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德育》2012,(3):4-5
中小学德育如何增强实效?南京教育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他们把着力点放在德育方式的改变上,提出了“主体育德”这一创新思想——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所有德育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德性成长来规划和设计,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更可贵的是,“主体育德”从理念走向了实践,在市、区/县、校三个层面得以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2.
“主体育德”是当前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而“主体育德”既有德育的一般规律,也有“主体育德”的特殊规律。从发展的角度看,“主体育德”有唤醒与激活的本源性境界、交流与互动的发展性境界、主体建构的自律性境界,构成“主体育德”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通常反映为三个阶段。但是,它们又经常是交互的与综合的。  相似文献   

3.
主体育德--学校德育的通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令人困惑的现状,反思德育低效现象后面深层次原因,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树立"主体育德"德育理想和建设"主体育德"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到达高效彼岸的"通途".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在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体育德的意识,使德育达到学生自主育德的目的方面作了探索,以期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今学校德育低效现象原因的反思,指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只有树立"主体育德"的德育理想和建设"主体育德"的德育模式,才是学校德育到达高效的"通途".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制定和发表,是深得党心、民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令人振奋鼓舞的一件大事,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何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如何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如何让学生能主动地接受这种教育呢?给我们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德育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见》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德育针对性、实效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审美与育德     
美善相通互融,审美内含道德教化功能。实施审美育德,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化美育入德育之内,实现德育过程审美化。构建新时期德育审美化的理论框架和审美育德机制。以美德育,让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自由、自觉地参与并接受道德教育,在提升精神境界中升华道德境界。这对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京小学自1997年开展主体教育实验以来,不仅在教学上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而且努力构建主体性的育德模式。我们认为,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主体参与,突出活动体验,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互动,着眼于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的变革,可以形成整体育德的合力,实现德育效果“育人”与“育德”的互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技进步,学校德育面临着多元文化与信息碰撞的新挑战,不能“对症下药”而一度“疲软”。如何走出低谷?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德育实践中上下求索,逐步理出了一个思路:育人必育德,育德先育心,“心”与“德”相融,育德于心,成德于行。1996年秋,我们确立了“心理德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德育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德育对受教育者主体需要的忽视是德育失效的最主要原因。德育必须立足于“为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贴近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满足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只有成为个体“自主、自觉、自律”的能动行为,才是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朱熹是我国古代德育方法集大成者,他在个体修德方面提出的“迁善改过”的自我教育法、“克已省察”的自我反省法、“主敬存养”的自我养性法、“专在人自立志”的意志锻炼法,启迪社会个体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广学博才、严于律已、勤于反思;做到立志与积习并行;并重视自我修身和亲自躬行”。探究朱熹“主体德育”方法,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个体育德,而且对促进我们当前道德教育回归本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德育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见》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德育针对性、实效性问题的有效方法。一、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5.
杨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127-131
德育主体是德育中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但已有的德育主体理论都存在着片面和不足。根据“学生”概念内涵的改变以及作为一种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德育过程,文章提出了德育双主体交往论,即德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客体为中介进行交往以对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平等为前提,遵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四项有效性要求进行交往。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坚持"主体·生活·体验"三结合,引导学生接受教育、参与活动、走向社会、学会管理,取得显著的育德效果.  相似文献   

17.
网络育德的研究具有较新的理论价值,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当今新教育理论中,应当有“新德育”的一方天地,而网络育德是新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发展。网络使未成年人的确大开眼界,增长知识,广交朋友,但网络也给学生带来小良的影响。如:文化侵略,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举步艰难。收效甚微,原因众多。如家长、学校不重视德育,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过分重视德育的功利性,德育方法过于冷静理性等。加强美育是对偏于理性的德育的补充,具有意想不到的育德功能。本文就美育的育德功能机制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纷繁复杂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德育受教育者个体需要未得以满足和实现、德育目标“高大全”、忽视德育的个人享用性、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方法粗糙、德育方式简陋、德育评价扭曲等原因,高校德育实效性十分低下。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与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创新德育工作方法,走“主体育德”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尤其是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公民品德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武汉市东西湖吴家山第四小学校开展了三年的"生活德育"课题研究。他们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以校园生活育德,家庭生活育德,社区生活育德为实施途径,以会生活、会学习、会创新、会交往、会负责为目标,让学生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了加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当前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