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考虑地球自转时,对地球上物体的受力分析成为学习难点。高中阶段非惯性参考系不作要求,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地轴为参考系,分析物体随着地球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的来源,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重力与弹力的关系,进而探讨地球上物体的受力情况。一、赤道和两极上物体的受力分析1.赤道上物体的受力分析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如图1物体受到万有引力和支持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沿半径方向的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相似文献   

2.
1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面上的任何物体,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使物体同时受到两个效果力的作用,一个是用来维持和地球同步自转的向心力,另一个就是物体的重力.如图1所示,P为向心力,F为万有引力,G0为重力.向心力随物体转动半径r增大而增大,在两极上为0,在赤道上最大.不过赤道上的向心力仅只相当于引力的0.3%,所以重力大惯性离心力的合力示意图小可近似等于地心万有引力.也因向心力的存在,除在赤道或两极外,重力G0的方向是不会准确地指向地心的.  相似文献   

3.
黄金代换公式GAd=gr^2是在万有引力等于重力时导出,所以应用黄金代换公式足有条件的. 1.物体在地面上 (1)当地面上的物体位于地球两极和赤道之间某一纬度上时,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F可以分解成物体所受的重力mg和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半径为Rt)所需要的向心力F1,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与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形成了《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五大运动模型.这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把握住五大运动模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解答五大运动模型题的关键所在.现以地球的卫星为例,简述五大运动模型.模型1赤道上随地球一起自传的物体地球赤道上放置的一切物体,均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或周期、频率、转速)随地球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和地面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以卫星放在赤道上为例,  相似文献   

5.
<正>一、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在自转,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向心力。这个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一个分力提供的,另一个分力就是物体的重力。(1)物体在赤道上时,重力和万有引力方  相似文献   

6.
一、在惯性参照系中 ,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高中教材力学部分讨论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变化问题时 ,先探讨重力的来源 .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 ,质量为 m的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受到地球的引力为 F=Gm MR2 ,式中 M表示地球质量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就需要向心力 ,这个向心力的方向是垂直指向地轴的 ,它的大小为 f=mrω2 .式中 r是物体距地轴的距离 ,ω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这个向心力只能来自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F,它是引力 F的一个分力 ,引力 F的另一个分力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mg.因此 ,重力mg是物体 m所受的万有引力 F的一个分力 .如图 1所示 .   图 1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图 2 重力为万有引力与离心惯性力的合力上述讨论是选择以地心为原点 ,坐标轴指向恒星的地心——恒星坐标系 ,这是比地球惯性系更精确的惯性参照系 .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表明 ,研究地球表面附近的许多现象 ,在相当高的实验精度内 ,可近似地认为地球是惯性系 ,但在探讨物体的重力和万有引力关系问题时 ,由于地球自转 ,地球并不是精...  相似文献   

7.
一、重力就是万有引力吗?为什么不同纬度的重力加速度不同? 在地面上所有静止的物体都随地球绕地轴转动,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1所示,万有引力F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两部分:提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F1和物体的重力F2.重力与万有引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8.
概念自主学习 要点精析 1.重力与万有引力的联系(1)如图2-1-1所示为地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万有引力F引指向地心,它的分量F向垂直于地轴,给物体提供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引另一个分量是物体的重力G.若不计自转效应,则近似地认为mg=GM地m/2R地.  相似文献   

9.
赤道上的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F万等于重力mg和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mRwo2之和,即F万=mg+mRwo2.  相似文献   

10.
<正>我在学习中发现涉及万有引力定律的习题大多以天体运动为核心,如运行速度、估算天体质量或平均密度、变轨问题等,解题的中心方法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和常用的"黄金代换式"(GM=gR2)。1.赤道上的物体、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运行参量的比较问题近地卫星与赤道上物体的轨道半径相  相似文献   

11.
1 重力、万有引力、向心力的联系与区别1.1 地球表面上物体的三力关系图 1假设地球是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 ,其质量为M,半径为 R,地球表面上的物体质量为 m,所处纬度为θ,如图 1所示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 F引 =G(Mm/R2 ) ,方向如图 1所示 .由于 m物体随地球一起以 ω 角度自转 ,地球必须提供一个使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F向 =mω2 r(r=Rcosθ) ,方向指向 O′,F向 由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提供 ,所以 F向 是 F引 的一个分力 .根据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可知 F引 除分解成 F向 以外 ,另一个分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力 G,三力关系如图 1…  相似文献   

12.
1 地心处的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能用公式F=Gm1m2/r2计算吗? 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适用条件是两个质点之间的万有引力计算.当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寸时,公式也可近似应用.  相似文献   

13.
魏强 《物理教学探讨》2002,20(10):22-23
在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中 ,频繁地应用GM =g R2恒等式 ,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式 ,它是连接其它物理量的桥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用好这一恒等式 ,在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它进行较深入的认识 ,揭示出它在试题中所扮演的角色。1  GM =g R2 的由来在地球表面的物体 ,受到的万有引力近似地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设它的质量为 m ,地球的质量为 M,地球的半径为 R,由万有引力定律有 :GMm /R2 ≈ mg有 GM≈ g R2这种近似的处理是不是科学呢 ?我们可以选择赤道上相对地球静止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选择是基于赤道上的物体…  相似文献   

14.
万有引力是重力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万有引力的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都会向学生强调,重力是由万有引力产生的,但重力并不等于万有引力.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向心力.万有引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两部分:提供物体随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向和物体的所受重力G.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几乎都有涉及,有的年份单独命题,多数是与人造卫星及航天知识联系出综合题目,且其考试题目形式内容多样化并在今后的高考中还有增加的趋势,万有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等综合出题的几率也将增加,与实际问题、现代科技相联系的内容有所增多,具有创新性。下面就万有引力定律的解题方法举例分析。1.补偿法(运用"补偿法"解题的关键是  相似文献   

16.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物体问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规律.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为了深刻理解定律本质,灵活运用定律解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就是地球的引力,因而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才等于重力.那么重力G与万有引力F的大小和方向到  相似文献   

18.
1问题的提出 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说明“赤道上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不等于重力,其与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物体的向心力”这一问题,笔者选用了教材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模型建立:设质量为1kg的物体静止在赤道上,随地球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证明万有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物体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9.
一、高考对相关知识的考查分析与预测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人造卫星及天体的运动 ,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其形式多以选择、计算题出现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 ,神州 3号、4号宇宙飞船相继上天 ,航天技术日益成熟 ,预计在今后的高考中 ,对天体运动的考查题仍将会出现 .1 .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其向心力由天体间的万有引力提供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题有两条思路 .①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 .GMmR2 =mg ,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度的问题 ;②当天体转动时 ,有 :GMmr2 =mv2r =mω2 r =m( 2πT…  相似文献   

20.
1.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若两物体间的距离r→0,F会无穷大吗? 答:不会的,F=G(m1m2)/r2计算物体间的引力时,有适用条件:计算两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此时r为质点的距离),或计算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此时r为两球心间距离),只有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万有引力定律才适用,当r→0,不能用万有引力定律去计算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