有贡献.但他也有小疵,比如吸鸦片,可目前有一部分论者仅视小节而不及其余,且不无讹误.兹应乡谊之情特撰《任素先生传略》一文,详述先生的功德过失,给任素先生一个公允合理的评价,庶免以讹传讹,谨此.  相似文献   

4.
荀子既是君主论者,也是民本论者。他把君主论与民本论结合起来,建构了一整套关于国体问题、国家功能问题、国家起源问题以及政府体制问题的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既肯定君的人主地位(统治地位),也肯定民的根本地位(对君的制约作用)。由此证明,荀子不是君主专制论者,而是受民本论制约的君主论者,是君主民本一体论者。那种把荀子的政治思想说成是君主专制主义的观点是没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5.
清真调,即周邦彦词.周邦彦乃北宋一代名家,但古今对其词的评价,都大相径庭.自南宋直至近代,词学界对他评价一直都很高.把他说成“集大成”、“词中老杜”;解放以后.在五、六十年代,周邦彦及其词作却遭到空前的批判和否定.论者或斥之为统治者的“御用文人”,甚至有的论者认为周邦彦在词史上起过反动作用.从艺术形式上肯定清真词成就和作用者也不多见.八十年代以来,对周邦彦及其《清真词》的全面评价渐次展开、有的论者充分肯定了他在词史上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作为作家、学者,万千青年所景仰所追随的导师。他不但赶着时代向前进,也推着时代向前走,他不但同青年向前走,也领导青年向前走,他是"五四"新文化活动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在朱自清的创作中,他的散文广为人知,但新诗论者却不及散文。本文拟从创作风格、创作形式以及其新、旧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阐述朱自清的新诗创作。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关于教育的论述,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遗产之一。加强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过去、现在和今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毛泽东非常关心、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不但亲身参加过教育实践,而且十分重视教育思想建设。他青年时代从事过教育工作,曾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以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对旧教育的弊病进行了抨击。1921年他参加党的一大后回到湖南,先后创办了韶山农民夜校、湖南自修大学、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把这些新型学校作为培养工农群众、革命青年和革命干部的阵地。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他倡导教育要培养革命干部,并为提高工农兵的政治文化水平服务。此后,他为我们党在各个历史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行文历来用笔也极简,不啰嗦,但在《荷塘月色》中却引用《采莲赋》这么一大段,历来论者看法不同。江泽纯在《荷塘寄苦情》中说“这种含蓄地描写,不能不使人想到作者是以莲自况,和自觉怀才不遇而向往那熟悉的故乡了”。吴周文的《读〈荷塘月色〉》认为“回首江南是慰藉自己苦痛寂寞心境的‘一条路’……诗人幻想着黑暗的天空能够自行地烟消云散,希望江南时期那种以文会友、呼朋引伴的斗争生活能够重新回到现实中来”。当然还有人认为作者是借花草美人来表达他对南方革命战友和革命形势的关心……  相似文献   

9.
冯光廉先生在《鲁迅小说研究》(天津人民出社,1989.10版,以下简称《研究》,引文不另标出)中指出,建国以来,鲁讯小说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五、六十年代一些研究者“从政治革命与鲁迅小说关系的角度上”建立的理论体系,二是八十年代中期一些研究者“从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上”建立的理论体系,三是八十年代末期一些研究者从“鲁迅精神气质、人格特征等方面来研究作家主体与小说之间的联系。”这个归纳大体上是准确的。论者从事鲁迅小说研究,虽说恰好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但主要成果却出现在末一阶段。这一学术文化背景,也使他的研究自成特色。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这位为后人们所敬仰、爱戴的学者,当人们想起他的后期生涯,拍案而起,怒斥丑类,从书斋走向现实,将其火山爆发般的爱国热情,燃烧起千百万人同仇敌忾的烈焰,作为一个革命的斗士,这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对于他前期诗歌的审美特征,却始终争论不休。历来的论者,包括近  相似文献   

11.
巴金对趋向灭亡的事件怀有稳定的偏爱 ,或者反过来说 ,一种特殊的意识结构决定了作品事件始终难以摆脱一个悲剧的方向。导致他偏爱悲剧化的原因在于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和谐关系。这决定了他作品基本气氛中有一种发乎本性的忧郁与悲剧化趋向。创作不仅可以申诉自己的苦难与信念 ,而且可以扩展到为他人乃至整个受迫害的人类申诉 ,变成了他一生最好的表示抗议与反抗的形式。当然 ,这种通过诉苦寻求心里平静的文学不可能是明朗的 ,而注定是忧郁、阴暗、悲剧化的 ,这是巴金悲剧观形成的与其现实意识、社会信念相连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立人”与“立国”是鲁迅思想内核的双璧.鲁迅早期在以“立人”思想为核心的时候,强调的是人的个体的精神自由,但并不排斥集体主义的“立国”,是通过“立人”而“立国”;经鲁迅自己不断地质疑,加上血淋淋的事实和如火如荼的群众革命运动的启示,又由于鲁迅对马列主义新思想的摄入,鲁迅就逐渐转到“立国”上来了.此时他突出的是集体精神、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但对“革命”和“民众”又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关注“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1851-1864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农民革命战争,力量发展到十八个省,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洪秀全作为这场革命的发起者、组织者与领导者,功不可没。但在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使他对太平天国革命的领导发生了一系列失误,从而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杨度一生以救国为己任.在救国的名义下,他曾肯定“骚动”的进步意义,表露出某种激进色彩.然而他并不赞成共和革命,而是主张通过君主立宪,为实现所谓“金铁主义”即打造经济军事强国提供制度保障.辛亥革命之前,这种不乏爱国真诚的宪政主张大体属于正途.辛亥革命之后,鉴于时局变动,他一度拥赞共和.但因固守其原有立场,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他很快站到共和对立面,并以“君宪救国”为由,拥袁助袁,鼓吹帝制,从而导致其宪政主张与帝制主张趋同的歧变.  相似文献   

15.
从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就一直将海外华侨作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不仅全力发展海外革命组织,创办革命报刊,而且以华侨为其革命事业的主要财政支持。事实上,正是主要在华侨的财政支持下,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但是华侨的力量毕竟有限,孙中山长期忽视国内的革命力量,给革命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财政困难直接导致了辛亥前10次武装起义的旋起旋灭,更导致了同盟会内部的分裂,之所以视华侨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根本原因在于孙中山的华侨出身使他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使他认识到华侨的革命要求,却认识不到国内人民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尽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犯过错误,但这磨杀不了他的历史功绩,他为中国革命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毛泽东曾经在党的七大上评论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大革命失败后,他被撤销总书记职务,成为反对派领袖,领导中国"托派"组织运动。他一生五次被捕,监押时间时间在五年以上,在狱中,他为理想和救国而不停抗争,即使在自己的同志对他有很大误解时,仍然坚守了自己的原则,没有出卖革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为名利所动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这里,我们主要以第五次被捕为例,来略谈一下这位狱中斗士。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对资本主义的消费异化进行批判,指出依靠艺术革命和审美革命来克服消费异化,但是他却忽略了制度原因从而造成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进化论的独特理解,严复提出了文明排外和发展民力民智民德的社会改良之路来解除中国的生存危机,因而他坚决反对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暴力排满的主张,也很反对暴力革命的手段,但他对辛亥革命所提出的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既有反对的一面。又有可以接受的一面。由此可见,革命和改良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9.
信仰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是人生观的重要问题,而且是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枢纽问题。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信仰与未来中国社会信仰结构的重组和变迁有很大关系。对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应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时镱.努力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20.
作为《岳阳楼记》的作者、北宋“庆历新政”的领袖人物范仲淹是广为人知的。然而,他对北宋古文运动所作的巨大贡献,却长期不被学界所重视,未引起人们注意。实际上,范仲淹不只是大力支持了文风文体的改革,直接孕育了古文革新的高潮,而且也为北宋新古文运动培养和准备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大批人才。文章的好发议论、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强烈,文风的明白晓畅,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