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侯少芳 《现代语文》2006,(11):25-26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之期,在如此颓败的社会环境与政治背景之下,作为本研究对象的东晋南朝学尚有枚举之处,而北朝的学却呈现出一种凋敝状态。唯有北朝乐府民歌如一株奇葩绽放,正如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学史》中所云:“故北朝一代,实无所谓学,如曰有之,则阙为乐府。”  相似文献   

2.
周峰 《现代语文》2006,(6):53-54
由于南北朝历史上北方诸族入侵,造成战乱,大批人南迁,化重心南移,因此人们谈到南北朝学,大都认为北朝学不如南朝。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未免有些偏颇。比如北魏后期混乱,而当时的北朝学反而有较大的发展。又如归咎于人南迁,北方士族崔、卢、李、郑等却都没有南迁。因此我们对北朝学应该作一番重新审视。周建江在《北朝学史》中提出的北朝学的“三峰-谷-低落”的观点很有必要引起我们对北朝学的足够认识。  相似文献   

3.
南北交流的日益广泛,由南入北士人的增多,以及北朝统治者在文化策略上的选择,使得北朝后期的文学经历了对南朝文学短暂的逆动之后,走上了吸取和借鉴南朝文学的道路,并为隋唐文学的南北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虽然"郡望"一词对南北朝社会影响深远,但南朝与北朝对汉族大姓望族的认可态度不同,南朝与北朝冒籍现象的程度不同,南朝与北朝的人们对祖籍的态度不同。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是因为南朝与北朝政权依靠的力量、迁都的影响以及文化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南朝对于墓志碑铭、谱系的管理制度相对北朝也更为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合研究、北朝三才、北地三书、北朝乐府民歌等若干方面,对20世纪的北朝学研究做一宏观的回顾,考察、梳理了一百年来北朝学的研究历程,凸现了北朝学在20世纪的研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研究对北朝学逐步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北朝前期文学追求文学自我意识的确立以及对南朝文学敌意的抗拒,然而作为一种初学文其文学活动还是接受了南朝文学潜在的影响.当然,更多的是在文学传统的断裂中创造了别样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南朝和北朝的乐府民歌,因南北两朝社会环境、人民风尚的不同,在风格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南朝民歌比较温柔婉转,北朝民歌比较质朴刚健。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南北文化却呈现合流的趋势,这种趋势实际上是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碰撞、互相吸取养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东魏至北齐、西魏至北周年间入北的南朝文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学者论南北文学的融合,往往重入北南人对北朝文学的改造,而轻北朝社会对他们的改造,因此观点不够全面。其实南人在将南方文风带到北朝的同时,也接受了北朝社会潜移默化的改造,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改造过程中南北文学逐步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9.
碑文和墓志是南北朝重要的散文样式.北魏前期的碑文与刘宋初期的碑文具有类似的文学特征,南朝碑文在齐梁以后繁缛典丽的特征要到北魏末期才影响到北朝碑文的写作.碑文的变体铭文中出现的山水景物及游仙题材描写也在北魏到北齐有所表现.在墓志中,南、北墓志同时出现对抒情功能的重视,在南朝宫体文学出现之初,北朝墓志中也出现了对女性艳丽特征的描写,二者呈现出基本同步的发展.碑文和墓志在南北文学交流过程中的不同步,体现出北朝文学接受南朝文学过程中不同文体间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先秦两汉志怪小说的深厚底蕴和深刻的社会原因,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唐传奇在此基础上的崛起,有其深刻的学渊源、学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蒲松龄又化腐朽为神奇,使《聊斋志异》拔地而起,把言小说推向历史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宋禅僧多追求文人的生活意趣,诗歌不乏佳作。南宋地狭官冗,读书人沦为"谒客",江湖文化遂成廊庙与隐逸外的主要文化形态,江湖诗派为此时的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12.
由南朝入仕北朝的文人是一类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没有结成文学集团,也没有形成文学流派,但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相同的内质:乡关之思、忠臣之叹、身世遭际之悲;他们相互又有较密切的交游,形成了一种立体的群体意识网络。  相似文献   

13.
北魏拓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在中原长久立足,北魏的统治者推行了汉化政策。在汉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士人,太原士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山西地区是北魏统治的重要区域,并州平定后,太原士人陆续参与到了北魏政权中。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发现这些士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世居太原的,另一类是从其他政权投靠北魏的。他们通过学术、家世背景等方式进入到北魏政权中,在中央、地方担任要职并声绩显著。他们凭借渊博的学术功底和政治才能受到统治者的器重,他们为北魏的汉化积极努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5.
北朝风习与北朝散文的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朝风习多不同于南朝,但在佞佛、崇儒上,二者的趋同使南北风习有了根本的一致点,从而影响到文坛。北朝文风的南化存在南人人北和北入学南的双重因素,在传统的评说中,北朝文人的才藻和文风的华丽常为人关注,使南北文风有很相近的地方。但北朝散文风格最具个性的是本色,即切合表现对象寻求心性和语言的自然,从而走了一条介于质实与华美之间的中性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具体论述了流亡北朝的江南士人在南朝文化北传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而南方文化的北传 ,不仅推动了北朝汉化过程 ,而且对消弥南北地域隔阂和对立 ,促成新一轮南北统一都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朝帝王与文人的关系,与汉代帝王对文士“俳优蓄之”的观念不同,在南朝诸帝中,梁武帝虽称不上很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以帝王之尊,引纳赏接文士,梁代著名的文人,几乎都和他有过文学活动上的关系。梁武帝的爱好文学和驭下宽容,多少给当时的文人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他们能够比较安心地创作,促进了梁代前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应用文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萌芽于殷商,发展于秦汉和南北朝,成熟于唐、宋,到了明、清,应用文文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由于古代对应用文与文学的差异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所以古代对这个专门文体概念没有作出较为科学的解释.但古人强调应用文的实用性质,这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李谐生平及其《述身赋》的分析,认为李谐出使梁朝,于南北多年对立之后,在沟通南北来往、缓和南北对立局势和促进南北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李谐其貌不扬而多学有识、善于言辞,使南中得到梁武帝等人的高度评价,反映了南北两方都以传统文化的正统继承者自居的心态。李谐的《述身赋》真实地反映了在南北朝战乱之际、尤其当北魏末年朝无明主、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社会普遍希望有人结束乱状情况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具有史诗的作用;在对少数民族没有"华夷之辨"的意识;在忠君与忠于国家一点上更重于忠于国家;这些都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毛诗正义》对汉魏晋南北朝的《诗》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详细的阐释,其对"四始"和"六义"的再阐释值得关注。虽然其阐释体现出或多或少的文学观念,但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它来引申阐发唐儒的政教《诗》学观,以求凸显政治教化的儒家思想以服务于唐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