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宣武镇置于唐建中二年,治宋州,辖宋州、亳州和颍州。兴元元年,宣武镇增领并徙治汴州。至唐朝灭亡,宣武镇主要发生了割出、复领颍州的辖区变动。其原因主要是唐中央为了控制宣武镇及确保流经其境内的漕运通畅。安史之乱后,唐中央调整方镇辖区是控制方镇的主要举措,也是其存续近一百五十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中年自请来颍州为守后,便把颍州定为终老之地。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诸多思念颍州,表达归颍愿望的诗作。颍州的魅力是欧阳修思颍的显性层面。思颍实际上就是思隐。对故乡缺失的家园情感也移聚到对颍州的思念中,思颍又是思家。归隐情怀与家因情感最终共同融注到思颍之中。思颍是对宦海风波、现实无奈的远离,对宁静淡泊而又自由稳定的精神家园的寻找。激发欧阳修寻找精神家园的因素即他的人生悲情,其现实来源有三:健康状况的衰退、政治理想的失落以及亲人故交的零落。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颍州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自中年来颍为守后,便眷眷不忘归颍,颍州与欧阳修关系密切。研究欧阳修的“颍州情结”首先需梳理出其颍州作品。本文以欧阳修自编《居士集》为首要依据,结合系年、诗意、前人研究成果及其他史料文集。重新辨析考证欧阳修的颍州诗作。  相似文献   

4.
北宋名臣欧阳修于皇祐元年移知颍州,从此便对颍州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并最终选择终老于此。欧阳修的颍州情结不仅与颍州的自然风物的丰美、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与欧阳修幼年经历及其求隐思退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说,颍州既是欧阳修物质意义上的家园又是他精神层次上的归宿。欧阳修众多颍州诗歌的书写也从多方面反映欧阳修对颍州的钟爱与知颍、思颍及归颍前后情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为我们更好了解欧阳修晚年心境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元祐六年(1091年),为远离朝堂之争苏轼自请知颍,他在知颍期间创作的诗歌被称为"颍州诗".苏轼"颍州诗"涉及关怀民生、吟咏自然风光、叙写与友交游等题材,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苏轼在"颍州诗"中多次描写颍州地方风物,追思先贤,怀念恩师,促进了颍州文学的发展,对颍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阜阳自古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曾长期设置为颍州、治亳州。这里幅员辽阔,人文蔚盛,独特的颍淮文化与老庄共渊源、内蕴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等主流文化,诞生了姜子牙、管仲、鲍叔牙、养由基、甘茂、甘罗、吕蒙等名人,知颍州的欧阳修、苏轼曾分别盛赞:"菡萏香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当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欧阳修与颍州相关的三个问题:欧阳修五至颍州而非八次来颍;欧阳修因眼疾自请小郡颍州并非偶然,是颍州本身的声名魅力,吸引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北宋官员。欧阳修初至颍州的时间为皇祜元年(1049)三月十三日(农历)。  相似文献   

8.
“思颍诗”是由欧阳修创作的与颍州有关的诗歌,寄托了欧阳修的思颍及归隐之情。欧阳修在《续思颍诗序》中虽明确“思颍诗”有30首,但未指明具体篇目,因年代久远,欧阳修思颍诗稿遗失,学者在对“思颍诗”篇目考证时争论不断。文章根据欧阳修的两篇序文及其书信札记,对“思颍诗”具体篇目进行考证,并分析了“思颍诗”的特点以及“思颍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中,宋州有效阻击叛军南下,使江南经济免遭破坏。安史之乱后,宋州终能站在唐朝廷一边。宋州人以其忠勇精神,凭战略要地和富庶的经济,帮助朝廷平定数次叛乱,稳定了屏障王室的宣武重镇,保护了沟通江淮的漕运通道,确保了朝廷的财赋来源,对巩固和稳定唐朝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代治颍名宦的捐赈行为,特指颍州名宦在任中通过自捐资财、俸禄以及倡捐、集捐人力、物力、财力以实施赈灾、赈济,从而造福于颍地的行为。它是官赈之外很难得的善举和德行,具有关爱于人、祛苦与乐的人道主义价值特征;以人的生存利益为主题的人本主义价值特征和建造人的精神品质环境的人文主义价值特征。明代治颍名宦捐赈行为的这些基本价值特征,对于当下倡导的"善政体系"的建设,是一种可资参鉴的政治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位于大凌河畔的古营州(朝阳),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东北,东北亚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无论是中原的农业文明、还是中亚地区的锡尔河流域文明,以及草原文明都曾经以朝阳为中心而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与发展。尤其在隋唐时期,营州由于地理优势的明显与多民族的开发,使其一度成为辽西地区乃至中国东北最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中心。由于三燕政权和北魏政权的早期开发和积累,加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营州必然成为隋唐帝国经略东北的边疆重镇。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今天的朝阳地区就陆续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截止到2010年为止这一地区隋唐墓葬发现的数量多达205座。我们从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琳琅满目数以千计的各类随葬品中,透视出曾经辉煌和灿烂的文明印记。隋唐时期的营州对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文化的传播、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融合,以及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梳理和综述这些研究成果,便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营州究竟处在怎样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周边地区影响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位于大凌河畔的古营州(朝阳),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东北,东北亚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尤其在隋唐时期,营州由于地理优势的明显与多民族的开发,使其一度成为辽西地区乃至中国东北最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核心。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今天的朝阳地区就陆续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截止到2010年为止这一地区隋唐墓葬发现的数量多达205座之多。我们从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琳琅满目数以千计的各类随葬品中,透视出曾经辉煌和灿烂的文明印记。梳理和综述这些研究成果,便于我们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营州究竟处在怎样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周边地区影响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常秩是欧阳修知颍州时发现的当地隐士。由于欧阳修的举荐和推扬,朝廷多次授官,常秩均辞不受,以"汝阴处士"名闻天下。可是,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常秩却入朝为官了。此举令欧阳修大失所望。常秩为官时并无建树,而且名声不佳,与此前的"汝阴处士"相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相似文献   

14.
隋末玄奘居住的东都净土寺,在当时洛阳东城墙建阳门内,后来迁址于东城墙上东门内,武则天时改称大云寺,唐玄宗时改称开元寺,唐武宗会昌毁佛时废弃。玄奘所师从的景法师、严法师,不是普遍认为的净土寺僧人,而是东都内慧日道场的僧人。东都净土寺中珍藏着西域雕像,寺主参与翻译印度药方,一批杰出僧人举办高级别、大规模的佛学讲会,受到唐代朝野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长安作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朝廷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百姓僧众在这里举行节日庆典;同时佛教寺院也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僧人的俗讲,还是庙会中的戏场,都对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风景优雅的寺院还是文人游乐、集会的场所。因此与佛教寺院有关的种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生活,见证了长安文明,成为不可忽视的唐代佛教文化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唐代权阉李辅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守栋 《德州学院学报》2002,18(3):66-70,75
唐代权阉李辅国历仕玄、肃、代三朝,官至太子詹事、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兵部尚书、司空中书令,加开府仪同三司,晋成国公,尊尚父,死后赠太傅,恩宠至极,奠定了唐中后期宦官专权的局面.本文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入手,对李辅国崛起的契机、权势的延伸、被杀之迷等问题进行考析,并对其功过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1月21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审判庭,专门审理一些涉及环境污染以及环境公害问题的案件。与此同时,清镇市人民法院也设立了环境保护法庭。这在我国司法机关还是第一次,也是法院系统审理环境污染以及环境公害案件的本土探索,对于我国司法系统机构的完善、职能健全、受案范围的明确、审判人员素质的专门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清镇市环境保护审判庭为对象,结合相关调查数据及资料,研究和探讨我国法院系统对于环境公害案件刑事审判的这一创新举措.以期对于法院系统乃至司法系统的完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及寺观园林中都大规模栽种荷花,此时荷花的文化意义也是多层次的。它是天子恩泽的祥瑞化身,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是婉约孤寂的女子,是佛国仙家的精神归宿。同时,它也是美丽、才德、爱情及宗教世界的代表。唐人对荷花的喜爱是一种集体意识形态,唐代则是我国荷花审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并成为宋代及以后荷花审美文化趋向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19.
依据历史文献资料,论述唐后期边将范希朝的有关经历。范希朝先后在郇宁、振武、灵盐、河东等几个边镇任职,他一生的功绩主要是怀柔游牧部族、妥善处理管内矛盾,使唐朝的的外部威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范希朝在西北边疆任职数十年,有很高的威望,不仅受到唐廷屡次褒奖,还为时人所叹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