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应当定位于培养青少年网民的心理自主性、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青少年网民现代化的、真善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的“新宠”,面对不可抵挡的青少年“上网热”,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网民群体的实际状况,呼吁稚嫩的心灵——孩子请不要过度迷恋网络。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1、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推动,而现代社会中除了传统教育模式外,又多了许多教学模式,如“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网络…  相似文献   

3.
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问题 ,已成为我国 8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青少年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问题 ,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我国的文化、社会、教育、家庭等方面 ,论述了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特点———“服从”与“抗拒”的矛盾统一 ,以及根据这一特点 ,在青少年的心理辅导与治疗中 ,如何遵循相应的原则 ,以保证心理辅导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问题,已成为我国8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青少年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问题。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我国的文化、社会、教育、家庭等方面,论述了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特点-“服从”与“抗拒”的矛盾统一,以及根据这一特点。在青少年的心理辅导与治疗中,如何遵循相应的原则,以保证心理辅导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网民的数量迅速膨胀,青少年网民的增长速度更快.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青少年的特殊心理和情感需要角度入手,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和谐家庭和营造和谐亲子关系及完善家庭教育来防范和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网瘾”也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瘾是网络带给现代青少年生活的“潘多拉魔盒”,是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一个新问题,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曾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如何对网瘾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本文通过对中学生网瘾的危害进入深入分析,试图提出针对学校、社会、家长与学生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见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阶段里,青少年学生除了接受课堂上的书本知识外,自觉阅读课外书籍,丰富社会生活知识,以补充“水分”和“养料”,是很有必要的。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迅速接受外来信息的平台。据统计,我国已有8700万网民,其中三成以上是学生,18岁以下的网民达到1500多万人,网络对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作用可见一斑。不容忽视的是,西方高科技不可避免地携带进良莠混杂的文化,青少年学生还不能准确判断复杂事物和鉴别文化的精华与糟…  相似文献   

8.
由于现代都市青少年特有的生理、心理倾向,使青少年既是网络文明重要的缔造者和受益者,又可能是网络文化主要的破坏者与受害者。目前一些青少年网民失范的网络行为,已严重危及网络文明的健康发展,更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网络的开放性、无政府性、隐蔽性等,使网络行为规范对道德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且今后青少年的生活、工作、娱乐将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因此,当前加强青少年的“网德”培养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以为,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培养,应从加强法治与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和实践教育三个方面来统一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报道,我国网民数量增至8700万,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和“网络犯罪”的出现,这些网络问题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的焦虑。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的负面影响还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地冲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普及速度迅速提高,青少年网民人数早已过亿.面对良莠不齐泛滥成灾的网络信息,如何因势利导,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上网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文章针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自制能力,为学生搭建上网平台,明确学生上网目的,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六方面进行阐述,畅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利用网络、上健康网、健康上网.  相似文献   

11.
一互联网作为信息高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网络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在传播有用信息的同时,也会传播和制造许多“垃圾”。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致使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黄色文化,以及旨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黑色信息”等精神垃圾充斥网络,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着广大的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它们对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网民产生严重危害。还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具有互动性,能最大…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是信息技术、资本、网民和平台等共同作用的产物,呈现出娱乐狂欢、趣缘圈层、虚实融合、深度参与等特征,并伴随着泛娱乐主义、虚无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向青少年精神生活渗透乃至扎根的演进态势。作为双刃剑效应的存在,网络文化既契合青少年求乐的青春天性,吻合广大青少年对“自我”的预设与期待,也会引发其自我认同危机,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塑,乃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拒斥。思想政治教育经由与网络文化平台合作,确保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实现合力育人;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从内容供给侧出发,大力建设一批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网络文化作品,实现对网络文化的自觉引导。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形成的亚文化气候如同飓风般席卷而来,追求创新、独立而又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成为网络亚文化的受众主体。个性、多元、随意的网络亚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具有特殊的网民气质,影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解析网络亚文化的社会心理成因,厘清并探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路径是当前教育必须审慎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既是信息沟通的媒体,又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的虚拟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充分研究网络媒体的特点,利用网络媒体加强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分析研究生活在虚拟空间的网民的思想特点、行为习惯,针对网络虚拟社会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网络空间失范、失序对现实社会稳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进入“流量时代”背景下,形成诸多网络文化乱象,包括失范化的网络语言、低俗化的网络直播、复制抄袭的网络文化等。需剖析网络文化乱象的成因,通过发挥网络主体作用,加快先进文化建设、加强主体道德教育,培育网民文明素质、推进网络立法工作,强化监督管理成效等方案和对策,有效治理网络文化乱象,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民数量爆炸式的增长,网络世界中“键盘侠”群体愈发庞大。由于青少年个体理性认识不够、主观上自主性较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引导不足以及网络道德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使得青少年成为“键盘侠”这一群体的主体。青少年“键盘侠”的出现使得传统思想政治课教育价值受到冲击、网络社会舆论环境遭到一定破坏,对国家法律公信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强调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加大对青少年价值观引导、强化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深化青少年理性认知来减少青少年“键盘侠”数量,从而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7.
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和传播媒介,在不知不觉中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0岁的中青年网络用户占总数的83.5%,中学阶段网民占14%,青少年已成为网络文化的“生力军”。由此可见,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廖承绶 《师道》2009,(2):19-20
据2007年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报告中显示,在我国的青少年学生网民中,有网瘾者比例达13.2%,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最高,达到了17.1%。2005年全国犯罪总人数87%是青少年,而这87%之中有70%左右是因为上网成瘾而走上犯罪道路。“中国戒除网瘾第一人”陶宏开教授表示,网络成瘾只是心理和不良行为问题,“根本不是精神病”。  相似文献   

19.
唐金龙 《教育》2014,(9):18-18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网瘾青少年往往伴随厌学、辍学、生理或心理的疾病,甚至有各种形式的犯罪.对此,有专家指出,单纯地“堵”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疏”和“导”才是有效解决之策.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理解当今时代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但同时必须采取措施面对网络的广泛来袭,教会孩子们辨别信息.  相似文献   

20.
娱乐至上的时代,网络政治参与也呈现出明显的泛娱乐化的倾向,表现为网民政治参与的休闲娱乐的心态、赶集看热闹式行为和参与结果的潮流化、烂尾化,究其原因,除了泛娱乐化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和生活压力巨大迫切需要心理宣泄以外,也与网民政治参与不足的历史,网民构成的“三低”结构,参与渠道不畅的现实以及参与效果式微的无奈等等密切相关.网络政治参与泛娱乐化的倾向会给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带来多方面的负效应,需要通过正确的公民教育和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来加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