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象意识是意识的困难问题.自我表征理论把主体特征看作现象意识的核心,认为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现象是心理状态的自我表征.它的论证思路是把主体的觉知作为有意识状态的必要条件,用表征来界定觉知,然后指出表征是自我表征,最后把自我表征纳入自然主义框架,从而实现对现象意识的还原解释.自我表征主义是布伦塔诺主义和高阶表征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和高阶表征一样,实质上也引入了多于一阶的其他表征关系,不仅面临不同表征之间的表征机制,还需要进一步阐释为何表征必然是自我表征.  相似文献   

2.
福多在区分意义的语言和思想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对心身关系问题做出功能主义的理解,提出了一种表征主义的意义理论。这种意义理论强调心智表征条件下的"自下而上"的自然主义模式,否认自然语言表达式之间在推论关系中表现出的"自上而下"的规范主义的解释模式。而对意义的本体论归因的关注,使得福多的作为意义载体的心智符号只具有表征功能,缺乏对语言交流和解释的说明功能。因此,应该通过强调语言和思想的相互关系,以摆脱福多在意义本原问题上的理解及认知循环,进而在实践维度中把握意义。  相似文献   

3.
估算作为一种常见的数学方法已经被写入新课标中。随着"学而有力数学"理念的推广,估算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小学生通过估算的学习快速解决一些常见问题,提高自身的估算能力,利用数学思维分析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科学模型是如何表征世界的?"这一问题近年来成为科学哲学领域的热点,围绕此问题也涌现了一批不同的哲学见解,如语义学观点、虚拟主义观点、推理工具观点、相似性观点,等等。文章着重考察科学模型表征世界的相似性观点,梳理此观点近年来的发展、演变,尤其是到瓦兹伯格之后的形式化与精致化演进。最后,文章试图指出相似性进路的某些理论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学之道"的合理性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之道"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及其文化内涵,它集中表征为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学问.然而,当前我国大学深陷技术中心下的工具主义与消费主义窠臼,大学职业化泛滥,生态位错位、缺位问题严峻,职业化主义明显,日益游离教育这一人类学本体论意义.应将"大学之用"与"大学之道"辩证结合,在价值与功利之间、在无用与有用之间,寻求创新自身又创新社会的契机,进而回归大学神圣化的学术本位.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20,(6):10-19
以"道德自身意识"刻画良知,对理解儒家心学有重要启发。但二者毕竟有重大差异,尤其是作为主宰心或真己的良知绝不能视为"意念"对意念自身之是非的意识。心学极重视分别良知与意念,但道德自身意识思路使得良知成了"意念"在自身之中并通过自身的自知,即"良知"被吸纳入"意念"自身之中。良知是主宰,而非像道德自身意识那样是伴随性、依附性的。良知是情境化的整体感,而不仅是单纯对意念本身之是非的判断。良知具有全时性,不仅可与意念同时存在,而且存在于意念之前和之后,"同时性"只是截取其中一个横切面。良知无起无不起,而不会随着意念的产生才同时产生,更不会随着意念的消失而消失。道德自身意识之依附于意念,就像无数的萤火虫自带光亮;良知之主宰意念,则像唯一的太阳照耀万物。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灵景观。对道德自身意识思路的反思,有助于开启新的一轮思想互动。  相似文献   

7.
正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是在近一二十年,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皮亚杰通过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认知和发展后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形成与发展。这种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即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新制度主义视野中的制度与行为关系——一种比较的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制度与行为关系的分析,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构成了区分新制度主义内部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标准。新制度主义三个主要理论流派,即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从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对制度与行为关系展开了分析,并在理论内容和分析途径上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理论流派之间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为它们进行相互学习和理论整合提供了某种可能。而新制度主义各流派之间的理论交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一过程的初步展开。  相似文献   

9.
英国的学校国史教育改革论争集中反映了当代民族国家内部关于自身历史意识关系结构的不同教育见解.其论争渊源是,英国的国际、国家与社会状况正处于重要的变迁过程中,学校国史教育改革困于文化复原主义政策的桎梏,陷入了认同政治斗争的泥潭.为回应文化复原主义政策,英国国内围绕"大不列颠性"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展开了党派、地方、族群等多方关系多重历史意识相互竞逐的论争.尽管英国各方的辩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更广阔的趋向看,认同政治诉求凌驾于国史教育改革理论之上,更多是走入困局.现代国家的国史教育改革理论应超越认同政治诉求,以发展国民的历史认识为要务,走向国家治理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正>就目前议题式教学的思维培养看,存在"三多三少":低阶思维问题多,良构问题多,就事论事多;高阶思维问题少,劣构问题少,迁移活化少。这客观上要求我们研究有效的高阶思维教学策略,着力提升课堂质态。如何培养高阶思维,怀特海曾警醒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一种传统的回答,即人的大脑是一种工具,你首先要使它锋利,然后再使用它……这种说法……为迄今存在于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因而也是最危险的一种观点。"这提醒我们,不要纠结于低阶思维,教育教学应该直奔高阶思维。本文拟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为例,探讨指向高阶思维的议题式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经典主义通过"思想的构成性论证"指出:联结主义表征要么缺乏构成性,要么只是经典主义的落实形式。落实的联结主义和消除的联结主义成为回应这一主张的两极。构成性质在思想中的表现和地位,是认知架构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考察了萨特的相关论述,细致分析了自身意识、对象意识和反思意识的涵义及其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自身意识与对象意识相对于反思意识具有本体的优先性;自身意识与对象意识融合为一,两者既是双向的互相需求,又是双向的互不可缺;自身意识与反思意识只是双向的互相需求,而不是双向的互不可缺。据此,自身意识与对象意识两者很可能均属于“反思前的我思”。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数学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通过创设"项目化"学习平台和"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能有效地驱动学生的高阶学习。  相似文献   

14.
将"自我"作为思维活动主体来为形而上学奠基的笛卡尔哲学,通过对主体的自身认识和把握来结束"哲学的第一原理"之时,《第一哲学沉思集》对"自我"存在的确立恰好刚刚开始。没过多久,"自我"的不可怀疑性促使"哥白尼革命家"康德有了重塑"自我=自我"这一逻辑命题的灵感和勇气。他让自我具备了不可以经验定夺的确定性和牢固性──先验性──主体的"先验同一性"。但费希特更肯定的是三大批判关于真、善、美中自我的完善化和理想化,他以"自我"的本原行动对人的本质给予理性的绝对化,并以绝对自我的人本化实现了纯粹意识的人格化,思想为尊严寻回的不再是道德的界条,而是卓越者信仰中完美的自由。文章主要根据康德和费希特哲学中各自的认知信念,试图从观念的自身意识进展到超越先验的纯粹自我,来审视近代关于人这一最高现象的理性规定中承当的人格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可靠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重要的理论形态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开始一直是知识论学者讨论知识理论时运用的重要语汇.方环非的《知识之路:可靠主义的视野》这本著作首开国内研究可靠主义的先河,系统论述了可靠主义的发生、发展,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路径,并对其在当代知识论中的地位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确证的困境与超越的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回溯问题是确证理论的核心。基础主义、一致主义和语境主义这三种当今流行的确证理论在这个问题上各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是否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能够将三种理论的优势集中起来呢? 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探讨相应的确证标准,以及提出应该接受为证据的几项主张,或许这样的尝试便可成为走出确证困境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物化意识是整个发达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的物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指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状态,对这一物化意识的批判构成了卢卡奇资本主义批判的意识形态批判维度。物化意识的生成是"物化社会结构"对人的意识的浸入,它主要表征为"虚假意识"的困境的形成,而对物化意识的超越则有赖于无产阶级通过"总体性"的方法而形成的对自身阶级意识的自觉,这就构成了卢卡奇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这一逻辑也被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呈扬,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一。  相似文献   

18.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W.Said,1935-2003)是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是西方的一座学术重镇。他被认为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有《东方主义》、影响颇大。萨义德的理论思想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其批判的锋芒直指西方的文化霸权和强权政治,其理论基石就是"东方主义"。本文试从东方主义的含义、意义以及局限性等方面来探析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尤根@哈贝马斯近来对美国全球战略背后的所谓"自由民族主义"观念的批评,与他对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基本理论设计的批评,有相似之处.这是意味着罗尔斯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接近自由民族主义,还是意味着哈贝马斯对罗尔斯的批评不成立--至少不适用于罗尔斯的国际政治理论?本文对这两个问题都作了否定,并论证其原因在于,罗尔斯的政治理论作为一种"虚拟对话的普遍主义",介于自由民族主义的"独白的普遍主义"和哈贝马斯的"对话的普遍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20.
传统儒家的理论系统在个人的成德问题上一直采取正面进路的方式,即肯定人性本善,认为只要不断努力就有成德、成圣的可能。故可称之为“人性论上的乐观主义”。但这并不意味传统儒家就真的漠视人性的不足,相反在正面进路的背后深藏着的却是先儒难以明言的幽暗意识。这一点在儒家人性和政治伦理的观点上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